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国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模式之客体向度
2015-03-19杨军
杨 军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99)
中国梦与国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模式之客体向度
杨 军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9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并始终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所在就是如何找到一条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于毛泽东,成功于邓小平,并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得以继续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对特色道路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跨越,把梦想与道路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坚定了走中国道路的担当与自信。
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模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这是历史的结论,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既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方向,也彰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 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行不通的,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中开辟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非常艰难的课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当时并没有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现实而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他们只能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做一般原则性的设想。然而却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成现实,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实践也没有充分的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矛盾还没有充分的暴露。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经历了艰难的过程,但后来的探索与实践误入歧途,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也经历了从“照搬苏联”到反思再到艰辛的探索,最后才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基础。
一 毛泽东的“中国梦”是想尽早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搞社会主义,党还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前进的。特别是原打算用三个五年左右计划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只用了3年多时间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给后面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提前进入,使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缺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理论准备,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客观形势。毛泽东冷静地面对迅速到来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边建设边学习的。搞社会主义,才有社会主义经验,‘未有先学养子而后嫁者也’。”[2](p1169)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毛泽东开始认识到苏联模式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照抄苏联“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3](p305)为此,毛泽东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基本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4](p111-112)
(一)《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初步成果
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出发,他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5](p23)从原则上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5](p42)这就强化了国情特殊性对于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p44)《论十大关系》有两个基本思想:第一,以苏为鉴,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第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外,毛泽东在讲话中还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一是要建立不同于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二是要走不同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三是要建立不同于苏联的政党制度;四是明确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等等。因之,“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6](p32)这些思想和论断就是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对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中共八大: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战略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考察八大所通过的所有文件,不难发现,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化,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制定了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的正确方针。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还对经营体制、生产计划、市场管理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过去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尝试。
八大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写进了党章;大会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强调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并对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了具体规定;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等等。
八大后,毛泽东对在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继续探索。在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他告诫全党:“中国和苏联两个国家都叫社会主义,有不同没有?是有的……有一些同志就是不讲辩证法,不分析,凡是苏联的东西都说是好的,硬搬苏联的一切东西。其实,中国的东西也好,外国的东西也好,都是可以分析的,有好的,有不好的。”[7](p320-321)但凡“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5](p64)那些搬得不对的,不适合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东西,必须改过来。根据我国国情,他提出可以允许若干私营经济存在,“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5](p170)以及“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重要原则。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地显现出来。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党和党的领导工作中的错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工作中错误的意见,成为执政的共产党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基于此,毛泽东于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上,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总题目,首次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作为一个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毛泽东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但这一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矛盾,后者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同。敌我之间的矛盾用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分清是非,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5](p218)党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毛泽东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的基本着眼点,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篇讲话全面阐发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根据我国国情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命题,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p163)由于社会主义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更短,因此,“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9](p26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10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8](p250-251)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究竟是什么呢?这条道路只能通过改革来探索,具体到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因国情、历史、民族文化等等都不相同,对于中国来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9](p237)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的收入成为压倒一切的标准。“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8](p250)并且反复强调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9](p375)“发展才是硬道理。”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问题,邓小平在建国后毛泽东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对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考虑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成熟的过程,最终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9年底到1983年底,主要是确立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和分前后两个十年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二个时期是从1985年5月到1987年4月,主要是确立现代化的长期战略目标和步骤。这一时期可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前半段是从1984年5月至1986年底,邓小平粗略地提出在翻两番的基础上,下一步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四个现代化,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他说:“我们确定的目标不高。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那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9](p224)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依据邓小平的构想,明确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1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个战略思想经过党的代表大会确认,变成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战略目标。可见,“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0](p11)这条道路的开辟“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11](p13-14)
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道路的时候,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传承做了这样的评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12]
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宏伟蓝图,并郑重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3]不难发现,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开创的,是适应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增添了新的活力。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对此作了明确的界定,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4](p11)这个界定,包括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确定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我国发展的奋斗目标。十八大在继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的同时,增添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5]使四位一体的布局发展成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16]就是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反映了十八精神,并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了“两个一百年”目标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关照与现实途径,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7]
在某种程度上,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是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现实关怀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系统论述并在不同场合强调了道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8]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必将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而越走越宽广。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毛泽东在中央常委和大区负责人会议上讲话的传达记录(1961年8月23日)[A].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M].中央文献出版,2003.
[3]毛泽东文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7]毛泽东选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12]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党的生命[EB/OL].http://cpc.people.com.cn,2013-01-05.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1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3-12-03.
[17]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2013-03-17.
[18]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党的生命[EB/OL].http://cpc.people.com.cn,2013-01-05.
(责任编校:周欣)
D619
A
1673-2219(2015)01-0078-04
2014-06-16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中国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C22)阶段性成果之一。
杨军(1969-),男,湖南洞口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