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高校实践教育模式及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15-09-20陈发明

关键词:主城师范类顶岗

陈发明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047)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基础复合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国内外大学办学的主导思想,大学实践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也成为现代大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

一、师范类高校教育实践的现状

按照教育部对实践教学的分类,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五类。这里,我们把师范类高校的教育实践分为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两种形式。专业实习是实习与专业有关的实践,从实习阶段来看,可以分为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从实习的组织形态看,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集中与分散结合实习;从实习的性质看,有委托实习、顶岗实习、定向实习;从专业实习的内容上看,有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第二课堂实习、教育调查等。社会实践,主要指非专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国防安全教育军训,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下面着重说明几种常见的专业实践模式。

1.校外见习

校外见习是传统的教育实践形式,在国外称为感受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了解中小学实际,熟悉和积累教师职业技能,感受体验教师角色的内涵与职责[1]。近几年来,一些师范类高校对校外见习的重视不够,往往是走走过场而已,学生没有取得真正意义的收获。

根据见习的目标不同,校外见习可以分为专题见习和综合见习两类;根据见习的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就近见习和回原籍学校见习。专题见习,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师根据各门学科最核心或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形成专题,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见习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如课堂组织形式有效性探究等。综合见习,即组织学生到见习学校进行备课、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答疑、作业批改、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活动等多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观摩实践活动。对于见习场地的选择,目前国内多采用就近学校参观听课式见习方式。其优点是操作组织方便,不会给见习学校带来麻烦,学校也好组织管理。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学生由于教育主体缺失,始终进入不了教育主体角色和进行相似性体验;二是学生见习面很窄,除了课堂听课之外,其他如班级管理等都难以涉及。

2.校内模拟实习

模拟实习就是学生自己模拟虚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把自己置入教师或学生的角色而进行的模拟性教学。其优点一是教学配置要求简单,一间教室或一个可以容纳几人的空间,如学生寝室或室外空地就行,条件好一点的可在微格教室进行。二是通过“镜像效应”,学生能逐渐克服上台晕阙症,认清自我,重塑自我,最终熟练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种技能。但模拟毕竟是虚设情景下的实践,与充满各种变数的真实课堂相差很远。模拟实习,除了学生小组模拟讲课评课、教学法课堂十分钟试讲、微格训练外,还可以举办教学技能相关的各种比赛,如讲课比赛,说课比赛,师范技能比赛等。

3.毕业实习

师范类高校一般会采用分散自主实习、统一集中实习、就业定向实习等三种实习方式让毕业生进行8—12周的实习锻炼。有的学校把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即7学期,有的安排在第6学期。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说课、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等。

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是毕业实习时间偏短,学生上课机会偏少;实习学校受益不多,接收实习生积极性不高;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准备不足,实习学校不放心;实习经费不足,不能保证实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毕业实习通常安排在每年的9—11月份,由于实习学校升学压力大,所以学生在重点中学实习,可能只上2节课,一般中学实习可以上4—6节课。至于班主任实习,实习学校一般不会大放手。因此,实习时间偏短,实习学生角色定位尴尬,教育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缺位是当前我国师范类高校毕业实习的主要问题。

此外,师范类高校也存在实践定位较窄的问题(一般师范大学的实习定位在中学,师范学院的实习定位在小学),导致中小学衔接教育实践缺失,再加上基地建设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也制约了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师范类高校实践模式摸索与实践

根据我国现行师范类高校教育实践的现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教育实践模式:

1.校内模拟实践+毕业实习模式。

这是我国最普遍的一种师范类高校教育实践模式。校内模拟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6学期,时间2—3周(主要是学生课外自主进行)。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的第7学期,时间是2—8周。

2.校外见习+校内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模式。

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实践模式。校外见习安排在第2学期或第3学期,见习时间2—4周;校内模拟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为2周;校外毕业实习在第7学期,时间8—12周。

3.顶岗独立实习模式。

这是教育部近年来推出并倡导的一种实践模式。学生到西部偏远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回来之后,不再参加毕业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学第4学期。

4.区县初级实习+大城市提升毕业实习模式。

第一阶段为初试专业实习,学生要到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主要是为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情感;第二阶段为专业提高和就业方向性实习,选择经济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就业性的升级实习[2]。

区县主城两级实践模式,是我们课题组经过两年的跟踪调研和300名学生的问卷访谈得出结论。为了验证这一实践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我们课题组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1)跟踪调研、全程指导

课题组选择了分布在黔江、秀山、武隆、彭水、忠县等县城和乡镇中学顶岗支教的50多名同学作为跟踪调研对象,在他们顶岗实习结束以后,及时召集他们开会总结,并提出课程的一些补习安排。2008年9月,安排他们到主城一些学校实习(笔者注:顶岗实习结束后,学校原则上不再安排实习),经过一个多月的主城提升实习,他们觉得收获很大[3]。2008年11月,这50名顶岗实习的同学中有46人顺利找到工作。

(2)问卷调查,专题采访

课题组随机对300名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进行实践模式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如下:

