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在“思修”课教学中的扬弃

2015-03-1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德育传统思想

万 平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99)

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在“思修”课教学中的扬弃

万 平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99)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中积极有益的内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提供可借鉴的德育思想资源和教学方式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思修”课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思想行为及其世界观、人生观长期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 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它既体现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同时具有时代特征。

传统则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其蕴含的内在思想与表现于外的行为模式紧密结合,对人们有绵绵不绝的约束力量,并由此形成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规范。古今中外的传统文化,其内涵都离不开道德。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贤圣人所追求的最高原则就是突出道德规范,并重视人伦道德,组成以道德生活为重心的文化体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它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内外兼容并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博大精深,它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发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义的泛滥。所以使的这种文化充分显示其丰富多彩、高深莫测的特点,二是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宗法家族为历史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延续五千年的历史。它充分突出儒释道经世致用的学风。三是内外兼容并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她以兼容的姿态实现了对内外文化的扬弃,形成了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关系。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必然是能发扬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民族。那么,我们要谈传统文化的德育理念,关键是要找出传统文化中既存的,可以整治现代社会弊端,并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以提升人类整体文化水平的内容。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复古更新,挖掘已有的精神文化资源,创造自己独有的德育价值系统,以唤醒我们民族的灵魂,延续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期望在未来世界文化的创生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一)强调关怀人本,安顿个体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强调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并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人类个体生命的安顿。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认为“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如《尚书·泰誓》中记载,“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孔子在《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礼记·礼运》篇中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等等。这些思想都对人异于万物、高于万物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由此可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并通过这种特定的文化来实现人类个体生命的安顿,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和民生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现代意义。

(二)强调道德教化,救治发展痼疾

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已然处在崩溃边缘,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而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德”的教育,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孔子教育弟子时屡次提到修身做人以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认为人要“德慧术智”等等。他们认为修身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提倡“诚信”、“仁义”、“互助”等道德理念,它倾向于内心,注重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而这正是我们现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道德规范。我们现代社会需要这种道德教化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以重建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来救治社会发展中的痼疾。

(三)追求和谐,重塑民族精神

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等,这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为贵,“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人应与天地(环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以此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育思想体系,追求仁者之用,和为贵的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而真善美互相统一即表现为“和”。现在,党和政府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也正缘于此。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在儒家思想“性本善”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道德教化和追求和谐的指导思想。这些德育理念对我们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滑坡现象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依靠

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华儿女的优秀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资源,它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提倡人应该内省,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传统德育思想能使人们充分明白,个人道德品行的提高才是人活着的最终目的,从而使人们在忙碌之后,能够寻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充实和富足,避免沦为金钱的奴隶。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大学德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品格的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迎来了物质高度富裕的时代,却面临着道德资源的严重匮乏,同时学校德育教育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价值观的调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为大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提供合理的价值引导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无疑蕴含着重要资源,这是维系我们大学生民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根基。我们现在提倡的追求远大理想、热爱祖国、人生价值、人生态度、集体主义、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等,都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彰显我们道德建设的特色具有根本性意义。

学校德育工作是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在大学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应当立足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当代大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熏陶中认识到自己的民族是个多么伟大的民族,同时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阶段的重要课题,要完成这一重大课题,就需要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文化传统,如儒家主张用“礼”和“仁”的思想来调节社会关系,以实现社会和谐,并主张人与人相处要讲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并宽恕待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对于今天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促进当今社会的和谐氛围。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和商业发展有很大作用。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君子以义为上”等等。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使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和谐世界。

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在“思修”课教学中的扬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是面向大一新生而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修”课教学中,我们教育者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辅以恰当的理论教育与实践引导手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深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这对于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中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迅速发展与腾飞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贪污腐败、“拜金主义”以及各种“潜规则”等等,这些社会环境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就显得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如下:

