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州点滴——记张京华老师二三事

2015-03-19梁广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永州张老师

梁广兆



永州点滴——记张京华老师二三事

梁广兆

(深圳大学 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本想以游记的形式撰写此文,但自离永州一月有余迟迟未曾动笔,到下笔时在永州近半月的人和事已淡忘不少,今且将仍留在心中的点滴书写一二,权作纪念。

一 机场说仁

今年一月底,张京华老师来深圳参加儒学会议,我和陈微师姐商量好等会议结束后跟张老师一同去永州。酒店下午两点要退房,去永州的飞机晚上七点才起飞,因此出发当天张老师、陈微师姐和我只好提前四个小时到宝安机场候机,此前汪刚迪和他的好友傅智伟已各自乘坐火车悄然向永州出发。离起飞还有很长时间,我们在机场里面的肯德基点了鸡腿和饮料,觅了个安静的位置坐了下来。

四小时的等待似乎一点都不长,因为跟张老师认识时间短,此次候机正可让大家彼此熟悉。也许是上天安排,那天张老师说到了很多,我也学到了很多。印象最深刻是张老师说到“孝”这个字,他说孝、教、觉、学等古字都有“爻”的结构,皆含效仿、继承之意。张老师还说到“仁”这个字,他说仁字有从人、从尸、从心,也从身从心,所以“仁”这个字本身就有几种不同意思。那时候我开始感觉到训诂并没那么枯燥,而且训诂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后来读到陈寅恪称赞沈兼士“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一语,不觉为之一震。

机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我们师生三人竟能在那里谈孝论仁,今日回想,确实奇妙。

二 树蕙清谈

在永州十五天,张老师以“树蕙清谈”为名给我们作了八次谈话,每次主题都以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时世、流品、次第、源流、境界、小学、经学、国学。地点就在张老师的办公室,每晚七点半开始,为时大概一到二个小时,由张老师先谈一个小时,然后再集体讨论。外面寒风瑟瑟,里面茶香四溢。十几个学生和张老师围坐畅谈,虽无兰蕙,却有香茶,不亦乐乎?

“树蕙”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朱子解释为:“记种莳众香,修行仁义,以自洁饰,朝夕不倦也。”读至“朝夕不倦”四字,永州生活的点滴便跃然纸上。用“朝夕不倦”来形容永州的生活很体贴,这种近于古代书院的生活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回想八次清谈,张老师让我感觉到一个“温”字,他总是那么温润如玉,悠然安定。“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灵枢·通天》),大概就是说张老师吧。“是不是”、“看看这个你有没有兴趣?”张老师总是以谦逊委婉的语气与我们谈话、商量、交往,好像生怕一不小心会伤害或者控制我们似的。

他在讲学问,但仿佛又不只是在讲学问,这种经过长期的浸养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学问仿佛已经跟他融为一体,他每次从对一两个字的训诂考据开始说起,讲到最后却阐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义理。看似枯燥压抑的考据在他那里显得生机勃勃,由此阐发出来的义理更显光彩夺目,而整个过程又是不知不觉、自自然然的,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每讲到精彩处,自己也忍不住会心一笑,仿佛他始终是在跟自己对话。每每此时,我总摇头感慨,心里想,讲课还可以讲得这么有美感、圆融无碍、叹为观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如在春风中坐了半年”?

当时听完课后写过两小段感想,现在一并贴上:

第一条:外面寒风凛冽,街道上也没几个人,张老师和咱们十一个学生自觉地“留守”在校园里,大家不为名也不为利,似乎有种古代书院求道的感觉。我想简体字的“导”,繁体字用“導”,应该有以道来导的意思吧?张老师昨晚讲了很多,如时世、古今之辩、当今之世等,语气尽管很平淡,可细想发现,不经过多年的熏陶不能有这样的话。张老师的话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从容不迫,让人感觉到是在讲道理,感觉到我们是跟着道走,而不是装成讲道理其实心里早横着一个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在那里跟别人斗嘴。外面下起小雨了,张老师那句“学问的起点与终点”像古琴的余音在心里回荡不散……2015年1月29日。

