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观
——《小二黑结婚》和原型故事相比较

2015-03-19余建波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二黑赵树理原型

余建波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

浅析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观
——《小二黑结婚》和原型故事相比较

余建波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

《小二黑结婚》的发表使赵树理一举成名并开始登上文坛,但小说对原型故事的改写,特别是将悲剧变成大团圆结局的喜剧这一改造,让人们对这一小说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小说和原型故事的比较入手,去分析赵树理如此创作的原因,并对这一创作观念进行简单评价。

小二黑结婚;原型故事;创作观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抗日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加紧对边区进行全方位的封锁。在内忧外患的状态下,为使党度过难关,1942年前后边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42年初春,在毛泽东的亲自发动和主持下,一场以肃清王明教条主义思想影响为目标的运动拉开序幕。随着整风运动持续深入进行,一系列暴露黑暗、针砭时弊的文章在墙报、报刊上出现。这些批评揭露文章使整风发动者毛泽东始料未及,文艺界的状况促动了毛泽东对整风趋势的拨转,此外领导层内部一直存在的对文化工作和文艺问题的矛盾、分歧也日渐加深,至此延安文艺整风运动随即开始。[1]在文艺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及其随后讲话的文件化,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确立了文艺“首先为工农兵群众服务”,文艺服从政治,“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从而促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等[2]。经过文艺界整风,延安文学出现暂时缺位状态。新的话语秩序急需支持,新人和新的文学作品亟待发现,以此来证明《讲话》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时势造英雄,赵树理既有的文学观念和文艺实践正好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拍即合。从此赵树理登上文坛,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时期。

“赵树理是在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生涯的。从现有资料来看,对赵树理作品的第一篇评论文章发表于1934年初,作者为王中青,评论的是中篇小说《有个人》。但赵树理的早期作品大都不为人知,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3]。”到1943年,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小二黑结婚》受到了太行山区根据地党的高层领导的欣赏,彭德怀为这篇小说题词:“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并刊载在1943年9月由华北新华书店初版的《小二黑结婚》单行本扉页上。它一出版,立即受到晋冀鲁豫边区普通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半年间四万册很快销售一空,创下了新文学作品在农村畅销流行的新纪录。[4]

《小二黑结婚》是根据发生在山西辽县一桩因恋爱纠纷引起的乡村杀人案件为原型写作的。事件中小二黑的原型名叫岳冬至,他因与智英祥(小芹原型)自由恋爱,引起追求智英祥却被拒绝的村长和青救会秘书的不满,从而被村长等人以“腐化”的罪名斗争进而打死,并恶劣地将其伪装成上吊自杀。岳冬至的遭遇并没有得到村里人的同情,“事后村里人虽然也说不该打死他,却赞成教训他”,智英祥也在村里人的非议中被送回老家。[5]从这起乡村杀人事件可见出,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是拥有乡村政治权力的村干部的以权谋私,而村里人则进行舆论裁定,村里人虽然没有直接对岳冬至施暴并致死,但他们事后的“赞成教训”则明显具有“帮凶”的性质。具体而言,同村人“赞成教训”的原因是,岳冬至的父亲给他养了童养媳而他却去追求智英祥,这隐晦的表达了当地性别关系问题和男性村民对岳冬至的潜在妒恨。但是,同为追求智英祥的村长则是,“富农的孩子,虽然程度不高,却是村里唯一的高小毕业生,长的也还漂亮,只是他早已结婚了。”[6]这一已有家室、把人打死的村长反而没有受到大家的批评。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评判方式,不仅反映了村长这一富农的孩子在钱与权共同作用下,对村民的威慑力和控制力;也可看出,农民对权钱势力的敬畏乃至恐惧和被传统权力等级观念毒害的深剧,农民的自我主体意识并没有由内向外的觉醒,依然处于一种乡村固有思想、风俗的禁锢之下,即使“新政权在太行山已经建立了四年。”[6]此外,在原故事中智英祥入了“三教圣道会”的母亲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形下吊死的,吊死的主要原因是智英祥的两个哥哥不愿他们母亲在敬神上花钱。这可见出乡村重视“实利主义”的传统,重视实际生活利益和安稳的生活关系,而非虚无缥缈的非现实崇拜。而岳冬至的家庭关系方面则较模糊。如若以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与30年代乡土作家叶紫、沙汀、吴组缃、萧红等人的视角和写法,依这原型故事创造出的小说则将遵从原型的悲剧结尾,对同村人进行启蒙教育,对拥有政治权利而为害乡里的村干部企图对“性”的索求与占有进行讽刺。但这些都可以说不是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所要表现的最主要方面。

