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变革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
2015-03-19中国人民银行汉中市中心支行余亚妮
中国人民银行汉中市中心支行 余亚妮
企业的资产产生减值的原因和产生折旧是一致的,主要分为物质损耗与精神磨损。当资产因为保管不当造成物质损伤,影响了当期价值的可回收实现,属于物质损耗造成的资产减值;当资产由于技术进步产生的市场价格下降,导致当前资产可回收价值降低,属于精神损耗。总的来说,资产减值产生后,需要同时确认相关的费用、损失;另外当以前年度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恢复时,则将其转回,以满足金融市场上会计信息需求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的要求。可见,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都会对当期盈余产生影响。具体而言,计提减值会因增加相关费用或成本而冲减企业当期利润,反之,即转回则增加企业当期利润。
上市公司出于上市、筹资、避税、增发新股或避免退市、ST*摘帽等目的,具有必然的盈余管理动机。其他盈余管理措施方法在日益严格的会计制度下已逐渐被压缩的当下,资产减值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必经环节,上市公司已将盈余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减值准备方面。
一、变革前后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比较
从现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制度来看,更为详尽与严格的会计制度压缩了原有的盈余管理空间,当然,这不仅仅是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方面来看,几乎所有的盈余管理措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缩,诸如内控制度、审计披露等会计制度使得上市公司操作当期利润的措施或是受到了监督,或是被明文限制或禁止。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资产减值会计规则要求了不同盈余管理的空间
变革后的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在制度的细节上主要凸显出了明确的量化风格,将过去的资产减值制度从概念与方法上更为明确,这就将过去较为模糊的减值准备范畴可以采用更大范围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细化与明确化,从而缩减了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的空间。具体来说,现行规则当中,提出减值准备计提对象的的“资产组”范畴,实际上是对过去规则中“单项资产”资产减值计提操作性不强规则的明确化,从总量上看必然减少了减值准备计提的量,因为资产组是对加总后的单项资产的加权,减值计提总量减少,冲减当期盈余管理额度减少,压缩了企业在这一方面操作利润的空间。
(二)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审慎性要求不同
总的来说,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审慎性要求更为严格。正如前述,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处理方法在细节上有更为明确的要求,除了诸如“资产组”计提用来补充“单项资产”不宜计提的规则,当前减值会计准则对转回有严格的规定,大体规定是不予“只计提、不转回”。计提减值准备会冲减盈余,转回减值准备会增加盈余。不予转回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粉饰”财务报表中利润项的操作手段俨然减少,对于投资者来说,财务报表的审慎性由此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不予转回”的减值会计准则也有例外,主要针对已经形成的大额类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等。这又体现出现行资产减值准备会计规则的严谨性,并不是“一竿子打死”对所有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都不予转回,而是根据资产性质进行了审慎性的归类后,进行差别对待,既缩减了必要的盈余管理空间,也为盈余管理留有余地。
(三)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披露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同
盈余管理措施和方法,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活动中必要的环节,减值准备、内控制度都会产生盈余管理的空间。联接减值计提准备与内控管理的会计制度就是会计信息的披露,资产减值计提的对象、方法、细节、范围按照不同披露要求,披露的程度是不同的。披露越详尽就为企业提供了来自第三方的“信用”支持,也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提供了有效的监督机制,披露越详尽的同时也加强了会计信息公开与公正的贯彻力度,这将从实际上为盈余管理措施提供有效的监督,为增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总的来看,当下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下,内控制度中的披露制度的强化将进一步压缩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调节空间。
二、结束语
机遇与挑战共存,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作为变革和修正后的会计制度,对盈余管理的空间压缩效果是明显的;与此同时,也为上市公司进一步科学化盈余管理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如新旧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制度都是逐渐发展中的会计准则,都还不尽完善,面对着同样的计提范围模糊化、计提标准不规范的问题,盈余管理仍然存在着各种结构化的空间。而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对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需要进一步发展,在科学化、规范化、稳健性方面亟待进一步完善,便于会计人员采取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计提与转回资产减值准备,通过财务报表与会计附注,正确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的具体盈利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予转回”的资产项目,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上市公司,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论证。本文仅归纳出一定的资产特征认为现行会计准则对大额的固定性质的资产还保持了旧准则中的“转回”性质,对于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等流动资产和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并未规定这些资产的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在实务中,针对短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转回”的现行会计制度要求,坏账准备等处理方式依然可以使用,实际上为盈余管理的措施提供了结构化的处理方式。
[1]张彦庆.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变革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
[2]韩春苗.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