第二条:钱穆在《王守仁》里写阳明十二岁时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说王阳明不管是格竹、新婚夜去跟道士谈养生还是被贬龙场驿、被刺客追杀,他到处是执着,到处是跳脱,他还只是倔强,还只是高兴,他不甘降服,不甘消沮,不肯安于卑近,他还是忘不了他历来那做超俗拔类的世间第一等人第一等事的豪情壮志。昨天张老师讲到学问的流品和次第,告诫我们做学问要做第一等学问,只要是自己认为最好的学问,就应不问产出,不分界限,不管能否拿下,不管是否喜欢,只要一息尚存,就继续耕耘。有有志而不成,无无志而有成。张老师没用“理想”二字,但他似乎处处在诠释“理想”。2015年2月1日。

三 与师同住

本来张老师安排了一个教师宿舍给寒假回来永州的“候鸟”栖身,无奈人多装不下。我和刚迪因此有幸可以跟张老师同住,而且一住就是十五天。每天晚上回到张老师的家,在微黄的灯光下,师生三人围着零食和水果,继续“清谈”。每天跟张老师在一起,渐渐地,我心中的很多困惑不知不觉的化掉了。每次想到我竟然能够有机会跟张老师有这么亲密的接触,心里边剩下的只有感恩,也因为这份感恩,才有这篇文字。

每天早上张老师会请我们俩到米粉店吃早餐,然后我们沿着潇水走进学校。那时候学生放假了,潇水湖畔很宁静,尽管一直阴天,却依然湛蓝。冬日的寒风掠过潇水迎面拂来,闭上眼,深呼吸,神清气爽;睁开双眼,我又回到人间。

一天早晨我们如往常行走在江边,刚迪向张老师说出他对“仁”的一个疑问。我那时候在旁边听着,把他的话记了在心中。刚迪说他发现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家在解“仁”时有一较大分别,先秦儒家强调仁是一种亲亲、等差之爱,常以“无私”为贬义;宋明理学家却常以“无私”“无欲”解仁。后来我在张老师《先秦典籍中“仁”字本义试解》一文中看到他对这一矛盾有几乎一样的看法时,我就不得不佩服这位可爱的刚迪师弟的视野和眼力了。文章中张老师解释道:“先秦儒家以等差之爱解仁跟先秦宗法制度相关,到宋明宗法制度早已变换为官僚制度,家族意义转轻,才会导致如此截然相反的语义。”我想先秦有宗法制,重家族,等差之爱要人贡献个体给家族。及宋明,宗法制已淡,无私之爱要人贡献个体给社会,但不管是贡献给家族还是社会,不以个体得失为宗旨应该是先秦儒家与宋明理学家解仁的“交集”吧。

在永州最后一夜,张老师跟我和刚迪谈到很晚,不知怎的,我们说起写文章的事。他说:“一般人用笔、用电脑来写文章,我用气来写文章。”我曾听过用心、用情来写文章,王立新老师更说他用生命写文章,说他的文字便是他的生命。我曾经跟好友李洪星律师说好文章是生命酝酿到一定程度后自然流淌出来的……但是“用气来写文章”这样玄奥又玄妙的话语,却是我第一次听到。或许张老师也意想不到自己会说出这种泄露天机的话,他说完后,屋里顿时鸦雀无声,有那么几秒钟我们三人六目双视,然后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此情此景,尤为难忘。

四 永州诸贤

友情,为感情中最纯粹者。《礼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亦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哲学”由希腊文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翻译过来,直译为爱智慧,当中“Φιλο”专指朋友之爱。三者都说出了朋友在学习和人生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这次来到永州我认识了好多新朋友,他们都是跟随在张老师身边多年的学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早已硕果累累,一个个都是真正的读书人,大有开创一方学派的势头。