通过对原型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大概情节和人物都是依据原型故事的。赵树理在原型故事的基础上,使其中模糊不明的人物具体化,如二诸葛和三仙姑;使故事更丰满,如“怎么到底”的群众大会;使情节发展更跌宕起伏,如“斗争会”和“双拿”的一抑一扬等。但是可以明显发现,赵树理在以下两方面对原型故事进行了改造。一是原型故事中主要阻碍岳冬至和智英祥自由恋爱的是手握权力的乡村干部,而男女双方家长的反对则处于次要地位并不凸现。二是岳冬至被打死的悲惨结局和智英祥的不得不离开则一变为小说结尾的大团圆。赵树理的这一修改究竟为何?有什么深意呢?

赵树理曾表示:“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7]赵树理深受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影响,也曾企图以新思想来启蒙自己的乡亲,摆脱愚昧思想的钳制。1926年的暑假,赵树理回到家乡准备实行他的拯救农民的思想革命。当他将自己心爱的《阿Q正传》念给他的父亲——村里的说书能手时,得到的回应是“得了!得了!收起你的那一套吧。我听不懂!”他父亲摆摆手,把旱烟袋往腰里一别,扛上锄头下地去了,临走时顺手揣了一本《秦雪梅吊孝》。[8]这一“我听不懂”对赵树理的影响是为颇深刻的。如果说广大的农民因不识字而与新文学绝缘的话,那赵树理的父亲,这一乡村里的说书能手也说听不懂,这就不仅仅是识不识字的问题,而是新文学特别是小说的限制叙事视角、横断面文本结构乃至整体的文本情调、韵致与农民所固有的审美风格、趣味习惯格格不入的问题。应当说“五四”一代学人是重视民间文化的,积极地将可行的民间文化整合入新文化之中,以达到“大众化”的目的,进而启蒙大众。但“五四”一代学人作为封建宗法社会的“叛臣逆子”,其实骨子里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着一种类似于士大夫的文化精英身份的定位,再加之出国留学,在异质文化的熏陶下,传统文化虽被部分或全部取代,但文化精英的身份认同却没有改变。因此,他们以新文化精英的视角建构了“他者”——农民的形象,这一建构不能不说是深刻并有其道理的,但毕竟“五四”一代学人大都来自乡村社会的士绅阶层,成年后又大多居于城市,与农民较多隔膜(或许鲁迅例外)。即使他们对农民具有同情之上的理解,却缺乏感同身受的承认与理解,所以他们的乡土文学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深刻,一种俯视的针砭。然而,来自乡村社会几乎是乡村底层的赵树理通过自身的成长历程、人生遭际对农村、农民具有“亲缘”般的理解,进而发现了新文学与农民的深厚隔膜,新文学无法进入农村的现实。所以,赵树理在40年代创作的作品中自觉的摒弃了新文学的痼疾,放弃新文学的叙述模式和文本情调,转而采取民间传统文学的全知全能、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与起伏跌宕、具有趣味的审美情调,从而使《小二黑结婚》这一代表作具有语言通俗、说书体结构和大团圆结尾的表现。

我们具体来看《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过程。自1937年参加抗日活动并与八路军建立联系之后,赵树理作为山西游击队组织的干部,主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宣传主要在农村。在写《小二黑结婚》的1942年,赵树理调入北方局党校调查研究室。这一研究室的功能在于“用群众的斗争生活来教育群众”,“通过调查研究,再用各种文艺形式把它写出来,以教育群众。”[9]《小二黑结婚》就是根据当时的调查研究再加以艺术化构思而来。“《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在太行山里写的,……当时农村有个几乎与土改同等重要的问题是反封建思想,封建习惯,因为那时不但地主卫护封建,就是一般农民也如此。《小二黑结婚》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完成的”。[6]由此可见看,《小二黑结婚》是在赵树理明确的革命宣传意识下进行创作的。这种革命宣传意识的着重体现在小说的大团圆结局上。“原故事的结局,赵树理觉得太悲惨了,既然写反封建的东西,赵认为应该给正面人物找下出路,照那个原来的结局,正面人物是被封建习惯吃了的,写出来不能指导青年人和封建习惯作斗争的方向。”[6]可以说,小说的大团圆结局冲淡了原型故事的悲剧气氛,遮蔽了乡村斗争的残酷性,也暴露了赵树理自我思考的某种局限性,但它是否有其必然乃至积极的意义呢?

