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2015-03-19广东省平远县教育局教研室赖宗扬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9期
关键词:背影师生文本

广东省平远县教育局教研室 赖宗扬

疑,质疑问难,是语文教学中须注重把握好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对其积极实施,有效地实现师生间互动,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师生间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多种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国宋代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从“疑”开始,通过思索、辨别,达到认识和掌握事物规律的目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对阅读文本的质疑问难、思考辨析,领悟其蕴含的精髓,达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语文课堂质疑问难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师设疑,释疑;师设疑,生释疑;生质疑,师释疑;生质疑,释疑;师生质疑释疑交替进行等几种。

那么,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因素呢?

首先,须营造一个 “疑”的生态环境,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一个民主、开放、和谐的生态课堂,是当今中学生梦寐以求的。在这里可以开拓思维,张扬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摈弃内心深处师道尊严的思想,改变自己永远正确的态度,要真正树立“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思想,与时俱进,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廿一世纪的师生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学校里,课堂上,老师就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

其次,要抓住不同时机,拉近师生的距离,如学期初,可组织学生讨论:你心目中的语文老师是怎样的?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对老师“说句心里话”“让我轻轻的告诉你”鼓励学生大胆地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平时,勤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生活,到学生中去,采取“三多”:下课后在教室多呆一会,放学后在办公室多留一会,晚饭后在学生宿舍多聊一会。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间的感情慢慢加深,融洽,关系也渐渐变成亲密无间,学生心中的疑难也自然敢于向教师开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成了良师益友,一个敢疑、善疑所需的教学环境得以形成。

其次,应巧“疑”,善“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是一种开启学生创造心智之门的有效方式,它没有固定的套路的步骤,讲究灵活性、随机性和艺术性。它能让学生在较长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逐步养成缜密思考的好习惯,进而提高其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根据文本所能体现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而精心设疑,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思路。按照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顺序和文本的特点提出问题。

读前疑,主要围绕了解作家作品、扫情阅读障碍而设置。如教读《孔乙己》设置以下问题: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先生在世时,曾说他创作的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人形象的?

读中疑,则是文中关键之处设疑,例如,教学《背影》设置的只是轻轻一问:这篇文章令你感动的地方有哪些?一石便激起千重浪,学生纷纷举手,七嘴八舌:父亲送儿子说的几句话;父亲买橘子的场面;父亲信中的话;“我”眼中父亲的背影等等。这样设置问题,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读中疑最为关键:一是要根据文体的特点,在知识的学习、能力提升、方法的掌握上使学生得益,讲究领悟,意会,避免肢解文本。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读后疑,可从文本中某一具体问题引发。如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可这样设疑:鲁迅先生为何能写出立足点这样高的文章来呢?让学生课后细读课文,思考讨论,使他们体会到,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充满感情,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否则,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来的。

教师精心设疑,为学生的质疑问难提供一定的思路,我们的阅读教学,须注重学生勤疑、善疑,使他们逐渐也养成善于发问的习惯。青少年好奇心强,急于寻求知识的答案。笔者抓住青年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经常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勤学好问。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设疑的思路,不断地给自己提问题,如阅读《背影》 (当时设置以提升写作能力为教学目的的课型),学生对着文题思考后,提出: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作文?文章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细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从写作角度设疑: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在“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发问:我有哪些感受和发现?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分享给老师和同学,“资源共享”;把自己的疑难告诉给老师和同学,请他们解决。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起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善问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再次,释疑须善“答”,让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阅读教学的实际来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看待同一问题,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文本出现的种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实事求是,更要解放思想,对于学生的释疑,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可视为正确,给予肯定。例如阅读《背影》学生认为,朱自清父子俩关系是多年不和的,已经闹到彼此不想见面的地步。因为课文一开始就说:“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是“不相见”,不是没有见面。末段中又说“……家庭琐屑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忘却我的不好”。我肯定学生的看法,认为阅读文本就是要学会思考和分析,然后有所发现。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真谛。对于不同的看法,必须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角度出发,大胆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告诉学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对于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勤动脑筋,积极思考辨析,才能通过阅读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背影师生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