无论是各自安静看书,还是互相请教切磋问题,无论是树蕙清谈还是田野考察,在这里一切以学习为目标。奇怪的是尽管大家很累,可都很精神,学得都很带劲。也许因为大家在奋斗和进步中获得了快乐,在快乐中又能继续奋斗和进步。这个过程又是从容不迫、难以向外人道说的。彭敏师姐说:“幸好我们的遵旨是‘放盐了煮熟了就行’,即便饭菜难说可口,但我们总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让菜碗和饭锅见底,每顿饭我们都吃得很香。不知道用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来形容我们是否过分?”(《放假了,回“家”读书》),从前濂溪令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不知道我们寻找到孔颜乐处了没有,但我们确实很快乐。老子说:“无,以观其妙。”人在一个物质相对缺乏的状态下,可能会做出一些奇妙的事情;啥都不缺时容易耳目心思无所寄,放辟邪侈无所不为。彭敏师姐因为要筹备婚礼,所以她要提前几天回家。临行前,我们私下给她红包表示祝福,可她死活不肯收,汤军师兄出面她才勉强收下红包,但她仍然坚持把红包里的钱退回给我们。这件有趣的事也是我忘不了的。

早在深大时已经听过汤军师兄的鼎鼎大名,也曾拜读过他的《胡安国父子绍兴元年九龙岩摩崖石刻考》,王立新老师称“此文古雅高致,气概宏伟,若得先贤刚大浩然之气辅佑也。此文之意义亦非等闲读书与夫以学谋食之辈可知”。我看完那篇文章,觉得博导也不一定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这次见到真人更为他沉稳的学问所佩服。汤军师兄治学严谨,为人敦厚开朗,乐于助人。虽然忙于复习考博,仍抽空教我们打拓片,还不厌其烦帮我们安装电子版的四库全书。最难忘是每天吃饭时师兄爽朗的“仰天哈哈笑”,他似乎生怕嘴里的食物掉出来,又忍不住笑,如此看来,在他浑厚的文字背后或许藏着一个率真可爱的灵魂。一天我请教汤军师兄打拓片的事情,看着石碑上数百年前的字由浅到深慢慢地浮现在宣纸上,那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我觉得很美,我说:“拓片比任何的装饰品都更有装饰味道啊”。汤军师兄放下手里的拓包,喘了口气,托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若有所思,然后说:“这种事情很复杂。把拓片当成装饰品,当成送人的礼物,当然可以,但它还是一个流于形式的死物。把它用作学术研究的话,就能发挥出更大光芒。怎么说呢,我打过几百张拓片,可是印象中,我没有拿走过一幅,因为做研究的话,有照片就够了。”这件小事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德山宣鉴烧《青龙疏钞》的味道……

邓盼师姐说:“我们从紧张的高中一路走来,忽然来到大学这个自由松散的地方,再没有人追着骂着我们,其实我很不适应,我觉得我需要一点东西作为依托,那应该就是读书了。”(《静静地读书,慢慢地积累》)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中国里谁敢说自己是真正的读书人?章太炎说:“今者政府设学教士而征学费,则是设肆于国中,而以市道施于来学之士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章太炎的预言无疑已经实现了。今日以功利钓人心的卑鄙学风盛行无阻,大学已经沦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市场经济已经瓦解了传统的师道尊严,走笔至此,欲哭无泪,惟拍案泄愤。去年研究生见面会上王老师说“在中国最缺放下书桌的地方。民国战乱偌大一个中国放不下一张书桌,建国后文革偌大一个中国也放不下一张书桌,改革开放后大家忙着挣钱,偌大一个中国还放不下一张书桌。问苍茫大地哪有容书桌之地?唯有将书桌放在自己的心里矣。”后来我对此写过一段话:“一般人不会真爱读书,真爱读书不是一般人。真爱读书之人必定在读书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快感,此种快感不带来当下的功名利禄,又是功名利禄所不能带来的,更有甚者为此抛弃之。此种人不同一般一味地沉溺于生存和为生存所进行的斗争中只知道求食求安居求配偶之人,他不惜废寝忘餐,劳心劳力,将自己奉献给历史给文化给理想,此种人从平凡走向伟大而不自知,此即高尚之真意也。”在永州,我遇到了许多这样的人。