这就不得不涉及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创作观。“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因为我写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10]问题在于这一“问题小说”所揭示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否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具有同等的价值?换句话说,是否具有启蒙的精神?在笔者看来,赵树理的“问题小说”是具有启蒙精神的,但与“五四”的启蒙精神相较,具有具体时代之别和普适价值之同。相比于“五四”时代,40年代的革命根据地是具有政治制度保障、人民民主初步建立的地区,而非只知开药方而无具体变革方案的时代。再则,革命以其摧枯拉朽的力量正在变革旧世界,40年代革命根据地所进行的不仅是政治革命也是社会革命,革命以其现代性正在重塑乡村的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培育适应新社会乃至新中国的“新人”。不可否认,革命充满了暴力与血腥,但不得不说沉疴中的中国这是必须的手段。不可否认,“阶级斗争”的方式有其局限乃至消极意义,但具体对40年代的中国乡村而言,如若不依靠农民阶级,不向农民阶级宣传乃至灌输阶级斗争的意识,那么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社会崩溃局面,尤其是乡村秩序的瓦解,或许将不可能得到更好的整合与治理。赵树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乡村现状之下,放弃了“五四”一代学人对人之个性、人之独立的自我思考,具体到《小二黑结婚》中,则是没有对村干部进行有力的批判,没有对村民进行启蒙,而是以政权力量整肃了乡村恶势力,支持了自由恋爱的大团圆结束。这或许是缺陷,但无可否认,这为当时的乡村大众,特别是新生力量指明了未来可行之路,提供了切实可能的现实变革方式。再则,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的反封建迷信、反封建包办婚姻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这一“反封建”暗合了“五四”文学的“人的解放”的主题,这也正是革命为推翻封建压迫、“解放生产力”乃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清除地基的体现。笔者不否认赵树理的创作具体到《小二黑结婚》有其某种局限性,但我认为这种局限也是时代与历史的局限。相比较于被改造的丁玲、周立波等人,赵树理的创作一直关注于乡村民生的完善、乡村新伦理道德的建构,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之下反映了乡村真实的一面,尤其在新中国之后,这是难能可贵的。

20世纪40年代的乡村正经历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这一变化从显在的阶级关系到潜在的乡村伦理道德、人情人性。具体到《小二黑结婚》而言,婚恋关系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的变化,对封建迷信、家长权威钳制合理人性的批判,村民从臣服于乡村恶势力到积极参与乡村民主建设的艰难过程,都是放在乡村人情伦理之中,通过新政权下活生生的人物斗争,生动而丰满地表现出来。赵树理站在民间的立场,心怀对村民日常生活、精神更新的关注,以乡村知识分子、革命干部的身份参与到了40年代的乡村实际变革之中,以乡村代言人的身份发出了乡村的“新”声音,预示了乡村未来的“新”面貌。

[1]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0614,0620,0657-066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851,855-856,865-866.

[3]董大中.赵树理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86,(1):178-190.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67.

[5]石耘.《小二黑结婚》背后的真实故事[J].文史精华,2012,(3):54-59.

[6]董均伦.赵树理怎样处理《小二黑结婚》的材料[A].黄修已.赵树理研究资料[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210,209.

[7]李普.赵树理印象记[A].黄修已.赵树理研究资料[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19.

[8]戴光中.赵树理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20.

[9]杨献珍.暮色苍茫念手足[A].李士德.赵树理忆念录[C].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66.

[10]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

On Zhao Shuli’s Opinion about NovelW riting

YU Jian-bo

Zhao Shuliwas famous fo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rriage of Xiao Erhei.Yet themass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 on the adaption of the prototype,especially the happy ending.This paper tries to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and the prototype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Zhao Shuli's creation and make a simple evaluation of the creative ideas.

The Marriage of Xiao Erhei;the prototype;literary view

I207.42

A

1009-5152(2015)03-0031-03

2015—06—22

余建波(1989—),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

猜你喜欢

小二黑赵树理原型
《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形象再谈
邻居家的“小二黑”
包裹的一切
论赵树理小说的农民性
赵树理传经
赵树理传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