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舜帝
2015-03-19郑国茂
郑国茂
(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湖南 宁远 425600)
孔子与舜帝
郑国茂
(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湖南 宁远 425600)
中国儒教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之名在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华裔之中如雷贯耳。儒文化作为国学的主脉,产生的文化背景如何?孔子与舜帝、孔子思想与舜帝思想、儒家文化与大舜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渊源?大舜文化应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摆在什么位置?论文通过孔子与舜帝人文的研究与探讨,旨在让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了解和认知中华儒家文化和国学的真正母源,使舜帝身体力行创建的道德文化,在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中,闪耀出应有的光辉。
孔子;舜帝;儒文化;舜文化
生于约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的开山鼻祖。他删修《春秋》,整理《诗经》和《尚书》等。自汉以后,他的学 说发展成儒学,被尊为圣人。当下,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如雨后春笋般确立。国人在陶醉于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强大的同时,研究孔子思想和文化得以产生的根基与渊源,弄清楚孔子、孔子学说乃至儒文化与人文始祖舜帝、舜文化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增加历史认同感,增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气。
一 舜文化的精髓
(一)舜帝其人
舜帝是三皇五帝之一。根据近年断代史研究成果,夏王朝始建于公元前2070年。史载,舜死后禹为舜守灵三年才即帝位,可以推知,舜死于公元前2073年,诞生于公元前2173年,距今4187年。
舜帝一生的建树,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孝祖、德圣、民师、帝范。
(二)什么是舜文化
简言之,所谓舜文化,就是我国上古舜帝时期所产生的人们社会生活中精神行为的规范。
舜文化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本体文化。
根据《尚书》与《史记》所载知道,舜帝是“德”的化身,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代表中华民族的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部落联盟的体制在沿袭了数千年后,古国已经初步形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受农耕之益,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了。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走出了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小社会,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因此,在社会生活之中,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个人与社会成员之间,个人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都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都需要有一种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使社会稳定,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的团结。作为“诸侯国”联盟——虞舜古国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自己的一生中,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它是人类由文明产生过程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舜帝一生的社会行为,就是对舜文化的实践和创造过程。舜文化是舜帝毕生身体力行创造的道德本体文化。舜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它的原创性和正统性。
(三)舜文化的核心内涵
舜文化的核心内涵可以用“孝”、“德”、“和”三个字概括。
先说“孝”字。
舜出生于平民,却能被尧举用而成为“帝”,凭的究竟是什么?
《尚书·尧典》记载说,帝尧举政七十年的时候,要四岳为他推荐继承人。四岳即向帝尧推荐了舜。然而,舜当时只是个在历山开荒耕作的平头百姓。四岳推荐舜的理由是:“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尧便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作进一步考察。
《史记·五帝本纪》则更详细记载了舜的父母和弟弟设计谋害舜而舜不计前嫌,孝悌如初的情景。
《孟子·万章上》说:“大孝终身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家犬有义,雁飞有序。对内能孝顺父母者,对外则能淳化风俗。
舜“二十而以孝闻”,之所以能由一个普通山野村夫成为“帝”,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孝感天地”。元代郭居正列举了中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二十四个孝子,将虞舜都列于二十四孝之首,故而我们将其称之为“孝祖”。
次说“德”字。
道德是用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尸子·仁意》载:尧问于舜曰:“何事?”舜曰:“事天。”问:“何任?”曰:“任地。”问:“何务?”曰:“务人。”舜在回答尧的测试的时候毫不含糊的说了自己事天、任地、务人的主张。舜以天、地、人为根本为出发点,营构起天道、地道、人道的道德规范,从而确定了包括伦理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宇宙道德为内涵的道德理念。
虞舜在极为恶劣的家庭环境之中,十分完美地表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以致于尽管父之顽、母之嚚、弟之傲,但是由于舜“孝”的感化,终不得作奸犯科;舜的一生做过农,制过陶,捕过鱼,经过商。他勤劳发奋,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从不欺行霸市;舜在政治道德方面坚持选贤用能,广开言路。从严治吏、纳言从谏、拓疆分区、厚德载物、宽以待民,求得“九族亲睦”,“合和万邦”,最后从“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大义出发,将治水功不可没的禹“荐之于天”,作为帝位继承人;舜在宇宙道德方面,既顺应自然而又不屈服于自然,一方面他祭祀天地神祇,祭祀日月星辰,名山大川,一方面统一历法,统一度量衡。追求“神人以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舜以“孝”为基,致力于创造和睦的家庭,毕生致力于推崇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内容的五典之教;在职业生涯中,以极为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化,因而“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在政治生涯中,舜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其宇宙道德的境界则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诚如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所说:舜帝是天地道德和宇宙道德的典范。
