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晚报》提升台海新闻可读性的实践探索

2015-03-19吴载文

传媒 2015年14期
关键词:台海版面福州

文/吴载文

随着两岸关系进入巩固深化阶段,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海峡东岸发生的新闻越来越关注,都市生活类媒体纷纷开辟台海新闻版。近年来,台海新闻成了各媒体吸引读者的重要阵地。尽管地处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晚报》既没有入台驻点“直播”岛内新闻的优势,又没有像权威媒体那样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便利,只能与同行共享互联网上的岛内新闻资源。面对客观实际,《福州晚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突出重围,在自己的报纸版面上精心“烹制”,做出让读者喜欢的精神大餐,并在把好政治导向关,提升可读性上下功夫,形成了报道内容丰富、版面特色鲜明的台海新闻风格,成为报纸的一大亮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

坚持严把导向关、传递正能量

作为都市生活类的报纸,《福州晚报》除了向读者提供轻松愉悦的阅读享受,还要责无旁贷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台海新闻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更要始终坚持中央对台宣传的大政方针和报道口径,正面宣传为主,严把政治导向关,传播正能量,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自身在读者中的公信力。

2005年3月,胡锦涛同志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就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就两岸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五点主张,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观点和阐述,成为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把握涉台新闻的最基本的指导方针,也是做好台海新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台海新闻信息量十分丰富,涉及到岛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尤其是作为主要消息来源的岛内媒体刊发的新闻更是五花八门,如何让读者通过台海新闻这个版面及时了解海峡东岸时事动态,这就要求编辑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具备一双“慧眼”,对有“台独”色彩、分裂倾向的不规范用语和错误提法,以及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观点和言论要及时发现,果断弃用,对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企图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径,更要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批驳。在对稿件的文字处理上还要有一双“匠手”,要严格遵照中央台办、外交部、中宣部《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对每一篇稿件认真审查,逐字逐句核对。比如:文中出现“总统”“行政院”“立法院”“国防部”“外交部”等带有国家主权概念的职务、机构,要将这些职务、机构改为台湾地区领导人、行政主管部门、立法机构、防务主管部门、外事主管部门等,或在这些称谓上加上引号;对有“台独” 性质的组织,如“台独”政党“台湾团结联盟”,在报道时一律称为“台联党”;对岛内专有名词,如“国立台湾大学”报道时要删去“国立”二字,对台湾当局所谓的“法律”,应改为台湾地区有关规定;在涉外报道中,不能把台湾和其他国家并列,而应称之为“中国台湾”或“中华台北”,等等。

做软做活做近台海新闻的几种尝试

长期以来,因为涉台新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不少编辑在处理涉台新闻时不得不抱守“涉台无小事”的铁律,态度保守,只求稳,不求活,使得台海新闻内容可读性不强,亲和力不够,给人以“硬邦邦”感觉。福州与台湾,最近处仅68海里,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福州最先引入台商投资、最先向台湾供水、最先推动台湾农副产品直航大陆销售,在台湾的福州籍乡亲超过200万……深厚的历史人文关系和独特的地缘地理优势,使得福州读者对台湾岛内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十分关注。正缘于此,多年来《福州晚报》站在读者立场,结合自身定位,在专题报道、地缘关系和标题创新上下功夫,把台海新闻做得更软更活更贴近,提升了台海新闻可读性。

突出热点新闻,在专题报道上下功夫。台海新闻不仅要让读者及时了解台湾岛内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还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本质和新闻的背景。这就需要编辑在每天的选稿中抓住重点,突出看点,并对此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挖掘。比如,2014年6月25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台湾桃园会见台湾当局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这是国台办主任首次赴台参访。编辑当即决定做一个专题新闻版面,把几大网站相关内容一网打尽,分成几块,以“张王会”最新动态、会谈成果、行程安排、人物背景、前景分析、新闻评论以及现场花絮七部分整合成为一个专题,让读者对这次“张王会”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过瘾。

