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组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的理念与模式
2015-03-19刘斌志
刘斌志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一、艾滋病防治中小组工作的涵义及其意义
特雷克(Trecker)认为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门方法,是由知识、了解、原则、技巧所组成。它通过个人在社区机构中的各类小组,借助小组工作者的协助,引导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互动,形成小组氛围,促使组员彼此建立关系,并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获得成长的经验,最终旨在达成个人、小组、社区发展的目标[1]17。其中,多个小组成员、小组情境、小组氛围、小组互动以及小组目标均成为小组工作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单个的艾滋患者不仅会面临个人认知、态度和情绪方面的问题,更会遇到来自社会的排斥。因此,联合多个艾滋患者形成小组,并通过小组的活动和关怀来达成共同的目的,就成为艾滋病防治中小组工作的意义之所在。
艾滋病防治的小组工作则是在组织多个艾滋患者或者其家属个体形成小组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情境、小组经验以及小组过程,让组员能够通过小组互动来分享经验、舒缓情绪、交流技巧、建立网络,最终完成促进组员个人发展以及小组共同发展的目标的过程。艾滋病防治的小组工作既可以面向艾滋患者本身,也可以面向艾滋患者的家属、医护人员,更可以面向艾滋病防治的志愿者以及社会大众等。通过小组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艾滋病防治的进展以及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小组工作可以有效地缓解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的情绪问题,提供恰当的心理支持与辅导。艾滋病防治中的小组工作大部分是具有同质性的,组员主要是面向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艾滋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甚至,有些小组只是专门针对女性艾滋病毒感染者,有些小组是专门为艾滋孤儿服务,等等。类似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处境,能够让组员看到还有许多与自己遇到同样问题的人群存在,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同时通过组员之间的相互分享、接纳和支持,能够让组员尽情地诉说自己的遭遇,释放自己的情绪,而不用担心受到歧视和排斥[2]。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引导,组员都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并从小组中获得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有效地控制和处理自我的情绪问题。
其次,小组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的相关认知和技巧,促进面向艾滋病的照护。艾滋病防治中的小组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知识传播、宣传教育,让组员掌握科学的艾滋病防治知识,认识艾滋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掌握正确的艾滋病护理与防治的技巧,提升艾滋患者照护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政策宣传和咨询等方式,告诉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国家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和法规,让他们能够了解、利用并支持《艾滋病防治条例》。
再次,小组工作还可以有效地转变社会对艾滋病及其患者的态度,并采取积极的、人性化的、科学的艾滋病防治行为。小组工作的对象不仅是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更面向志愿者以及整个社会公众;小组工作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改变组员的态度和行为,更旨在改善整个社会对艾滋病及其患者的态度,促进社会认知和态度的提升。这一方面是通过面向艾滋病高危人群、医护人员、志愿者的小组工作,促进艾滋病防治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也开展社会公众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小组,让社会大众能够认识艾滋病,接纳艾滋病人,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行动。
最后,小组工作还可以有效地促进艾滋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最终通过组员的社会行动,推动环境和社会政策的改变,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方面通过组员之间共同分享对抗艾滋病所带来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压力的经验,彼此交流应对技巧,共享相关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小组所形成的社会行动,连接艾滋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志愿者、政府、以及社会的各类资源,促进整个社会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社会资本和社会进步。
在国外的艾滋病防治领域中,互助小组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德国目前已有130多个AIDS互助组织。最具代表性的互助小组是斯图加特的AHS互助组织,它们的活动主要包括:艾滋患者之间的互助,如消除恐惧、介绍医生、讨论治疗等;志愿者活动,如志愿者为艾滋患者提供照顾护理、临终关怀,在公共场所进行以AIDS为主体的科学宣传活动等;专业帮助,由专职人员如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帮助艾滋患者,并和政治团体、互助小组一起向公众宣传艾滋病的危害;每年四期定期出版杂志《Rainbow》,专门报道AHS互助小组的工作、最新抗病毒治疗情况、社会法律问题以及为争取艾滋患者团结一致对抗AIDS而进行的斗争。[3]256
