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探索
2015-03-19黄润兴
黄润兴
(佛山市南海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佛山528211)
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探索
黄润兴
(佛山市南海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佛山528211)
中职生;病理学基础;教学探索
病理学基础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桥梁学科,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结局转归[1]。笔者在任教过程中,结合中职生学情和教学大纲要求,不断探索反思,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努力增强教学效果。
1 病理学基础教学背景分析
病理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学生已完成正常人体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但大部分学生对医学的认识还仅停留在表层上,临床思维尚未完全建立。中职学生的学习方法较局限,多数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假期过后,医学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如肝小叶的结构、基本组织、呼吸过程等,大部分已忘记,因此在病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复习旧课的环节上多花功夫和时间。此外,在中职医学教材中,病理学基础课程涉及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方面的内容,两者虽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形态改变,后者侧重功能代谢改变),但联系紧密,特别是如何从形态改变推出功能代谢改变,是中职生学习本课程时需掌握的一个技巧。本课程安排约50个课时,章节内容涉及炎症、肿瘤、发热、缺氧、常见疾病等,内容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授课,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进一步,这是对任课教师的挑战。
2 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1 以引言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结合教学内容,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用高涨的热情去探索学习,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负担,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去。在肿瘤章节,可展示不同的图片,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如给出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安吉丽娜·朱莉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她会把自己的乳腺做了预防性切除,接着又想把一侧的卵巢和输卵管也切除呢?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引言导入的成功,不单单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为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做好了铺垫。
2.2 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作为桥梁学科的病理学基础,与多门课程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前期的医学基础知识,对学习病理学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要学习栓子的运行途径,就要了解正常的血液循环途径,故适当复习旧课内容,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此外,适当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可提高学生对病理学基础的重视程度和认识,如对于护理专业来说,发热的分期与护理处理措施、钾代谢紊乱与补钾原则、缺氧与氧疗的选择等都是密切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不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将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锻炼临床思维。
2.3 巧借多媒体,化抽象为直观
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直观形象、动静结合,特别是对抽象知识的阐述,既为教师节约了时间,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用烫伤所致的水泡、脓肿等图片讲解渗出性炎症;通过比较正常和发生粥样硬化的动脉血管壁图片,促使学生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血管壁特点等[2]。另外,在每堂课最后亦可借助多媒体总结归纳该堂课的主要内容,如将细胞和组织的4种适应形式用立体几何图的方法呈现给学生、播放肺结核防治宣传片,加强学生对结核杆菌及肺结核的分布和危害的理解。但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必须对图片、视频加以筛选甄别,合理选用素材。
2.4 巧用生活实例,化复杂为简单
把病理学的知识和生活实例联系在一起,化复杂为简单,在拉近医学和生活距离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取生活实例进行讲解。如水肿的产生机制一直都是病理学教学的难点,可以运用草原植被的例子加以分析,如白蛋白如同植被,可以固水,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易引起液体从血管渗出,从而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就如同草原失去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又如心衰中所涉及的后负荷改变,可用泵气球和泵轮胎的例子加以解释等,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学以致用是中职教育一直强调的教育目标之一,病理学基础的学习也不例外。
3 开展好实验课,巩固理论知识
病理学讲究理论实践相结合。学生在理论课堂上通过图片、视频和教师讲解,获得的只是外显的、表层的、感性的认识,而实验课则可让学生通过病例分析、标本观察等形式,获得深层次的、理性的认识。实验课要求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故教师应重视实验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巩固理论知识。
病理学基础是一门有趣的课程,教师应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当中的乐趣。
[1]王志敏.病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丁运良.全国卫生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病理学基础》编写后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2,20(6):72-73.
G420
A
1671-1246(2015)18-00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