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抑郁症及其影响因素

2015-03-19朱丽芬周弦唐鹰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性虐待妇女产后

朱丽芬,周弦,唐鹰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650033)

女性抑郁症及其影响因素

朱丽芬,周弦,唐鹰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650033)

描述女性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并从遗传、生理、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女性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女性抑郁症;影响因素;临床症状

由美国医学协会发起的一项对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约3.8万人的调查显示,平均有5%的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25~30岁之间,其中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这项调查的主持人——美国纽约精神病研究协会的莫斯曼博士据此认为,抑郁症更容易困扰青年女性。我国20世纪90年代对7个主要省市的调查表明,约有27‰的女性患有精神障碍(其中抑郁症居首位)。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在青少年早期显现出来,这被大多数的研究者接受,但存在争议的是初发年龄,一些研究发现,早在10~14岁,女孩抑郁症的发病率就超过男孩,然而另一些研究提示为15~19岁,平均23.4~27.3岁。这说明,女孩较男孩更高的抑郁症发病率可能同青春期有关,而不是年龄。性别差异可持续至中年,大致同女性的生殖年龄相平行。

1 女性抑郁症的临床症状

抑郁症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其表现为: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群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明显减退,出现无原因的持续性疲乏;思维迟滞,精神活动减少;自我评价过低,产生内疚感,陷于自责之中;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食欲不振,消瘦;失眠或嗜睡;性欲明显减退;会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的行为。

患有抑郁症的青年女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正常的生理周期也被打乱,症状多种多样,除了精神压抑、情绪低落、无所事事、爱生闷气、思虑过度、失眠、多梦、头昏、健忘等主要的精神症状外,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吸收功能失调症状,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妇科症状也不少见,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还有自杀倾向。青年女性长期抑郁,更年期后会明显加重,患有老年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也超过正常人。国外的研究结果发现,一些处于抑郁状态的青年人得了一般在中老年人中才发生的脑中风。李一云等研究发现,女性多表现为躯体不适、焦虑、紧张、自责、惊恐、进食障碍,而男性易出现绝望感、性欲减退及精神运动迟滞。将其归结为女性心理较脆弱,对自己不能照顾孩子和丈夫而内疚,逐渐出现自责、焦虑不安,情绪变化往往又不能使丈夫与外人理解,故转化为躯体不适及进食障碍等不典型临床表现;而男性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一旦情绪低落,便对生活产生绝望,认为一切都完了,易导致性欲下降、不食、不语、不动等精神运动迟滞。抑郁症女性较男性更易患有其他的精神障碍如焦虑等(P<0.05),患抑郁症的男性更易产生酒精和或物质依赖(P<0.05)。

2 女性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2.1 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父母其中一人得抑郁症,子女得病几率为25%;若双亲都是抑郁症患者,子女罹患率提高至50%~75%。研究还发现,有家族遗传抑郁症病史的患者,其第11对染色体发生异常。2002年4月2日,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在研究中发现,男、女性抑郁症很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基础,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两性之间的抑郁症状会如此不同,而且还将对抑郁症的常规治疗产生重大的影响。该院的精神病学教授George S.Zubenko等检查分析了100例复发性重度抑郁症男、女患者的遗传标记,他们均有抑郁症家族病史,而且早年就开始出现相关症状,并将其遗传标记与100例非抑郁症患者的遗传标记做了比较。结果发现,这些患者的DNA上分别有16个区域与抑郁症有关,但这些区域对男、女性患者都不相同。专家因此认为,这表明不仅两性之间的抑郁症分子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男、女患者对应激性因素所做出的机体反应也可能不一样。

2.2 女性所具有的生育功能和责任对抑郁症的产生也有巨大影响

月经的周期性变化、怀孕、产后、不孕、绝经期、要不要孩子的决定都会导致当事人情绪变化,甚至出现抑郁。月经期,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变化会导致对情感性和焦虑性疾病的易感性增高;情绪抑郁、易激惹常出现在排卵期后,并逐渐加重,月经开始时消失,严重时称之为经前期心情恶劣;产后的情绪波动也会很大,对照顾婴儿的心理准备不足、感觉疲累同样会增加抑郁发生的危险。据统计,约有1/10的产妇会患上产后抑郁症。