1.在思想道德观念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政治问题的分析比较理性,能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政治、社会问题,并努力追求内在道格的自我完善与社会、集体的和谐相一致。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意识方面存在困惑与迷茫。由于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有关政治经济理论理解的偏差,导致有的大学生缺乏理想与信仰,整日浑浑噩噩,甚至把理想理解为一己之利。

2.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大多数大学生能做到在奋斗中求进步、求独立、求发展,注重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上,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不仅仅努力于课堂上的学习,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努力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由于受商品大潮的冲击,生活的信念发生改变,导致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出现偏差。他们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从而模糊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在“思修”课教学中的扬弃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的核心,它文以载道、厚德载物,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我们作为高校教育者,要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复杂的两面性,它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消极和落后的因素。因此,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注重教学改革,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来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服务,以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思修”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融合。“思修”课理论知识在思想道德方面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等等,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相融合,以提高“思修”课教学的实效性。

(1)“立志高远,始于足下”的远大理想追求。孟子云:“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说过的“志当存高远”,曹操所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阳明说过的“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等等,把这些优秀传统德育思想中所体现的远大理想追求充分运用到“思修”课的理论教学中,对大一新生进行熏陶。让他们懂得,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在新的起跑线上,尽早树立并坚持自己的远大理想,激励我们要有敢于立志、勇于立志的决心。

(2)“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民族独立与发展、国家统一与富强的主旋律。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她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远不变的主题。例如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名著《离骚》中表白“伏清白以死直”的坚决态度,并在理想破灭后投身汨罗江以践行自己的誓言,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人世代传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坚决拒绝元军统帅、元丞相和元世祖的多次劝降,最后慷慨就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表明了一位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气节;汉代苏武塞外牧羊19年,显示了坚贞的爱国气节;司马迁云:“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古代爱国人士的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伟大情怀。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华夏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来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意思是,天道刚健,君子应当以此为楷模,自强不息。“自强”并且能“不息”,必须具有忍耐、忧患、自悔三种意识。忍、忧、悔便是“自强不息”的全部内涵。“厚德载物”则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另一半表达,其来自《易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象征地道的博大宽厚,鼓励人们通过修身养性融为君子人格的一部分,化入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

在“思修”课教学中,我们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将古代人文精神与当代人本思想融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做人的尊严与价值,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真谛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2.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在“思修”课中的实现途径。

(1)将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基本精神贯穿在“思修”课教学中。以前的德育教育偏重于“教”,而弱化了“学”和“育”。作为“思修”课教师,应当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思想状态、政治水平等)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硬件水平等),在教学内容上,将本课程与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在“思修”课的专题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力求找到授课内容与传统德育思想的融合点,将传统德育思想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二是通过视频、讨论、专家讲座等各种方式来拓展课程内容,如播放“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传统“仁孝”道德思想讲座、百家讲坛解读《论语》等,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三是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如采用互动式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保持冷静的自审心态,从而使其个性和价值取向获得健康的发展,并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

(2)利用当地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教育基地来推进实践教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基地,尤其是地方富有特色的关于传统道德教育基地。在“思修”实践课中,充分利用当地舜文化研究所、柳宗元研究所、女书与瑶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传统文化研究机构,来组建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团队,引导大学生进行地方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传播,推进学生对当地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了解,以提升学生人文科学素质。

(3)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课堂教育效果。当代大学生大多从书本到书本,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而地方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提供的素材可为他们提供实践的舞台。虽然是间接的,但如果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自当受益匪浅。在“思修”课实践活动中,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思修”课的相关内容,利用重大节日和暑期的“三下乡”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地开展有特色的传统德育思想教育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中感悟崇高、汲取精神力量,实现基地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教育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利用周末,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乐于参加的团体活动中,如古诗朗诵比赛、读书交流会、历史事件辩论等等。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有利于完善道德标准,规范道德行为。

(责任编校:周欣)

G410

A

1673-2219(2015)01-0065-03

2014-09-16

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湘教发〔2011〕76号)项目资助;湖南省教改课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湘教通〔2012〕142号)研究成果之一。

万平(1973-),女,湖北随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传统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