第一天来到学报时,王志芳看到我没有碗,她二话不说找了个碗,而且亲手帮我洗干净,我记得那天很冷,水很冰……志芳是张老师的得意门生,今年读大二,她在张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明末女将军沈云英,刚刚完成了近二十万字的学术专著初稿。道州的书法家何家壬老先生亲手用毛笔为她写了一本《沈云英诗》。王志芳说:“我好几次在梦里面见到沈云英。”我相信志芳的话,印象中我听过三个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是台湾的韦政通先生,他说庄子是他的情人;第二个是王立新老师,他说他在梦中跟胡五峰喝酒;第三个便是王志芳。我想这都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

同样在读大二的彭二珂专门做民国柳宗元研究,已经在学报上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她同时担任国学读书会的会长,为读书会奔波劳累,鞍前马后,却常常以打杂自谦。她知道广东人不惯吃辣,做饭时专门分开两种口味,她做的饭最好吃。

与永州诸位贤友交往之际,感人的点滴又何止这些,奈何笔力有限,不能一一。

五 文化熏陶

这次来永州,张老师带我们三个初来永州的深大男生去了很多地方,真的大开眼界。我们踏着古人走过的路,站在他们曾经站过的地方,看他们曾经看过的风景,想他们曾经想过的问题,那时候我们好像跳进文化的长河里,与千古圣贤融为一体。

我们去了宁远的九嶷山、舜帝陵;蓝山的塔下寺、万年桥;道州的鬼仔岭、濂溪书院;东安的九龙岩。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道州之旅。本来计划去参观濂溪故里和月岩,但由于张烨意外扭伤脚而被迫改变计划,可是也因为这次意外,我们用两个萝卜换来了这次外出最大的收获。

参观完濂溪书院后我们改道去拜访住在道州县城的何家壬老先生。何老见到张老师来拜访,喜出望外,马上打电话通知自己的小学同学,同样是九十高龄的胡正耀老先生过来。何、胡二老多次谦称自己是张老师的学生,要张老师多指导和教育。古人云:“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二老是道州有名的文化人,曾经共同担任《道州志》副总纂,虽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胡老最近仍在撰写湘学论文,而何老则刚出版一本关于道州历史文化的新书《古城旧梦》。胡老耳朵不好,不便交谈,他进门后发现放在桌面上的新书,端起来便聚精会神地读。何老看到胡老认真地看自己的新书,笑称与胡老的意见不一样,但感情一直很好。耳朵不灵的胡老基本上听不见我们的话,奇怪的是他恰恰能听到何老说的话。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今有何胡二老潇湘水云。

胡老有一副挺拔的身躯,张老师说他像一位将军。他那似乎泛着泪光的双眼好像藏着许多沧桑往事,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气息,一种不用说话却好像一直在说话的气息,这种气息令我的心忍不住颤抖,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几乎流出泪来。

从道州回来后我写了这样一小段文字:

胡正耀老先生已到鲐背之年,仍十分精健,得知张老师来道州,他顶着寒风,冒着细雨,独自打车来何家壬老先生家。胡老的耳朵基本听不见了,所以跟张老师没做太深的交流,但他仍放不下对文化和学问的热情,近年撰写湘学论文数篇,从他那套一丝不苟的中山装和那双泛着泪光的眼睛中,我似乎体会张老师说的只要一息尚存,就继续耕耘的学问。2015年2月7日。

张老师说做学问不仅要跟书本打交道,还要从不同的层面去接触文化,譬如去田野考察、去参观博物馆、去跟老一辈的文化人说说话,让他们提个字,写首诗,慢慢地使自己跟文化连在一起、融在一起,这是中国文化一种重要的传承和熏陶。

张老师坦言:“十五天里做一个很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匆匆八次清谈,言有尽而意无穷,讲不尽的意留给自己体会。但愿这段难忘的经历成为改变的一个开始。

谨以此文表示我对张京华老师、王立新老师不尽的谢忱。

(责任编校:王晚霞)

2015-04-20

梁广兆(1991-),男,广东佛山人,深圳大学文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永州张老师
张老师的“药方”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张老师喝茶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永州香樟叶精油的提取及其季节含量变化
永州植烟土壤有效钙、镁、硫分布状况与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