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舜帝称之为“德圣”。
再说“和”字。
“和”是舜帝毕生所追求的崇高目标。舜帝之“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在家庭生活中“和”为本,争取了家庭和睦。舜的父亲、后母、同父异母的弟弟采用焚廪、实井、劝酒的手段多次欲置他于死地,舜却不记前隙,一如继往地对父母尽孝,对弟弟友善,与他们和谐相处,并以孝行和美德感化他们,从而争取了家庭的和睦。
2.在社会行为中“和”当先,促进了社会和谐。九族之内讲亲,九族之外则讲和。在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中,虞舜“和”字当先,“和”以处众,得到了人们的普遍信赖,人人择舜而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3.在民族关系中,以“和”为贵,赢得了国家和平。《吕氏春秋·尚德》所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舜帝以“和”为贵,使百姓免遭战争之苦,实现了北方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与南方苗蛮集团的大融合,为古国大一统做出了卓越贡献。
4.在宇宙道德中以“和”为规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尚书·尧典》开宗明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古人认为天、地、人相互融通就是最大的“和”。舜帝以自身的音乐特质创《韶》乐,歌《南风》,以诱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舜帝崇拜瑞鸟凤凰而以凤凰为图腾,以启示人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舜的道德达到了“神人以合”境界,亦即人的灵与肉与自然宇宙大融合。
“孝”、“德”、“和”三个字,构成了舜文化的核心内涵,其中“孝”是舜得以立身的前提,“德”是舜得以服众的根本,“和”则最终成为了他最突出的思想精神特质。儒家把舜当成天地道德和宇宙道德的典范,
二 儒文化与舜文化的比较
(一)孔子对舜帝的评价
儒文化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删修过《春秋》,整理过《诗经》、《尚书》等。
孔子“言必称尧舜”,在四书中,孔子赞赏舜帝的地方比比皆是。
孔子夸舜帝大知大觉,大聪大慧。“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的记载。
孔子对舜帝大德大孝极尽褒扬:“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孔子赞赏舜帝的德行说:“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者也,而不与焉!”“‘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固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孔子对舜帝重视人才的评价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对舜帝的大德大孝、大聪大慧、与人为善、忠君敬主、行仁取义、从善如流、无为而治等人伦道德、社会道德、政治道德,都作了充分的肯定,推崇至极,因而就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评介,才有听了歌颂舜帝的《韶》乐后‘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发至肺腑的感叹,也就有了“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的定评。
(二)儒家文化考略
1.儒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儒学的核心内容。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血亲人伦、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现世事功、修身存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儒学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儒学的经典,也是国学的核心内容。
儒学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为出发,对人们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所谓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古今中外,国家达到长治久安,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孔文化与儒文化的关联。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学说与舜帝毕生执行与推崇的“五典之教”,儒家的“仁爱”“仁政”理论与舜帝的“为政以德”、“无为而治”,孔孟的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与舜帝的“象以典刑”,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核心思维方法与舜帝的“天人合一”、“和合”思想,无一不是同出一辙,只是同一个内容的两种表达而已。
由前文可知,儒文化的特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其一,儒文化是以孔子为先师和精神领袖的。孔子是儒学的开山鼻祖,儒文化乃至国学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把孔子奉为先师和精神领袖。其二,儒文化闪耀着舜帝的思想和行为的光辉。孔子在删改、编注《尚书》的过程中,吸取了书中的思想和文化精华,并以其为基石,在舜帝的思想和行为光环下,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孔文化中的“仁”和“礼”,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其三,孟子在对孔文化全面继承和发展中,确立了“亚圣”地位。
战国时期的邹人(今山东邹县)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孟子对儒文化地位的确立起了关键的作用。其四,儒文化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万变不离其宗——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和精神领袖。
纵观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唐朝韩愈建构起的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宋代周敦颐、二程以及朱熹建构的程朱理学,明中叶的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时代,儒学虽然经历过为我所用的丰富和发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和精神领袖的宗旨没有变。尽管儒家在先秦曾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曾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曾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经历空前之厄,但是,几千年来,《四书》、《五经》的传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想,都从来没有停止过传播,还是绵延至今。
儒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国学的核心与精髓,之所以成为国学亦即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根本原因就是:以孔子作为先师和精神领袖的原则从来没有改变过,孔孟思想始终是儒文化的源头与灵魂,是儒文化的核心与主体。
3.儒文化的源头是舜文化。孔孟思想始终是儒文化的源头与灵魂,是儒文化的核心与主体。那么,儒文化的源头和灵魂又是什么呢?逐一将舜文化与儒文化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涵盖了儒学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全部内容。
