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15-03-19张洪斌鲁晓丽赵牧秋
□张 燕 张洪斌 鲁晓丽 赵牧秋
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通过整合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在充分发挥各方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的前提下,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有效育人的教育形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形成机制灵活、体系开放、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在国家提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大背景下,研究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此模式中,政府对产学研用合作各方起着主导作用,政府通过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各方参与合作。在此过程中政府提供大量经费来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管理、协调、监督和评估机制来确保合作平台的有序运行。
(二)校企共建模式。此模式中,高校和企业通过对等交流与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高校负责提供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而企业负责提供试验场地和实验经费,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这种模式既能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又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竞争力。
(三)企业主导模式。此模式中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自身拥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此研发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新成果转化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吸引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参与进企业的研发过程中,以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
(四)高校主建模式。此模式中高校处于主导地位,在政府的扶植下,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通过创办企业实体或平台企业,将自身拥有的高科技成果或技术实体化,产业化,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传统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用合作周期短、动力不足。以项目为依托所进行的产学研用合作是合作关系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合作各方以短期利益驱动为主导,缺乏长期合作的动力。合作各方的关系随着项目的启动而开始,随着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合作周期短,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不是很大。此外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对技术创新需求缺乏内驱动力,而高校教师更注重纵向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很少从事产学研用合作方面的工作,因此产学研用合作的内生动力不足,无法实现有效的长期合作。
(二)产学研用合作市场导向性不强。高校的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是产学研用合作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高校将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到创新产品的研发中,但许多研发产品并没有立足市场需求,研发成果转化率低,使得大多数企业没有从产学研用合作中受益。
(三)产学研用合作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产学研用合作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教育体制融入进企业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使得合作各方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出来,从而造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效果不显著。
三、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工学交替模式。高校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来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专业背景一致。通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段分为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其中学生在实践学期内被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工学交替模式的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来确保实习的效果,如“3 +1”模式、一学年三学期制模式。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此模式是指高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进行联合培养的过程。高校依据企业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依据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企业特定的岗位需求实施人才技能培训,从而培养出能够尽快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人才的联合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缩短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
(三)教学实习基地模式。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确保校内环境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同时高校应充分评估校外资源的安全性、可得性和适用性,以寻找合适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实习基地模式通过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来组织学生的实践学习,其培养过程易于控制,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
(四)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模式。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技术和高端设备优势与拥有雄厚资金的相关企业建立联合实验研究室,共同开发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此模式中企业借助高校平台实现研发项目的快速发展,高校借助企业研发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五)大学科技园模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下,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为主导,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在高校周边区域创建高科技孵化园。其主要功能是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与产业化。其特点是: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组成孵化器,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高科技产品,为企业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提供场所。
(六)产业技术联盟模式。由政府主导的产业技术联盟一般由互相关联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通过研发合作的形式形成的。产业技术联盟是一种新型产业利益共同体,其目的是实现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资源共享,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来提高联盟各方的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技术联盟具有资源共享度高、合作动力持久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利益分配复杂、研发风险大等缺点,因此在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过程中要注意趋利避害。海南省依据自身特点,也建立了相应的产业技术联盟,如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三亚市人民政府和琼州学院共建“海南旅游协同创新中心”。
(七)校企共建就业创业基地模式。校企共建就业创业基地模式将传统的“单向流动”模式——高校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培养,向高校和企业互动的“双向流动”模式转变,即高校在向企业输送人才的过程中,企业也选派相应的创业人才或管理人才为高校的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指导。校企共建就业创业基地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就业创业资源优势,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在校企共建就业创业基地方面,学校与兰德亚龙湾玫瑰谷、南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签署了进行人才培养和项目合作的就业创业基地协议,同时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担任学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导师。对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企业为其开设了相应的就业创业指导班,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使学生准确把握现行的就业创业趋势,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结语
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以实现企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及教育效益最大化,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的层次,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就业竞争力强的优秀人才。
[1]傅建祥,周维维.“政产学研用”合作运行模式的创新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与东营市利津县的合作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
[2]张彩虹,李国杰.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0
[3]周华.校企合作平台下的研究生就业工作探索[J].北京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