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11-30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职院校

郑 睿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表明了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中也指出: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从上述内容来看,说明了区域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与合作极其重要,研究此内容具有实用价值。

1 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与合作的优势

第一,区域内职业教育参与各方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实现共赢。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从而也促使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职业学校为与市场接轨,培养高质量人才,积极加强各方合作。合作形式如下:(1)校企合作。即高校与一定区域内的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包括职员互聘、实习基地共用、学生就业、科研、技术服务等多领域、多层次、多方面;(2)校校合作。分为高校间的合作、高校与中职学校的合作和高校与高级中学的合作。涉及同类学校间的教师互聘、实习基地、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高职与中职学校的专业衔接和学生学历提升合作;(3)校研合作。即职业院校与一定区域内的研究机构合作。相互之间联合开展相同领域的技术研究;(4)校社合作。即职业院校与一定区域内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团体、个体等之间的合作。这样信息互通,保证学校掌握行业各方面最新发展动态,在学生中贯彻最新行业技术与标准,同时行业也减轻宣传与培训量;(5)职教集团。搭建多学校、多企业、多单位交流合作的平台,从而利于各方发展。以上各种合作方式的产生与搭建促进了相互双方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共用,优势互补,减少资源浪费,达到了双方共赢。

第二,合作各方优势互补,产生协同作用和聚合效应,形成综合竞争力。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通过发展与合作,各合作方达成了默契,工作进入正常有序状态,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内部转移,通过资源的创造、集中、组合和共享,可以产生没加入的职业院校所不可比拟的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和聚合效应,当其他院校为生源发愁时,合作院校在规模上已超前发展到理想状态,集中精力进行特色与质量建设,形成一定的品牌,通过合作各方的宣传,包括优秀毕业生的宣传等等,在合作各方的参与下,形成了综合竞争力,同时参与合作的各方也在各自的领域提高了竞争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程度不高

以武汉地区为例。《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食品等六个千亿产业集群。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光电子信息、生物、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培育特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全球重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全国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辐射全国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分析武汉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国家示范院校及骨干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不难发现,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重点建设专业有16个,但没有面向钢铁及深加工、石油化工、文化创意等产业链的重点专业。这反映了武汉市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程度不高。如果不加以改善,一方面将导致区域内产业人才严重匮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区域内部分人才流失到其它领域,造成人才结构失衡,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从长远来看,这将制约地区经济和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

2.2 学校与企业等各方合作深度不够

首先,与企业方合作不够深入。以前政府对企业在服务职业教育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目的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使用较廉价的劳动力。因此企业在与职业院校合作过程中不管是师资队伍、实习基地、技术服务、科研等各方面,若学校没有提供较有利于已的益处,其热情就不高,职业院校也没有更多的资源供企业长期使用,也不可能支出相对应的费用。

其次,同类院校之间的合作也不够深入,比如:武汉市高职院校有32所,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与省示范高职有10所,这些院校整体办学实力较强,兄弟院校到这些院校交流学习时,有的院校对自已的核心能力与优势非常保密和保守,他们拥有的师资、实习基地与专业建设成果往往很难共享共用,不能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再者,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不够,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受到影响。例如,武汉市有高职院校32所,中职学校63所。高职院校的生源80%来自普通高中。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衔接不畅,笔者2013年参与某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研讨工作,发现其中的问题非常多。例如中高职专业目录分开制定,缺乏统筹,中高职专业名称不太对应,目前中职生虽然可以通过技能高考、单独招生、高职考试对口升入高职院校,但比例很小,90%以上中职毕业生无法进入高职继续学习,同时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生还要面临课程重复的现象。

2.3 职业教育层次不完善,就职学生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途径少

国家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目前职业教育有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毕业或就职学生提升学历的途径少,门路窄,造成学历提升难,待遇低,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认可度不高。一是由于职业教育层次不连续,也缺少高一层次的学历;二是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的互通互融机制通道狭窄,也限制了学生的上升发展通道。

3 地方政府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进程中关键在于:“打通三个通道,建立三个中心,搭建一个平台,完善一系列制度。”所谓三个通道,即一是职业教育体系人才成长通道,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梯级人才成长通道,见图1所示;区域内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应用性本科院校及专业硕士研究生院校有效衔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不同层面人才的需求,也同时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同层面的选择。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在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可以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二是人才就业通道,政府规划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及新兴产业,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大批技能技术人才。学校对应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来办,那么新兴产业及企业就应该对口接收区域内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使院校人才培养无后顾之忧,出口畅通。三是在职职工继续教育通道。未来的社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在职职工需要继续教育与学习,因此社会需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包括企业培训、社会职业培训、远程教育,将这些纳入职业学校教育。

政府建立三个中心。即学校是人才培养中心,企业是人才使用中心,政府是治理、协调与服务中心。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企业、其他部门及行业充分信任学校,可与其合作培训职工。政府在服务企业、指导行业、治理学校时要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工作目标明确,充分发挥协调、服务与推动的中心作用。

图1 区域职业教育协调与合作框架示意图

搭建一个校企合作平台。职教学生将来大多从事的工作在企业生产一线,他们的职业素养必须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形成,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双方深度融合,才能使培养的学生达到企业的要求。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政府必须支持学校、指导行业、服务企业;行业在政府的领导下,指导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为企业提供行业规划标准;学校在政府的领导下,受行业的指导,充分与企业深度合作,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内外实习基地、技术服务、科研等各方面全方位合作,资源共同开发,共享共用;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实现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机制,从而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完善一系列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为了确保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与深度合作,要用制度来制约。制定相关制度与政策以推动上述工作内容为目的,以武汉地区为例,笔者建议制订的制度有:武汉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武汉市职业技术教育条例,武汉市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条例,武汉市技能培训鉴定条例,武汉市调整招生计划的规定,武汉市职业技术教育优秀单位奖励办法等等。出台这些制度既表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规范了参与职业教育的各方的行为,为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1]张 玲.区域职业教育研究专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2]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十年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2,(1).

[3]吴胜尧,陈金元.“区域合作”:苏州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新模式[J].职教通讯,2010,(1).

[4]胡秀锦.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中职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