二、艾滋病防治中小组工作的理念
虽然参与小组工作的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是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但他们还是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有些是来自不同的高危人群,有些是处于不同的病发阶段,有些艾滋患者家属有不同的经济背景和阶层差异。因此,在面对具有差异的小组成员的时候,社会工作者需要秉持一定的价值理念,以避免由于疏于照顾或者组员之间的争斗而伤害组员的心理。具体来说,艾滋病防治中小组工作的理念包括:
(一)要求小组及组员秉持相互尊重和保密的原则
无论在由艾滋患者、高危人群、艾滋患者家属所组成的小组,还是在由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所组成的小组活动中,组员之间必然会分享到诸如个人生活习惯、性别取向、经济状况、生理特征、心理特质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的分享是出于组员彼此以及对小组的信任和委身,并不愿意被小组以外的人知晓。如果小组组员出于个人情绪而发生彼此攻击,或者不慎泄露了这些隐私信息,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和社会困境。因此,订立小组契约,要求小组组员秉持相互尊重和保密的原则,是最为重要的。
(二)促进小组组员之间互助互惠的原则
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小组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彼此的信任、分享,从而促进彼此的心理安慰、信息分享和社会支持。这一方面表现为参与小组的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之间的互助互惠,帮助他们彼此打开心扉、分享自我、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实现个人成长的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之间的互助互惠,认识到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的知识、经验和精神也会促进社会工作者的自身成长。唯有如此,才能让社会工作者和小组组员放下自我,接纳他人,真正实现小组的目标。
(三)提升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和决策,促进组员能力的增长
艾滋病防治中小组工作的目标既在小组工作之内的互助互惠和彼此成长,更是为了让组员能够将小组工作所学习的经验和能力应用到小组工作之外,以应对小组之外的社会生活。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参与小组的艾滋患者、高危人群、患者家属以及志愿者的民主参与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在社会压力的情境下实现艾滋患者的最大福利[4]。同时,要充分尊重不同组员的个别差异性和需求独特性,选择参与的权力和自由,让小组成为他们成长的台阶。
(四)重视组员自我发展的潜能,并通过小组实现赋权
要通过小组真正实现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的成长和发展,必须在充分相信组员自我发展潜能的基础上实现赋权。一方面,要协助艾滋患者以及相关人群正确认识自己的境况,形成积极的、正面的自我评价,树立克服困境的信心,提升自我意识,认识自我的价值;另一方面,要通过小组促进艾滋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变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树立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形象,最终促进更加包容和支持性的社会政策的形成。
三、艾滋病防治中小组工作的模式及其实务策略
在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主要针对的是面临困境的个人及家庭开展服务。但由于艾滋患者一方面有着独特的思维、态度和行为模式,往往认为自身是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的产物,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自甘堕落心理,甚至有些患者会有报复社会的动机和行为;另一方面,艾滋患者及其家属对艾滋病往往会产生过分的担忧和焦虑,心理的重担、经济的压力以及社会的歧视,给艾滋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与此同时,有些医护人员对艾滋患者也有恐惧和歧视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有效的艾滋病防治的进程。可见,开展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服务,不仅取决于艾滋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大众之间有效的互动和合作,更与其周围的社会生态环境有紧密的关系。通过多样化的艾滋病相关人群的小组活动和服务,能够有效地促进相关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以及共同成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一)治疗模式
1.基本观点
该模式是基于艾滋患者中的大部分是由于卖淫嫖娼、吸毒以及其他高危性行为而导致的现状,认为他们在思想意识、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方面存在偏差,强调以艾滋患者行为和态度的矫正和治疗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通过相关专业人士的评估,艾滋患者中那些有较严重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人格问题、精神问题以及社会偏差行为的人往往需要采取治疗模式的小组工作[5]。其具体的小组类型可能包括:精神分析小组、阿德勒式小组、心理剧、行为治疗小组、完型治疗小组、交流分小组、理性情绪治疗小组以及现实治疗小组等。
