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暗室屋漏,终得宇宙文章——张京华教授永州治学侧记

2015-03-19王晚霞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京华永州读书会

王晚霞

(湖南科技学院 濂溪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99)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无屋漏工夫,做不得宇宙事业。”张京华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这句话做了生动的注解。

一 默默无闻 学之为己

永不熄灭的灯光。全校师生都知道,张京华办公室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光”。除去出差和上课,一年四季,十年如一日,他每天从早8 点到晚上11 点,基本都在办公室潜心研究。2011 年到2015 年,五年春节,他都独自在永州度过,其中2011 和2012 年大年三十,学报同事请他去自己家一起吃年夜饭,发现他在办公室读书,正月初一上午,他依然如故,早上九点就到了办公室读书作文。“非常努力的一个老师”,校党委书记陈弘说。“他以拼命三郎的勇气与毅力,夜以继日地躬耕于学术的田园,他是最执著的思想者,亦是最辛苦的领路人”,校科研处长杨金砖说。12 年来,他的灯光,照耀着晚餐后老师们的散步时光,明亮在学生晚自习后回宿舍的路上。他像一棵树,静悄悄。独自坚守无人知晓的光阴,默默思考,似兰斯馨。

打通文史哲,做为己之学。世界学术整体在不断走向精细化,“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已很难再出现。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就指出,近人“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这是一种快捷的治学方略,更是迅速猎取学术声誉的捷径。张京华却坚持要打通文史哲,走“广而博”的道路,这样做出的学问才生动活泼,才全面立体。有人说他迂腐,不识时务,如果他潜心钻研一个领域,早已是该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了。可他自己却说:“不为虚名搞学术,要为学术而学术;不做为人之学者,要做为己之学者。”在他看来,学问只为承传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智慧,而非唯利是图的工具,那太贬损学问的价值。

12 年间,他默默无闻,惟黄卷枯灯相伴,正如《了凡四训》中所言:“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他谦虚温和,神定气静,为人清淡,终得宇宙文章,在追求学术的路上辉光闪闪。目前在儒家道家诸子研究、史学理论及上古史研究、国学及经学研究、地域文化研究、诗经与文学史研究、宋明儒学、民国学术思想史研究方面,共计主持了7 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40 多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30 多篇,出版古籍整理、校注、著作类30 多部,如《新译近思录》、《庄子哲学辨析》、《鬻子笺证》、《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日知录校释》、《湘妃考》、《燕赵文化》、《湘楚文明史研究》等。

二 传道授业解惑,厚德载物不息

唯有以深厚广博的学问做基础,才能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流教师。长期乾乾不息的努力,为张京华的教学工作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更为他开启了一扇传道授业解惑的新门。

以纯洁理想照耀学生。张京华对学生的影响,一方面凭借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另外一方面更用光明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来影响学生。他总是对学生说:“要读书、做学者,不要想着发财!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换来学术研究的累累硕果。”预科生王志芳,起点低,基础差,在张京华的指导下,潜心研究明代女将军沈云英,已经写了20 万字的专著,发表3 篇论文,还学会了拓片、装裱。12 年来,有36 名像王志芳这种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的本科生的求学之路在张京华引导下发生质的改变。“给学生讲好每一堂课,与学生谈好每一次心,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张京华以理想之光照亮学生的真实写照。