实习模式 实习时间 实习周数 赞成 不赞成校内模拟实践+毕业实习模式第6学期第7学期2+8校外见习+校内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模式第2—3学期第4学期第7学期4+2+8顶岗独立实习模式 第6学期18区县初级实习+大城市提升毕业实习模式第5或6学期第7学期8+8

经过问卷测试与统计,57%的同学赞成“区县初级实习+大城市提升毕业实习”两级实践模式,40%的同学赞成“校外见习+校内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模式”三级实践模式,8%的同学赞成“校内模拟实践+毕业实习模式”,1%的同学赞成一级顶岗实习模式。经调查发现,赞成“区县初级实习+大城市提升毕业实习”两级实践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实习时间充足,有前后两个阶梯的缓冲与提升,边远区县与主城文化差异大,便于多层面了解社会,了解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状况,今后就业择业选择的余地大。赞成“校外见习+校内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模式”三级实践模式的同学认为,该实践模式比现行的“校内模拟实践+毕业实习模式”多一个提前接触中学的机会,主城实习比较方便。不赞成顶岗实习的同学认为,顶岗实习时间太长,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不完备,实习难度较大。顶岗实习回来后,耽误的课程不能得到有效的填补,知识缺口较大,工作难找。至于顶岗实习,由于不能再参加主城重点中学的提升实习,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与主城教育相比,处于落后状态。其实,顶岗实习可以转为“区县初级实习+大城市提升毕业实习模式”。将顶岗实习的实习时间由第6学期的18周压缩为8—12周,再增加第七学期6—7周的主城提升实习,就可转为区县主城两极实践模式。这一实践模式,一是增加学生实习时间,二是减少主城单边实习的压力。

三、师范类高校实践教育模式改革建议

综合国内外教育实践的理念和教育实践模式现状,我们认为,师范类高校实践教育及教育模式改革,应该注意几点:

1.增加实习时间,建立多级的实践教育基地

国外高校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在15周以上,教育见习、实习分布贯穿整个教育周期,占到总学时的12%,体现了教师教育面向中小学、注重实践和应用的价值取向。我国师范类高校的教育实习至少由原毕业实习的8周增加到15周以上,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分布贯穿整个教育周期,占到总学时的12%。

建立多级的教育实践基地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实践教育的大势所趋,它有助于缓解过度集中某一区域或基地或学校的实习压力,走出“主城围城”或“单一区域学校围城”效应,把学生多层面推向社会,推向广大农村。

多级教育实践基地,包括教育实践基地的区域多级和实习学校的类别的多级[4]。区域的多级,指主城教育实践基地、主城周边区域教育实践基地、西部边远区县教育实践基地。实习学校类别的多级,主要是指在同一区域实习学校中的中学与小学、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多级,避免单一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它有助于师范院校学生到中、小学进行交替或轮换的全程教育见习与毕业实习。多级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是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观念的改变,二是需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2.构建多级多样的实践教育模式

国外高等实践教育,从形式上分为模拟实习、教育见习、专业毕业实习等形式。就我国目前师范类高校实践教育模式而言,校外见习+校内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模式和区县主城两级实践模式,是值得推崇的实践模式。

3.加强中、小学的衔接实习,实行中小学全程教育实践。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都要求大学生从大一开始逐步到几所中、小学进行见习和实习,加强学生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了解,防止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缺失。我国中、小学间的衔接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师范类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加强中、小学的衔接实习,实行中、小学全程教育实践,是师范类高校实践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4.实习管理规范、评价科学。

大、中、小学要共同参与,成立资源优化配置的合作指导小组,对教育实习进行多位一体的联合指导,共同负责开展教育实习的科学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性指导和规范科学的评价,切实保障和促进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专业化能力发展。

目前,一些师范类高校存在着学生实践“就简则简”、“能省则省”的思想,再加上周边教育实践环境复杂等因素,以至教育实践单一、基地建设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教育实践环节被简化,时间被压缩,中小学衔接(高中与初中、初中与小学)缺失等现象比较普遍。如果这些现象继续下去,在未来的教育职场的竞争中,师范类高校的学生将会失去“师范生”的优势,师范类学校也将面临生存的危机。因此,师范类高校必须重视教育实践与基地建设,一是以培养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情感和专业执教能力为要,构建以“区县主城两级实践模式”为主的多级多样的实践教育模式和实践基地,尤其是“校外见习+校内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模式”和“区县初级实习+大城市提升毕业实习模式”这两种实践模式及相应的基地建设。二是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加强中、小学的衔接实习,实行有主次的中、小学全程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现有的教育实践模式及基地建设,才可能有更大的改观,并得到良性的、科学的发展。

[1]刘悦.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4,(8).

[2]邹霞,李继富.论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4,(7).

[3]游敏惠,袁晓凤.高校实践育人的传统文化渊源及其启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4).

[4]宦书亮,李俊.培养应用型人才 注重课程实践教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

猜你喜欢

主城师范类顶岗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重庆:今年全力推进 110个道路项目建设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钢与火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