2.2.1 经前期综合征(PMS)和经前期烦躁不安(PMDD)经前期综合征通常包括一些轻度的躯体症状如疲劳、头痛、失眠,伴随小幅度的情绪改变。在美国,20%~40%的育龄期妇女受PMS影响,而将近5%的育龄期妇女经历一种严重的PMS形式——经前期烦躁不安,它可导致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很多研究发现,这些改变同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相关联,呈周期性,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晚期出现,为经前10~14天,在月经来潮后消失,并有至少一个星期的间歇期,这通常在卵泡期中期。PMS和PMDD的病理生理学密切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目前观点认为,PMDD是由卵巢激素的周期性改变同中枢神经递质相互作用而产生,因此,PMDD是由正常的卵巢功能引发,而不是先前认为的激素失衡。有多种治疗适合PMDD,首先应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次是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激素治疗;再次是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等,以上方式都有效,但不是每个治疗对所有的妇女都有效。SSRIs被认为是PMDD药物治疗的一线用药。2003年Luisi总结:应用SSRIs抗抑郁药物治疗患有PMDD妇女,不仅能显著改善症状,特别是心理和行为方面,而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也有研究显示SNRIs对PMDD的疗效,使用50~130mg/d文拉法辛治疗患有PMDD的妇女,其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疗效是以每日症状报告为基础,同使用安慰剂的PMDD妇女相比较,经过4轮双盲治疗周期得出来的(P<0.01)。由于PMDD的临床症状周期性地出现在黄体期,提示可以间断地仅在黄体期使用SSRIs,并引发了这方面的研究。最新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舍曲林和其他SSRIs间断给药治疗有效,且较少出现不良反应,减轻了因服药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2.2.2 妊娠期抑郁症在孕妇中抑郁症是常见障碍,数据显示,有4.0%~15.6%的孕妇患有抑郁症。但因没有抑郁障碍的孕妇常出现一些自主神经症状以及孕期出现的其他疾病如贫血、孕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引起抑郁症状,故而使诊断复杂化,孕期出现的抑郁症状常被忽视。目前,治疗妊娠期抑郁症给临床医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治疗后给母亲带来的益处和给胎儿带来的风险需要和不治疗疾病所带来的危险相衡量,又由于伦理因素,对孕妇抑郁症治疗的研究开展不多,数据从有限的研究中获得,进入研究的患者人数又较少,使已有的研究具有局限性。对孕妇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中还没任何证据显示经SSRIs和SNRIs文拉法辛或TCAs治疗后对胎儿有致畸性。但Laine等给20例患抑郁症的孕妇服用西酞普兰或氟西汀20~40 mg/d与20例正常孕妇相对照研究发现,在妊娠晚期的胎儿暴露于SSRIs有较高的风险产生5-HT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精神科药物对胎儿带来的影响较多受到注意,然而已有研究发现,不治疗抑郁症也可对孕妇和胎儿产生影响。如Tony对959例孕妇跟踪随访至产后发现,产前抑郁症状评分高的孕妇较评分低的孕妇在分娩时更易要求行无痛分娩和剖宫产,新生儿更易被送入NICU进行监护(P<0.05)。

2.2.3 产后抑郁产后抑郁包括3种状态:产后情绪低落、产后抑郁症(PPD)和产后精神病。最常见的产后抑郁为产后情绪低落,估计其患病率为35%~75%,通常发生在产后3~5天且症状轻微,绝大多数一星期后症状消失,不需要特殊治疗。这里将着重讨论产后抑郁症。报道显示,将近10%~15%的妇女患有PPD,而仅一小部分(0.1%~0.2%)妇女经历产后精神病。国内近期资料显示,中国妇女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同西方妇女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PPD较多发生在产后数星期或数月,以抑郁心情、睡眠障碍、焦虑、兴趣丧失甚至自杀为表现,可能持续5年或更长。产后激素水平的迅速回落被认为导致PPD的产生,其他一些因素可能也起到了作用,包括既往抑郁发作史和家族抑郁障碍史。Dominic等对959例中国香港孕妇跟踪随访研究发现,西方社会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同样适用于中国人群,包括婚姻生活的不幸福、既往抑郁发作史、产前抑郁症状严重度、社会支持的缺乏等。有研究表明,抗抑郁药如SSRIs和文拉法辛能有效缓解患PPD妇女的抑郁症状。与治疗患抑郁症的孕妇一样,对患产后抑郁症妇女的治疗同样使临床医生面临挑战:治疗后必须将对母亲的益处和对婴儿的害处与不治疗带来的危险相衡量。在美国,抗抑郁药的疾病预防管理已经在那些先前经历过PPD的妇女中展开研究。15位有PPD疾病史的妇女在分娩前24小时内接受TCA或SSRIs氟西汀的预防性治疗,仅1位(7%)发生抑郁症的反复,而那些没有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则有63%发生。然而在另一个更新的研究中发现,妇女接受去甲阿米替林的预防性治疗和那些接受安慰剂治疗的疾病复发率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4 围绝经期抑郁症女性中年期抑郁症的患病率没有明显的增加,但在围绝经期轻度抑郁发作和严重程度未达到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抑郁样症状的发生率有增加。大多数对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的研究集中在雌激素替代治疗上,Cohen等认为一些患抑郁症的围绝经期妇女能从短期使用雌激素治疗中获益,但雌激素治疗对绝经后妇女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一项8周研究中发现,经米氮平治疗后,87.5%的研究完成者抑郁症状缓解。Tam的研究发现,将氟西汀和雌激素联合应用治疗绝经后妇女,效果要优于单用抗抑郁药或雌激素(P<0.05),但该项研究结果目前仅从预实验中得出,例数为5例,且经过选择,不具有广泛性,有待研究的正式结果。

