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发展
2015-03-19李巧巧华章琳
□李巧巧 华章琳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党执政能力的提升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与方针政策,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争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正确处理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与各类矛盾的需要,也是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需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常说常新的政治话题,是常抓常效的政治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规模、效应一如继往地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以大气污染、水体污染、食品安全、重金属污染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呈现出井喷之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活舒适度、心情自然度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渐成我国社会关键矛盾之一。党中央审时度势,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积极加强自己执政能力的建设,积极寻找崭新的治国方略。以人的和谐为核心宗旨,以关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价值理念,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为发展理念等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渐成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纲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成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也促进了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发展,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也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建设与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党把握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能力的增强。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中国共产党只有按照客观规律来确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才能提高其执政能力,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百废待兴,这时党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导致人们产生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置环境于不顾的想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出现了“经济有发展但是无增长”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不断反思和总结发展的理念和措施,高屋建瓴地改变了以往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道路,不能采取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发展方式,而是要有计划地采取高效节约的方式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只是追求经济GDP 而是要把环境GDP 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逐渐成熟和日臻完善,彰显出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尊重与顺从,也是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
(二)利为民所谋的能力显著增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当人们对面临的雾霾天气、垃圾城市、酸雨、毒大米、臭水沟叫苦连天时,我们党迅速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着手解决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获得物质、精神满足的需要,也有对健康生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需要。党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就需要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曾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2]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执政党以何种态度对待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民生问题。在面对环境灾难和挑战时,如何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党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重要探索。
(三)处理社会危机和化解社会矛盾能力的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功利思潮和利己思想冲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出现了许多社会危机、诚信危机、生态危机,这些情况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当人们基本的生存、健康问题得不到保障时,就会质疑执政党的能力,执政党如果未能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便会出现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民心的凝聚。生态环境出现了危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培养和锻炼良好心理素质,采取一切办法阻止百姓的利益受到环境事件的侵害,防止矛盾的激化和事态的扩大。党需要将人民对绿色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保证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方针政策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从根本上扼杀无视生态环境的反生态思想,从而把环境污染事件爆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此外,我们党也要切实提高应对和处理突发生态危机事件的能力,第一时间防止社会危机和化解社会矛盾。
二、发展党执政能力的途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新的战略目标。美丽中国,一改以往政治话语的严肃性与冰冷性,多了几分诗性画意,多了几分柔情,多了几分心灵的感应。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党在现有努力和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要发挥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的精神,这需要创新党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提高执政能力,保证问题的前瞻性、预判性和方法对策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面对国家下决心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当前党执政能力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在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的血肉联系,坚持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要求我们党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党的思想共识,把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党奋斗的目标。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党的执政能力越强,人民群众就越拥护;人民群众的支持程度越高,党的路线方针越能顺利得到贯彻与实施,我们的社会就会越和谐美丽。结合党历年贯彻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当前党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就是时刻要关注群众关心什么、担心什么、需要什么。在长期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党与群众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够形成血浓于水的革命情谊的关键在于党在不同时期充分尊重群众的需求,党制定的战略政策就是满足群众的这种需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说明新一届领导集体已经充分了解到人民群众现在真正的需求了,这就需要全社会深刻领会习主席这一段深情的告白,切实从灵魂深处知道群众对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问计于民,就是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多了解实际,多深入调查研究,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群众既是善良的、朴实的,又是充满智慧的。居住在本地或工作在本地的群众既熟悉自己身边的环境,又关心自己身边的环境,群众提出的意见既有可能是一条智慧的点子,又是群众自己的一种心声,因此问计于民的政策既有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更有可能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政于民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解决群众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第一要务和最终价值追求。不能隐瞒群众、不能欺骗群众,更不能压榨群众。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的水污染问题和空气污染问题。
2.务实清廉实效。生态文明视阈下党的群众路线不但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更要务实清廉实效。务实就是不哗众取宠、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调研清楚污染体与污染源是什么,是点上污染还是面上污染,找出问题是治理问题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要解决问题在当前中国大环境下必然清廉与实效。现在社会纷繁复杂,部分领导干部禁不住眼前的利益诱惑而作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错误抉择,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腐败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有令不行、有令不止多于腐败;资源不公与浪费多于腐败;监管不作为、不力与监管不到位有可能在于腐败;环评群众的缺席与形式化有可能在于腐败;特别是治理工程款的挪用与浪费关键原因在于腐败。党一定要坚持制止环境领域内里的腐败行为。实效就是党在治理与预防生态环境问题上要真抓实干,体现为政策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实效性,特别是时效性,要根据群众所反映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与否,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解决,而不能推诿、扯皮,更有甚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3]
(二)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既是我们党一直遵循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的原因之一在于思想的僵化与保守、激进。而党每次在危机关头都能走出来,并取得更大的成绩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及时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是党的生命线,同时解放思想的具体内涵又因时代特点、条件与要求的不同而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5]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与新目标。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体现了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党解放思想的最新理论成就。
三、结语
生态文明是人类目前最高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伴随工业文明成长起来的一种文明形态,因此要有效地建设生态文明不但要在根本指导思想上进行解放思想,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碰到的理论困惑与实践困境也要进行解放思想,只有回归到群众性、可持续性、有效性与时代性等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建成生态文明。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4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第2 卷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第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