2.小组目标
针对艾滋患者的治疗模式小组的目标在于通过小组所提供的治疗性环境、因素及其技巧来达成艾滋患者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偏差校正以及社会适应。这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预防那些毒瘾艾滋患者在治疗后陷入复吸境地,并避免由于艾滋病情而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理与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那些由于高危性行为而导致艾滋病的患者改变自身不良的性道德、性心理以及性行为,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比如,戒毒机构所开展的毒瘾青少年的戒毒小组、监狱所开展的矫治小组便以此为目的。具体而言,根据不同的理论取向,小组的目标有所差异,如行为取向的小组强调对艾滋患者进行明确、具体的行为评估;而人本主义和完型治疗取向的小组则强调艾滋患者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的改变。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该模式的小组工作中,通常是临床社会工作者来开展,并需要联合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医学家开展团队服务。由于所面对的小组成员是有心理和行为偏差的艾滋患者,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并需要达成小组的安全性。如在心理分析小组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技术专家的角色,对艾滋患者的个体偏差心理和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和介入,并达成改变的目的;而理性情绪疗法、现实疗法、阿德勒式疗法以及行为疗法小组中的社会工作者,则需要着重扮演引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促使艾滋患者通过小组检查和辩论非理性思维、改变不良行为,形成有效应对社会问题的技巧,并通过小组建立与社会有意义的关系。
4.服务实践原则
由于治疗模式的小组工作在于矫正有偏差心理和行为的艾滋患者,并协助其达成个人在心理、社会和文化适应方面得到康复、发展和完善,该模式必须遵循较为严格的实践原则: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必须综合运用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临床社会工作的知识和实务技巧,针对不同的艾滋患者进行细致的材料收集和专业评估,根据不同组员的身心以及社会功能状况,设计和实践小组治疗的计划并控制小组的发展,并与小组成员之间订立明确的契约,以保证治疗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还必须根据艾滋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特定的小组治疗理论与技术,带领小组组员建构和发展社会性的治疗关系,学习新的行为,适应新的关系网络。[6]158
(二)互惠模式
1.基本观点
该模式基于法制心理学、社会互动论、系统论以及小组动力学等理论,认为个体是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以及依赖的结果,小组是个体恢复社会功能并发展出积极社会关系的重要场域和途径;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营造小组氛围并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动,就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社会交往与社会适应的知识、信心和能力。对于大多数艾滋患者而言,最难以适应的并不是艾滋病毒所带来的身体伤害以及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而是来自对艾滋病的恐惧、家庭关系的变迁、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大众的歧视。这所有的因素,通过社会歧视将艾滋患者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迫使其陷入低落的自我概念以及担心被曝光的社会交往困境。因此,该模式的小组工作通过互动和互助的关系,能够有效地促使艾滋患者走出认为自己是最孤单、最弱势和最无能群体的自我局限和社会排斥,增强自我潜能和信心,学习社会应对技巧,实现成功的社会适应。
2.小组目标
采取该模式小组工作目标主要是为了促成艾滋患者在小组所形成的接纳感、归属感和相互依存感中得到心理的支持、技巧的训练以及能力的增长,并将这种资源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一方面,艾滋患者可以通过互助小组实现工具性支持的获得和共享,比如钱财劳务的获得、信息政策的分享、服务的提供等,这在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村地区的艾滋患者群体中十分必需;另一方面,艾滋患者还可以通过互助小组实现情感性支持的慰藉和依赖,比如他人所提供的尊重、情感、信任、关心和倾听等,还包括参与娱乐活动、与人来往或共度时光等精神方面的支持。通过小组互助,艾滋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有效地增强应对疾病和社会歧视的信心和技巧,交流治疗和照顾的经验。目前,旨在反歧视宣传、咨询、生产自救、配合治疗以及艾滋患者间的情绪支持与鼓励等的艾滋患者互助小组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如湖北蓟春县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主妇自发成立的“爱心姐妹连”小组、云南成立的第一家女性艾滋病感染者互助网络——云南彩云家园、以及山西迎春花互助小组等[7]。这些小组一方面重在帮助艾滋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农活互助、情感支持以及经验交流的目标,另一方面更重在促进生产自救和互助扶贫等目标。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采取互惠模式的小组工作,适合于大多数的艾滋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大众。只要有艾滋病防治方面的需要,都可以参加特定的小组。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营造一个信任、开放和积极沟通和互动的小组氛围,引导和鼓励参加小组的艾滋患者及其家属自己设计适当的服务方案,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熟悉,帮助组员在小组中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并帮助组员协商解决问题,实现艾滋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在物质、信息、情感和经验方面的交流和共享。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对艾滋患者及其家属的深切投入和情绪承诺,并能够具备积极的自我披露和工作热情,积极扮演引导者、协调者、使能者以及资源链接者等角色。