紧扣闽台同根,在地缘关系贴近上下功夫。福州地处海峡西岸,与台湾隔海相望,榕台两地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有着深厚的地缘和亲缘关系。《福州晚报》除了报道常规的台海新闻,还善于研究本地读者的阅读心理,第一时间报道两地交流合作中的各项重大活动和知名人物;挖掘这些人和事背后与福建乃至与福州相关联的新闻,并尽可能地做深做透。比如,2014年7月,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率团参访台湾,他也是第一位访台的福建省委书记。7月10日,尤权在台北拜会了已故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夫人辜严倬云女士。编辑在处理这条600余字的稿件时,并没有简单地按照一般要闻处理,而是对辜严倬云——她不仅辜振甫的夫人,还是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的孙女,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及时配发了一篇1000多字的人物特写——《见证两岸历史风云——从福州郎官巷走出的辜严倬云》,讲述辜严倬云与福州的历史渊源、辗转到台湾后的人生轨迹,以及见证了1993年4月“汪辜会谈”的重要历史时刻。台海新闻的本土化,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个专题获得了不少榕城读者的好评。自从2011年台湾高校正式招收大陆学生以来,赴台求学的福建学生逐年增加,2014年暑期,又一个学年结束了,这些赴台求学的大陆学子,他们在台湾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有怎样的收获和体会,《福州晚报》推出了“我在台湾念大学”专题,专访了几位回榕度假的福州籍学生,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大陆学生在台湾念大学的故事,这组涉台报道同样由于贴近福州读者而深受欢迎。

力求精耕细作,在标题创新上下功夫。俗话说,看报看题。翻开报纸,最先吸引读者并产生阅读兴趣的就是新闻标题。标题在一篇文章中通常起到统领全文,吸引受众的作用,是在新闻版面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正因为如此,一个好标题除了真实、客观、准确和高度概括外,还要做到生动活泼、简洁明了,这就要求编辑在标题创新上要精耕细作狠下功夫。比如,2014年6月25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首次赴台参访,并会见了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我们在报道这次会见时,反复推敲,最后做了一个标题“从北京到台湾,这一步用了65年”,这个标题既生动又形象地概括了两岸官方高层长期隔绝的客观现实,虽然从北京到台湾的空中飞行时间不到3个小时,但迈出这一步却整整用了65年,两岸高层互动的来之不易和弥足珍贵溢于寥寥数语中。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增强版面视觉冲击力

版面是一张报纸的门面,它往往通过编辑对文字、标题、图片、留白、线条等要素的科学组合和恰当运用来表现。版面风格向读者展示的就是报纸的个性和思想。一个好的版面在打开报纸的第一时间就能牢牢抓住读者“眼球”,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也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享受。

让重要新闻从版面上“跳”出来。将当天最热点的新闻突出头条处理,通过加大重头稿件在整个版面中的篇幅、加大标题字号、配图、在标题位置留白等手法,使重头稿件得以凸显,成为版面的视觉中心。比如,《福州晚报》2013年9月12日2版,编辑在组织这个版面时,以大号加粗的“国民党宣布撤销王金平党籍”为主标题,由8篇长短不一的稿件配上一张三栏宽(15厘米*10厘米)的主图和四张一栏宽的小图组成,既有大幅照片的气势宏大,又有小图的灵活穿插,版面结构合理醒目大气。

巧用图片让版面“靓”起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很难有时间有耐心慢慢研读长篇累牍的文字,相反,图片以其丰富饱满的新闻信息、真实生动的瞬间形象和强烈震撼的视觉冲击,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福州晚报》台海新闻主动适应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坚持图文并重、两翼齐飞,适当加大单幅主图和小幅组图的搭配来提升版面的视觉冲击力。例如,2015年5月4日2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的版面就很好地做到了单幅大图和一组小图的搭配,主图是“习朱会握手”(18厘米*13厘米),其余分别为“朱立伦在北大回忆执教往事”“朱立伦香山拜谒孙中山衣冠冢”“习朱会地点—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明日看点—示意图”等五张辅图(6厘米*4厘米),这一组图片形象直观,主次分明,读者光看图片就明白“习朱会”一天来的行程安排,真正做到了硬新闻软处理,软新闻更易读,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极大的满足。

猜你喜欢

台海版面福州
本期导读
新冠疫情下2021-2022年台海政经形势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