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2015-03-19杨敬杰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职业

杨敬杰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 430205)

1 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服务圈域经济发展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坐落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10年,示范区将形成“一心、一轴、五区、多园”,即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和横穿东西的创新产业发展轴,以及创新服务功能区、高技术制造业功能区、未来科技城功能区、物流制造功能区、生态创新研发功能区,成为享誉世界的”光谷”。示范区的快速发展,为我校提供了极其优越的办学环境,同时也需要学校掌握其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好人才需求预测,并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对此,学校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明确了围绕“三圈”(即光谷核心圈、武汉都市圈、“1+8”城市圈)、服务“三业”(即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构建“三系”(即校企合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实施“三双”(即实习与培训双向基地、教师与技师双向兼职、学生与员工双向培养)、打造“三型”(即创新型、开放型、就业型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武汉造、光谷牌”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根据办学定位,敞开校门,集中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成立了由武汉市市领导担任理事长的办学理事会,在各二级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管委会,各专业成立了校企专业共建委员会,构建起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级管理、四方联动”的合作体制平台,形成了同频共振、互惠共赢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五共”办学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三级平台在实现行业、企业与学校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发挥了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方面的优势,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和服务圈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为此,学校在探索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尝试。通过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与互补,逐步形成职业教育的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成果转化链和继续教育链,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2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产业,以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为战略产业,以高新技术服务为先导产业的“131”产业架构。学校根据示范区产业结构状况和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光谷”产业需求,紧扣区域产业链构建专业链,建立了”增、调、稳、退”相结合的专业设置机制,形成与圈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专业布局。根据“131”产业架构及时增设与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适应圈域经济转型升级,及时调整与改造原有专业及培养方向;对保持良好就业状态的专业,注重稳定其规模;对处于产业发展衰退期、技术上没有升级换代可能性的专业,及时压缩规模,乃至退出。目前,学校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大类和制造大类为主体的专业格局,构建起以软件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为代表的对接武汉支柱产业、产教深度融合、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群。学校已建成4个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3个武汉市品牌专业、“楚天技能名师”设岗专业等,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在课程建设方面,该校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凸显职业能力导向,突出课岗对接。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课程开设及课程教学内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基于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过程,重新整合、序化、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一是根据专业核心能力需要,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融入企业技术标准、生产标准、管理标准等,根据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质要求和学生就业发展潜力以及企业技术工艺发展趋势,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并制定相应课程标准。二是根据专业通用能力需要,科学设计教学项目,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三是根据学生通识能力需要,按照专业特点,融入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开发人文素养学习领域课程。

3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学校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惠双赢”的原则,努力实现校企合作的三个突破:从中小企业合作为主向品牌性规模企业合作拓展;从单一的实践教学拓展到招生就业、人员培训、技术交流、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从单一性专业的合作向专业群合作转变。以专业为依托,采取股份制合作形式,与厚溥教育、中百集团、华中数控等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共建“厚溥软件学院”、“中百学院”、“华中数控学院”等”双主体”的人才培养专项学院,实行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将其打造成专业特色鲜明、办学机制灵活、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校企合作办学共同体。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高职专业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审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指导教学实施过程,使人才培养质量真正符合社会需求。

学校牵头组建了“湖北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和“湖北软件职业教育品牌”,校企合作从零散的、单一的项目带动转变为政、产、学深度融合的战略联盟,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学校还实施了“全方位合作式”、“分阶段介入式”、“行业嵌入式”、“结合区域经济全面合作式”等多种校企合作办学形式,重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学校与企业的三赢。深入推进“校中厂”、“厂中校”、“企业冠名订单式”等“互惠、互利、共赢、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与150余家公司达成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协议,与135家企业签定产学合作协议,开办了40余个订单班,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量身定制了大批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几年来,企业来我校预订人才的岗位总数达到毕业生总数的3倍,我校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企业输送了3万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肯定。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与人才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把“产学合作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服务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立了高职教育研究所、开放教育研究所、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和武汉区域经济研究所。以项目为纽带,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究,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顶岗实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柔性引进,聘请行业专家为客座教师,聘请社会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库,充实教学力量。学校现有专任教师约600名,双师素质教师占比80%,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良好。

4 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

推进各级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进行多规格、多层次办学,是湖北职业教育扩大内涵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积极参与并承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工作,搭建职业教育衔接”立交桥”。

一是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通道。扩大了中职对口招生规模;改革招生选拔制度,试行技能高考,调整考试科目权重,适当降低文化课分值,提高专业课分值,突出对技能水平的考试权重。

二是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加强机制衔接。2014年,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会上参加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 “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因此,学校注重科学统筹布置、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评价方法和标准,减少重复,加强衔接。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优化职业教学的整体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或升学和就业、创业的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的先进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导学为辅、以多种媒体为手段、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加强师生实时或非实时交互。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集中体现,在探索远程开放教育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怎样发挥学的一方的作用,换言之,如何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环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把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放在首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较好效果。

5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不只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肩负着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重大使命。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强同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还大力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工作。通过建立圈域内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资源共享的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对两型社会、区城经济发展所需的本土适用人才的培训,为“两型社会”提供强大的培训服务平台。

学校在武汉构建学习型城市和终身教育体系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集成各类继续教育资源与网络学习培训平台,有效运行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武汉分中心,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继续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办好老年教育,构建起终身学习网平台。做好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岗前培训的社区教育的服务。要通过PC、APAD、智能手机等各种终端实现泛在学习的模式。践行“有学、易学、乐学、优学、享学”理念,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氛围。通过探索建立了“学分银行”,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的信息储存和学习信用管理,进一步健全了终身学习制度。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健全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建立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机制,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开放各类学习资源,促进我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构建起终身教育发展机制。结合武汉城市圈建设规划,科学定位、选准方向、凝练特色、重点突破,在培育特色中形成和强化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立足实际、面向需求、错位发展、差异发展;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只求不可替代。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杨敬杰.对高等职业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沟通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