第一,儒文化与舜文化本源相同。儒学的核心一是“仁”,一是“礼”。许慎《说文》说:“仁,亲也。从二人。”意思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亲爱,互相帮扶。孔子主张“道之以德”,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帝尧不把“帝位”传给丹朱和共工,而禅位给舜帝,就是因为舜帝注重道德修养,以仁孝为本,足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恰恰发轫于舜文化。孔子重礼,提出“齐之以礼”,孟子发展成孔孟之道,衍生出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周敦颐、二程以及朱熹等。舜帝修正吉、凶、宾、军、嘉五礼,坚守三年守孝之礼,设定巡狩之礼,创造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伦,践帝位专设了祭祀礼仪的职官。诚如《尚书》所说: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可知,孔子“礼”的内容,无一不是舜文化的滥觞。
第二,儒文化与舜文化同源探因。孔子在批注《尚书》中,认知认同了舜帝和舜文化。孔子本着“可以为世法者”的原则整理《尚书》,进行筛选,最后留下的文件中,保留下《尧典》与《舜典》,其反应出的文化信息是孔子对尧、舜德行的肯定和认可,正因为认同舜帝道德文化,才有了孔子在后来讲学中“言必称尧舜”的表现,才创造出了以舜文化中“孝”、“德”、“和”为根基、以“仁”“礼”为形式儒文化。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建立在对舜文化认同与尊崇基础之上的。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曰:“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又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也。”孟子曰:“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忧之如何,如舜而已。”孟子期待“人皆可以为尧舜”。孔子文化的古典人道主义与舜帝的道德文化的原创性是互通的。作为被人称之为“亚圣”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发展与完善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表面看起来是以孔子思想为依据,实则舜帝和舜文化才是真正的原始根基。
地望渊源是儒文化与舜文化同源的外因之一。舜,上古时期山东诸冯人;孔子,春秋时山东曲阜人;孟子,战国时期山东邹城人。山东上古时候隶属东夷,地望渊源也给文化的了解、关注和沿袭提供了方便。
将儒文化与舜文化的核心内容两相比较可知,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舜文化孕育繁衍出来的,。换句话说舜文化是儒文化的母体和源头。
三 舜帝在国学中应有的地位
(一)孔子与舜帝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地位差异的原因
孔子、孟子创建的儒文化,其源头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建起来的原生态道德文化。换言之,孔孟思想和文化是舜帝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孔、孟治学严谨,信而好古,对舜帝的说法和看法具有至高无限的权威性,其对于舜帝的敬仰和推崇,是孔、孟确立自身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学说开山鼻祖地位的思想基础、理论泉源和充要前提。
那么,为什么后来孔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文化圣人,而舜帝和舜文化的光辉却被掩盖了呢?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对舜帝人格的致力推崇,铸造了孔子自身崇高的思想灵魂和行为准则。二是对舜文化的不懈传承和发展,确立了孔子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地位。三是文字的成熟应用,使孔文化的传播如虎添翼。从而得以有《论语》传世,有《孟子》出现,也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从而逐渐地完善了儒文化的内涵,也就奠定了孔子在儒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四是孔子办学授业解惑,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就有了一支在深度和广度上传播孔子思想和文化的生力军。也就奠定了孔子在中华民族中的历史地位。五是中国史学界对古史研究的保守和滞后,模糊了舜帝的具象和文化地位,人为的文化断层,阻滞了对舜帝道德文化的研究,严重影响了舜文化研究的进程。
(二)还舜帝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应有的地位
舜帝身体力行所创建的家庭伦理道德,涵盖了儒文化中的“孝”与“悌”思想,涵盖了儒文化中的“忠”与“信”思想和“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理念,涵盖了儒文化中的“礼”与“义”思想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新儒学观点。完全可以说,舜帝身体力行所创建起的道德文化,既涵盖了儒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守身,修身,友悌,行仁”的全部,也涵盖了国学中儒、释、道乃至诸子百家所有的积极思想和内涵。
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说:“国学是中国人民安身立命之基。”时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对变迁与改革,人们普遍充满迷惘、惆怅、惶惑、浮躁与挣扎。精神层面的危机,促使人们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答、慰藉和支持。中国相当多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呼吁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唤着道德的回归。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统”和“道统”的国度,在这种氛围下,对“文统”与“道统”的正本清源,更有利于弘扬和发展在中国国度流经四千多年乃至影响到了全世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倡导古今贯通,国学为体,中西合璧的原则,肯定了儒学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舜帝才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舜文化是儒文化之根之源,是国学之根之源。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和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在给笔者《舜帝之谜》一书所作的序中指出:“尧舜以上的古史,源自远古先民,世代绵远流传的种种传说,不仅记述了人们记忆中的事迹功业,也寄寓着民族的理想和精神。我们纪念、崇敬虞舜,正是要从文献记述的舜的生平业绩,探索体会中国文明的优秀传统,增进民族的自尊自信。”
我们弄清楚了处于春秋时代的孔子与处于远古尧舜古国时代的虞舜思想文化的渊源关系,确立舜帝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研究、弘扬、发展国学的进程中,才不至于数典忘祖,才有往深处和远处探寻研究中华文化的动力和勇气。
(责任编校:张京华)
G02
A
1673-2219(2015)01-0014-04
2014-06-30
郑国茂(1948-),男,湖南永州宁远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舜文化学者,现长驻长沙,为中国艺术家协会南方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省舜文化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