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急不得
2015-03-19吕学云
□ 吕学云
体育教学急不得
□ 吕学云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十余年,体育课教学无论是方法方式还是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体育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仍然出现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有的甚至在经过从小学到大学前后十几年的体育课学习后亦无掌握有效的健身技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 体育教学的现状
1.1教学实施操之过急
体育课教学中,老师在课的导入部分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活动,这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时我们往往就认为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于是立马按部就班地教授起来,想的只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技术知识,如何使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三维目标,在公开观摩课与各类教学比赛课上这一要求更为严格,只有这样觉得课堂教学方有效,而没有去考虑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体验到乐趣。新技术学习是个很枯燥无味的事情,刚刚激发起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还没有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便陷入到枯燥无味的技术学习,时间一久,连开始激发起来的兴趣都荡然无存了,自然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在常规教学中,大家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是重视有加,但在运动兴趣的保持上重视不够,对于学生运动乐趣问题则易于忽视。在对中小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中发现,中小学各阶段50%以上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好玩,可见,中小学生参与运动期盼主要是来自运动带来的乐趣。因此,如果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则必然不会积极投入其中,教学效果自然会不尽人意。由此我们对“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即使学生在老师的压制下被迫学到了一定的知识,最终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有效体育课堂终归成了无效的课堂。
1.2 教学评价操之过急
当前大家主要以在单位时间(通常为一课时)内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多少、三维目标是否达成为标准对体育课堂进行评价。仅就知识的学习来说,这本没有错误,但在实际评价中,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评价主观随意性太强,不易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忽视。这就易使学校体育陷入竞技教学思维模式之中,使学校体育过于追求即时效应,狭隘地把学校体育理解为“眼前效果”,一谈到学校体育教学,就认为其效果应当是“立竿见影”的,就应该立刻带给学生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否则,体育课堂效果就不好,质量就不高。这就凸显了学校体育教学过于浮躁而操之过急,从而将一节体育课从整体中割裂开来,只重视显性的短期有效性,忽视隐形的长期有效性。若将这样课堂的高效放在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年乃至学生的一生来考量的话,也许是低效或完全无效甚至负效。这样课堂的有效或高效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有效,也必将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不喜欢的课堂。
2 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需一个较长的产生过程,要我们慢慢去培养,这也促使体育教学不宜操之过急。有效体育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首先让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使其对所教内容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的愿望,而后加以老师适时的技能知识教授,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主动学,使学生学习高效,从而保证教学实在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初三女生足球教学实验中,实验组教学不是急于让学生掌握技术,而是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足球比赛,规则就是一人守门,有边界,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用手,别的没有要求。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上场踢球,虽然大家洋相百出,但踢的不亦乐乎,一节课下来,纷纷要求下节还要踢球。这样一节课看似是一节自由活动课,但使很多学生体会到了足球运动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运动兴趣。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加,便会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时教师根据对学生活动的观察确定教学内容,开始教学时主要利用学生休息时间进行教学,几分钟的时间往往要讲解几种技术或战术,或比赛中进行提示指导,等学生具有了稳定的兴趣之后,就划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教学和练习,一般超过15分钟。一个积极参与的人,也一定是积极去掌握技能的人。因此,教学时间虽短,但效率很高。这里看似淡化技能学习,实则是无形中加强技能学习了,是“形散而神聚”,与传统体育的技能学习并不相悖。
经一学期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学生仍然保持对足球的
浓厚兴趣,期末测试成绩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新学期的选项教学中,实验组有85.7%的学生选择了足球,而对照组仅有38.1%的学生选择足球,说明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乐趣的课堂比传统体育课堂更有效。
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体验到了所教内容或所做运动的乐趣之后,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其中,并保持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真正由被动变主动,在学习中“学乐”而“乐学”,从而保证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运动乐趣应作为评价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谢佩娜. 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 [J].山东体育科技,2011(4):64-68.
[1]季浏.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启迪,邵伟德. 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正当性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90-93.
[2]胡松林.课堂需要“从长计议” [J]. 人民教育,2006 (6):24-26.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福建漳州 36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