2.3 女性肥胖易患抑郁症

肥胖会使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研究人员通过对4万多名成年人的体重指数与抑郁症、自杀倾向和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肥胖对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影响恰恰相反,肥胖使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了37%,体重指数增加10个单位将使女性有自杀倾向和自杀企图的风险提高22%,男性则分别下降26%和55%。研究人员指出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抑郁症可能影响治疗其他病症的效果,而运动和锻炼可对一些患者在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方面产生良好影响。

2.4 社会心理因素

2.4.1 儿童期受虐与女性抑郁症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类型的儿童虐待都与成人抑郁症的发生相关。相关性最大的3种儿童虐待类型为:情感上的憎恨、忽视及性虐待。其中,遭受儿童期性虐待的女性抑郁症发生率最高,儿童期的性虐待与成人抑郁症的关系最为密切。如Mullen PE等人对新西兰314名女性所做的调查研究显示,有儿童性虐待史的成人女性中,有20.7%的人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而无儿童性虐待史的成人女性中,仅有6.3%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一项在英国所做的调查发现,有儿童性虐待史的286例成人女性中,在为期3年的调查时间里,有50.0%的女性出现抑郁症状。Bifulco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在儿童时遭受暴力而被迫性交的成人女性中,100.0%出现抑郁症状。而频繁遭受与性交无关的其他性虐待的女性中,也有78.0%出现抑郁症状。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影响及农业大国的现实使众多家庭重男轻女,因此女性在儿童期受虐比例更高。现有资料证明,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与成人首发的抑郁症正相关,Gold早就指出虐待事件可能会导致儿童逐步发展成一种特有的认识模式。他的研究揭示,有儿童性虐待史的女性,面对负性生活事件常表现为一种特有的内倾性归因类型的认识模式,而这种认识模式与抑郁症有关。

2.4.2 应激事件与女性抑郁症如今社会仍是男性居于主导地位,当矛盾出现时,更多的是损害女性的利益,女性因此承担较多的不良应激事件。与男性相比,女性遇到身体伤害和性骚扰的机会较多,这些常会使其自信心降低、自责,在社会交往中孤立自己,进而导致抑郁性疾病的发生。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抚养孩子、照顾父母,同时还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贫困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贫困人口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前途,经常出现悲观和自责的情绪。这些都使女性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甚至产生抑郁性疾病。李一云等在文章中指出,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加上心理上具有依赖性,在家庭中往往处于顺从的地位,易出现紧张、焦虑、自责,导致应激,加上负性生活事件的出现,更易出现或加重抑郁症状。

2.4.3 性格因素通常认为,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的性格基础:过于自卑、常依赖别人、爱自责或容易被压力击垮、遇事多悲观、自信心和对事态的控制力差、多虑,而传统的教养方式就是要培养女性顺从、不争的美德,这也为抑郁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4.4 其他因素药物可导致抑郁症。对一些人而言,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一些治疗高血压、关节炎或帕金森症的药物)会造成抑郁症状。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患者,得抑郁症的几率较高。甲状腺机能亢进,即使是轻微的情况,也会患上抑郁症。若干研究显示,抑郁症与心脏病多有关联,多达一半的心脏病患者会得抑郁症,患抑郁症的男性得心脏病的几率比一般人高3倍。

另外,还有压力环境。据了解,30~40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普遍压力很大,有来自家庭、生活、工作、社会的压力,这使她们的精神极度紧张,尤其在遭遇不顺心的事情之后,更易产生情绪低落、沮丧、忧郁等不良情绪。

R195

B

1671-1246(2015)18-0125-03

猜你喜欢

性虐待妇女产后
保护受伤的花蕾
——儿童性虐待的影响、危害及心理干预
维多利亚州公立校,爆性虐待儿童丑闻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浅析李昂《杀夫》中的女性悲剧
当代妇女的工作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让孩子懂得说“不”,避免陷入性虐待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