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5-03-19杜华翁立新云芬师迎旭
杜华,翁立新,云芬,师迎旭
(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 古呼和浩特010110;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0)
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讨
杜华1,翁立新1,云芬1,师迎旭2
(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 古呼和浩特010110;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0)
目前,我国各学科,包括病理学的医学教学模式主要是沿袭20世纪50年代苏联“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存在学习内容重复、与临床脱节等不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教学模式是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推荐的医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强调基础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应根据具体的校情、人力及财力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当前,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就要求临床教学不仅注重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诊治技能,还应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1999年6月9日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提出并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该基本要求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由于我国的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存在学科界限分明、课程模式单一以及缺乏对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等诸多弊端,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建立新型医学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1 传统“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来源及特点
1910年美国学者Flexner总结美国办学经验,向卡耐基基金会提出了统一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医学教学模式,即将医学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3个阶段,基础与临床独立,课程按学科设置。该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现代医学的系统性、先进性、基础性、完整性,方便教学的实施与管理,节省财力、人力[2]。
1.2 传统“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随着近些年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涉及的学科更多更广、内容更新更精、程度更深更细,这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和要求学习的内容逐渐增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也愈发明显[3],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整体优化,过分重视学科内容自身的逻辑系统而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有机联系;学科设置不合理,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与临床脱节;学生所学知识单一,适应面窄。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训练,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3)各类课程比例失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如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不协调,必修课所占比例偏大而选修课比例偏小,这不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并完成学业,以至于医学生一旦踏入临床,通常表现为基础知识薄弱、仍习惯于灌输式的教育、独立工作能力较差等。
(4)基础与临床教学完全割裂、互相脱节,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造成内容重复,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盲目地学习基础课,有些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得到高的分数而学习。
(5)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分科越来越细,医学课程达50多门,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适应现代医学科学模式。
(6)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理论脱离实际,无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大多数临床医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新时期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强,缺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除医学以外的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深刻理解,不能掌握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跟不上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理论与实践脱节明显,不懂得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没有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等[4]。究其根源,主要是与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滞后有关。1932年,美国医学院联合会就曾指出这种模式的缺点,1993年美国医学院联合会再次指出此种模式的缺点同60年前几近相同,说明该模式的不足是明显的,但改革是艰难的。
2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1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面对医学教育的挑战,针对存在的变化和批评,为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美国西余大学总结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经验,掀起医学课程改革的浪潮,率先创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了这种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并被公认为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里程碑[5]。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实现机能和形态、微观和宏观、正常和异常、生理和病理等多种综合。这种模式比较适应我国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但有利于摒弃一些学科间重复的、过时的、不实用的知识,并且实现了基础和临床的进一步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进入临床阶段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6]。
2.2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21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工作者在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界限,根据人体的器官系统重组课程内容,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整合到整个生理系统,实现了机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综合,避免了学科之间的重复与脱节,医学生能够在短时期内接触各个层面的医学内容,从而对整个器官系统有较为立体和直观的认识。我国医学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认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符合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2.3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锦州医学院(现辽宁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吸取国内外经验,先后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7]。现将其对该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内容整合、汇总如下。
2.3.1 重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及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所确定的基本框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要求打破学科界限,以器官、系统为模块,以疾病为中心,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医学学科,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整理与合并,以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与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官的顺序进行设置,最终形成了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代谢与营养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在内的课程体系[8]。整合后相关内容的结构性好,整体协调,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会贯通。
2.3.2 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根据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该计划强化了培养目标,尽可能节省不必要的学时,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精神。
2.3.3 编写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大纲应遵循的原则:淡化学科界限,突出为临床服务;内容少而精,突出实用性;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2.3.4 编写新的教材在充分总结以往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编写与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意保持各系统相对完整的体系,强调系统与原来各学科内容的衔接、融合、渗透与联系,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
2.3.5 组织教师教师是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改革是否成功与其关系密切。因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以往要高很多。根据需要抽调各学科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小组,负责教学工作。
2.3.6 实施和管理学校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对教改项目的具体实施。由专人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和协调工作,下发各种教学管理文件、组织制订授课计划、编排课表、制订教学进度表以及组织教学检查、考试等。
2.3.7 教改效果评价为客观评价该项教学改革的效果,课题组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参加教改实验的学生进行医学理论知识、技能和能力测试,并与本校同类学生做对照。
2.4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势
(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早期、长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并使其对疾病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模式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全面获取,并将知识有效地运用于临床相关疾病诊治,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10]。
(2)该教学模式淡化了学科意识,打破了学科界限,综合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既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又结合了临床实际,符合临床思维过程,使学生能更快适应临床工作,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该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内容,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使每个系统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便于教学活动的安排,增加了课程的理论深度。
(4)“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紧扣医学生培养目标,围绕各个器官系统(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有关该系统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特点、病理改变及机制以及常见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知识,有利于加强各学科间的纵向联系,减少课程内容间的重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病变的整体观念。“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专业界限,更为遵循临床规律,要求教师能够重新认识本专业;而传统教学更注重教师对本学科的关注和研究深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是一种新颖的临床医学教学体系,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与整合能力,通过自学和阅读参考书籍等构建器官系统的完整知识体系。
(5)课程内容的整合对任课教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适应改革需要。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
3 结语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医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为进入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5]。该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规划、协调、组织、实施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材编写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使用的教材在各系统教学内容的衔接上尚不完善,同时教师的教学思维定势也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出现的新问题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采取对策进行完善。因此,“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创性研究[11]。
[1]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从梦想到现实[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2-14.
[2]张国军,孙宝清,曾海清.医学教学模式浅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0):937.
[3]许劲松,沈胜娟,刘斌.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35-36.
[4]陈鹏,贺翔鸽.新时期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2,23(4):14-16.
[5]高音,姚丽杰,张春晶.浅谈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认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5):105-106.
[6]王庸晋,宋晓亮,费丽萍.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与PBL教学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4):436-438.
[7]司道文,张宇新,杨林,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三步走”的改革探索及设想[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4):2238-2240.
[8]席焕久,秦书俭,李红玉,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改革研究[J].医学教育,2003,10(5):11-12.
[9]杨凌洪,宋文炳,凌光烈.以问题为基础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解剖科学进展,2008,14(4):467-468.
[10]李红玉,卢祖洵.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3631-3633.
[11]贾书花,王改琴,张旭东,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6-87.
G420
A
1671-1246(2015)18-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