以学术研究引导学生。对于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张京华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并得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高等教育不应该是集体背书,大学生应当首先学会思考问题,有主见、识大仁大义、明大是大非。他具体的做法是,对本科生进行研究性训练,引导他们研究问题、深入钻研,而且坚持带本科生跟随他去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参加学术会议,扩大学术视野,学生开会出差的所有费用全由他自己掏。永州摩崖石刻极丰富,校门口的朝阳岩就有一群唐宋以来的石刻。2009 年,张京华讲“古代汉语专题”选修课,49 人选修,他组织学生分成6 个组,拓片、查找文献、注解诗文、照相配图等等,几乎所有课程都在现场上,最后大家把石刻收集下来,总共150 幅,大大超出了之前所记载的114 幅,特别是新发现了2 首唐诗,填补空白。课程结束,学生汤军的《零陵朝阳岩小史》也已出版。“不过这些已是旧话,今年我和考上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的汤军合作刚刚完成了《朝阳岩石刻考释》,共40 万字,这才是六年来的最新成果”,张京华说。彭丹华在陕西师大文学院读硕士,讫至毕业前后有20 篇论文在《中国图书评论》、《云梦学刊》等期刊的主要栏目上发表,同时有4 种古籍整理,1 种诗选注,另有1 部40 万字的专著已经完稿,并作为正式代表参加过4 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还获得了2013 年度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侯永慧2011 年考入广西师范大学读研,当年10 月,她的专著《零陵朝阳岩诗辑注》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繁体本,并附有70 幅诗刻拓本,学术价值和质量都相当不错。

以国学读书会培养学生。他积极组建国学读书会、精心筛选经典研读、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带领学生田野考察、实地研究摩崖石刻,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每年寒暑假,张老师的国学读书会总会热闹非凡,总有一批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回到母校,与在校生一起聆听他的国学智慧。“放假了,回‘家’读书。”2010 届中文系毕业生彭敏在回忆读书会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她先是大三在张老师的指导下研究“尧舜之道”,发了篇论文,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整个本科期间共写了7 篇,大多发表,成了远近闻名的“论文高手”。2010年考到西南民族大学读研、2013 年考到四川大学读博后,每个寒暑假,她还和其他毕业或在校的学生一起,中文、外语、新闻,甚至理工科的,继续回到母校,在周边租房子,只为到他们独有的“阅览室”听讲座读书,多的时候有三四十人。从2004 年到现在,读书会里的本科生,以及毕业后读硕士和博士但仍在读书会的环境中陆续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有 100 余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本科生撰写的,且多数不是毕业论文。共出版书籍11 部,其中2 部是专著。

30 余载教书育人路,张京华始终践行着为人之道、从师之道、治学之道,以赤子之心、厚德之情静默执着地站好三尺讲台,讲好科院故事,发掘永州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带领学生踏踏实实、安安静静地读书治学,将求真务实、勤奋刻苦的问学风范和低调质朴、谦逊踏实的做人态度潜移默化扎根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培育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与纯净美好的品行,引导学生安守本心、踏实做事。

三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十年时光荏苒,唯有书香如故。张京华没有辜负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没有辜负湖南科技学院的礼遇,12 年的勤奋思考和辛苦耕耘,那些骄人成果已如松之盛,近年来,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都有人请他或讲学或撰文,其论文和书评,被《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光明日报》等多家刊载,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仅2010 年,就有2 月《北京日报》请其参与撰写长文《吾国吾民吾乡人——中国地域文化概观》;3 月,《光明日报》刊登其专著《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的书评《为了现在与将来的学术真实》;5 月,《中华读书报》整版刊登了其评论文章《顾颉刚:岂一个“才情”了得》。2013 年,他的专著《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在由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评选中获奖。他的优秀事迹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科教新报》、《永州日报》、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及湖南教育电视台、永州广播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深谙庄子之道的张京华,太清楚“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含义,无人知晓的时候,他孜孜不倦,有人知晓的时候,他自强不息。做自己喜欢的,外界纷纭,概不理睬。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张京华做到了。概括一下吧:京华先生作为单位里我最熟悉的人,对我影响巨大深远,让我终生感恩铭记。他那种对于学术的追求和沉醉,有圣贤般的洁净;对下属的关怀和帮助,有春风般的温和;对后辈的提携和鼓励,有大地般的厚德。在学术上,他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让人肃然起敬;在工作上,他眼光锐利,定位准确,让人屡屡叹服;在生活上,他简单朴素,一箪食一瓢饮,也乐在其中。只言片语远不能清晰表达他那样一个内心丰富、外在简单的人,总之,他是一个深得儒家精神的文化人。

猜你喜欢

京华永州读书会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红色京华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京华清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