4.服务实践原则
由于互惠模式最重要的乃在于通过促进艾滋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互帮互助实现其知识、情感、和能力的增长,因此信任和支持的小组氛围、开放和积极的小组互动就成为关键要素。为此,该模式下的小组工作需要强调以下实践原则:一是小组应该让艾滋患者及其家属在其中有温暖的感觉、分享的机会、成长的空间以及相对的独立性,避免由于小组冲突给组员带来身心伤害,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根据小组的性质和特征来筛选适当的成员;二是社会工作者自身是一个积极开放和理性的人,不但能够对艾滋患者及其家属有足够的接纳和尊重,更能够通过灌注希望、积极认同和自我坦露等技巧表达对他们的支持与关爱;三是社会工作者要在尊重和保持小组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催化、刺激、示范、提供咨询、反应、质疑、开放讨论、积极沟通以及达成共识等技巧,促进小组实现开放性、平等性和面对面的互动的目标。
(三)社会目标模式
1.基本观点
一方面,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大众对于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由此带来对艾滋患者的社会歧视和排斥,使其合法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来自外界的社会歧视和排斥往往会让艾滋患者形成一种自我烙印,习惯于社会疏离以及自我封闭,从而加剧了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8]。基于此,社会工作需要通过有效的小组工作来改变社会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态度,形成广泛的对艾滋患者的社会接纳和社会融合,并协助艾滋患者从自我封闭和消极自我概念中走出来,积极参与社会互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就是一种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工作。
2.小组目标
该模式强调通过小组工作所提供的教育和引导功能,主要目的是提升组员的社区归属感、社会意识和潜能、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应对社会环境的个人能力、积极的自尊心和自我印象。一方面,面向相关医护人员、社会大众开展工作,通过组员的参与、互动与共识的形成,培养对艾滋病及其患者的正确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树立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品德;另一方面,面向艾滋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通过组员的自我了解、自我认知、技巧训练以及角色扮演,实现组员的社会参与、自我觉醒以及潜能挖掘,让组员走出自我,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展示艾滋患者的魅力和形象。比如,面向社区大众所开展的艾滋病社会教育小组,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社区大众认识艾滋病的特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同时协助他们认识、了解和接纳有着不同故事的艾滋患者,从而实现社会接纳和尊重。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在该模式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如何引导组员能够学习到社会责任、社会参与意识以及认识自我的潜能。因此,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就包括了影响者、引导者、使能者、服务者以及教育者。首先,社会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可以通过语言、活动以及其他技巧,让组员认识到小组的重要意义并愿意投入其中;其次,社会工作者必须有适当的个案工作技巧,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上升到社会发展和规范的角度,实现组员价值观念的内化;再次,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扮演使能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尤其是当组员对自我不相信,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时候,要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并通过适当的服务项目将这些从小组中获得的积极的人生体验表现出来,以促进整个社会工作的发展。最后,社会工作者必须紧紧抓住教育者的角色,一方面教育组员科学正确的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并行为训练技巧使其能够内化到组员心中,产生更积极的社会影响。
4.服务实践原则
由于此模式强调通过小组达成组员的自我觉醒和社会责任意识,所以社会工作者必须充分掌握尊重和接纳的技巧,警惕自身的价值和态度的影响,而不应该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组员。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在计划阶段明确小组的目标和理想是引导组员认识、了解和接纳艾滋患者,以减少对那些因为毒瘾、同性恋以及卖淫嫖娼而感染的艾滋患者的歧视;另一方面要通过小组工作协助组员了解国家艾滋病的相关政策、价值原则以及防治目标,克服社会大众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引导艾滋患者认识自我潜能,建立积极地社会关怀和社会公正。
(四)发展性模式
1.基本观点
发展性模式打破那种将个体看做有问题的人的问题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个体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增强,重视协助个体面对社会的困境和压力,实现自我觉醒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中,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社会互动、潜能激发以及采取行动等,都是发展性模式的小组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要素。由于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性、毒品相关,社会污名化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会将艾滋患者及其家属陷入“自我烙印”和“自我疏离”的困境,使其自我概念、自我价值以及自我实现的能量趋于弱化甚至丧失,将他们推向社会的救助群体甚至对立面,最终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治[9]。因此,对于那些由于艾滋病而受到社会污名、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的艾滋患者而言,运用发展性模式的小组工作则可以促进他们的自尊、自强、自立、更新和自我实现。
2.小组目标
针对艾滋患者的发展性模式小组的目标在于通过小组所提供的相互信任和关怀的氛围,一方面帮助艾滋患者宣泄社会歧视所带来的负面情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接纳和关心寻求相互的支持和归属感,分享那些与自己有着同样经历的组员的生活体验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们在小组互动中提升自我潜能,提高自尊和自信,掌握更多应付生活困境和社会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自我处理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成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发展性模式的小组工作类似于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强调的是在社会工作者所引导的安全、信任、开放、弹性、关怀和建设性的小组环境中,促成艾滋患者成为一个理性和自我实现的人。虽然社会工作者在小组过程中主要承担的是使能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但是其仍然是小组目标实现、小组互动和个人能力激发的重要力量。[10]为了保证艾滋患者能够通过小组实现自我成长,社会工作者不但要通过鼓励、促进、幽默、认可、启发、表扬等技巧,帮助小组培养出一种责任感、开放性和凝聚力的氛围;更要通过支持、帮助、限制、联合、协助、权威处理等方式促进组员之间的分享和合作;还要通过支持、现实导向、自我反思等技巧促进艾滋患者在小组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最终协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和权益,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4.服务实践原则
发展性模式小组重在消除社会标签和社会压力,促进艾滋患者的自我潜能和自我实现。其运用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一是要社会工作者能够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看法超越传统的问题视角,看到艾滋病以及艾滋患者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制度背景,看到社会转型、社会不平等社会的根源,从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的角度分析艾滋患者所遭受到的社会困境,相信艾滋患者个体所具有的抗逆力[11]。二是要认识到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并对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艾滋患者的合法权益有更全面的了解,以给他们恰当的协助与资源。三是要积极鼓励艾滋患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来发展认知、激发潜能,并提升组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
[2]李莉娟.浅析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有益尝试——以青海省某监狱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5).
[3]程玲.互助与增权:艾滋患者的互助小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陈立周.社会工作想象力与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J].思想战线,2014,(3).
[5]周如南.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健康认知与治疗模式——以昭觉县竹核坝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6]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7]徐金燕,范学工.民主治理:艾滋病防控模式转型的选择[J].求索,2014,(3).
[8]高一飞.疾病污名与身份污名的交互——以艾滋病污名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9]韩丹.反思艾滋病反歧视[J].道德与文明,2014,(4).
[10]黄耀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专业化建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1]王洪伟.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