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考证:是必须还是盲从
2015-03-18尹静彦
尹静彦
这些年来,大学校园里刮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考证之风,成为严峻就业形势的衍生品。如今,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外,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会计证、驾驶证、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一些只有业内人士才能叫得出名字的证书,都有一大批在校学生为之奋斗。
校园“考证热”缘何经久不衰
多少年来,“考证热”在大学校园里经久不衰。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曾对1.603万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8%的受访者参加过证书类的考试;43%的受访者参加过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
如今大学生可以考的证书多达上百种,其中比较常见的也有二三十种。据新华社披露,在大学生中流行的证书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通用型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这类“大众化”的证书颇为用人单位看重,因此成为大学生考证的首选。其次,是能力型证书,比如托福或雅思成绩证书、英语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证书等。此外,还有职业资格类证书,包括会计证、律师资格证、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等,这一类证书种类最多。而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双学位证书、cad工程师认证、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等更加吃香。
某外国语学院一位姓林的大四学生说,自己已经有两个暑假没有回家了,通过参加假期培训,她已经考取了包括翻译证、导游证、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证等6个证书,2014年暑假又报名参加了普通话等级考试的培训。林同学说自己并不是考证狂人,这样做只是为了能在找工作时多给自己增加一些就业机会而已。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大学生把考证当成了自己求职成功的护身符,谁的证书越多,谁的就业概率就越大。有学者甚至断言:“21世纪将是职业资格证书的时代。”以往含金量颇高的学士学位如今在人才市场上没多大竞争力,因而许多大学生纷纷选择考取更多的证书。大学生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是求职,是积蓄4年以后的竞争实力。“多一张证书就多一条出路”。于是,人们你追我赶,使得大学生考证现象趋于白热化。
“每当看到舍友又拿到一张证书时,心里不免会感到一阵焦虑,这样的焦虑既来自同学间的竞争,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某学院传媒系的王同学坦言。由于“二本”大学出身,王同学和身边的不少同学都是抱着“先天不足后天补”的心态加入“考证”行列。“每年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在不断攀升,这就意味着工作岗位相应减少。自己又不是名牌大学的骄子,处于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如果没有几本证书在身,真的不知道今后的工作何去何从。”王同学的一席话道出了考证族的无奈心理。
大学生热衷考证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获得心理满足感,拿到相关权威部门认证的证书,可以使自己在找工作时获得职业上的自信和安全感。二是功利性的追求,学生们普遍认为拿到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证书,从事相关工作,就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归根结底,后一种原因正是大学生考证动力源源不断的根源所在。
校园“考证热”虽然顺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现实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任何事情过了头就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将少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对付专业课,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考证”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大学教育有沦为“考证教育”的趋势。实际上,“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使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不同于技能培训机构,大学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
不知从何时起,在大学校园里,有相当多的学生只用1/3的时间和精力对付专业课,用2/3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获取各种证书。为了考证,邹同学成了西北某大学有名的“逃课大王”。说起逃课,他还振振有词:“现在大学里很多课程和现实严重脱节,所学课程如果将来一点都用不上,那还有学的必要吗?
相当一些大学生因忙于考证致使学业“挂科”。挂科,是考试不及格的通俗说法。经常“挂科”的一些学生,在私下里用“没有挂科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来自我安慰。
这种以牺牲正常学业为代价换取一纸证书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
正因为平时没学好功课,一些学生干脆就“裸考”——不复习功课就参加考试,连临阵磨枪都省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一位老教授说:“如果哪一门选修课考试评分严格,拥有自主选择权的学生以后可能不再会选这一门课程,老师就无课可上了,因此许多老师不得不迎合学生。”长此以往,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不就大打折扣了吗?
职业资格证书并非“多多益善”
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是考察人才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把是否通过执业资格考试作为评定人才的第一道门槛,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更具有针对性。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给人们提供了提高自己、拓宽就业渠道的机会,同时也给社会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自身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大学生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不失为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北京的秦同学学的专业不是金融,但她不仅考了银行证券的两个从业资格证,还考过了注册会计师(CPA)。所以面试时,所有人都觉得秦同学很厉害,面试官也很看好她。在大家背景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多了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当然是优势。
然而,花样繁多的资格证书背后,是一条庞大的考证培训产业链。考证盛行与培训机构天花乱坠的宣传不无关系。目前,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培训机构只教授一些生硬的应试技巧,临考前提供题库让大家死记硬背,而考题又大多是题库中的原题。擅长背诵的文科生在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相关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也能轻松把资格证书考到手。如此一来,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就很值得怀疑了。
大学毕业前夕,马同学转辗于各种人才招聘会上,求职简历投了一大堆,但都石沉大海。后来,有家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通知小马前去面试,这让他激动不已。小马精心地整理了一份简历材料,带着引以为自豪的东西:报关员、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秘书等资格证书——这可是他大学四年寒窗苦读“血拼”而来的成果。自然,他对于面试显得信心十足。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面试主持者并没有因此而对小马加以眷顾,缺乏实践经验的他还是无情地被淘汰出局了。
像小马这样空有一堆证书却无法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鲜见。这不禁让人感慨:被大学生们视为就业敲门砖的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到底怎么样?大学生应该重新对考证问题进行冷静的分析,对自己考证与不考证,考什么样的证书,做出理智的决定。
很多大学生认为,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就等于拿到了“就业通行证”,并且笃信证书“多多益善”。但是,专家们对此并不认同。有资深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大学生找工作的确有一定帮助,但通常并非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标准。他指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审看求职者简历的时候,最关注的内容往往是工作经验。相对于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验更能反映求职者的能力。
职业认证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考试、轻实际操作的倾向。一般来说,考取资格证书不过就是集中几个月的时间集中学习、死记硬背,用填鸭式的培训来对付一场应试的门槛考试,所以证书本身的含金量就成问题。
尚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中国最大的职业教育机构之一。该机构北京分校负责人指出,职业资格证书在求职时的效用有“方向”和“级别”之分。他解释说,从就业方向的角度而言,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岗位,如财务、网络工程师等对职业证书的依赖性很高。但是,一些比较大众化的岗位,如市场销售、客服、行政、文案策划等就不需要相关的专业证书。从就业层面而言,初级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简单,偏重于执行层面,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通常较低。而一些中高端岗位由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一种从业必备。
江西省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孙先生也指出:“其实大多数岗位专业性并不强,职业资格证书这时候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如果两个应聘者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企业在招聘时可能会对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有所偏爱。但归根结底,企业最看重的还是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能否胜任岗位工作需求,一纸证书所能起的作用通常不大。”
西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位教师认为,目前大学生在选择报考资格证书时并没有与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定向相结合,只是一味考取所谓的“热门”证书,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若想增强就业力,较为急迫的是提升专业的实践水平。与其花时间、金钱考一些含金量不高的证书,不如寻求本专业的实习实践机会。
所以,一些人力资源专家建议考证族们停下奔波的脚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理性看待资格证的作用。对就业有帮助自己又感兴趣的证,可以去考。但切忌盲目,资格证并非多多益善。比较而言,大学生的情商更为用人单位所重视。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校园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职业定位的要求努力完善自我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考证必须进行规范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了房地产经纪人、企业法律顾问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人社部负责人不久前表示,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将一律取消。此举有望给当前的“考证热”降温。
职业资格证书只是外在的东西,本职专业才是将来发展的基础,不能把证书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主要标准。毕竟证书只是一张纸,不能证明一切。其实,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工作经验。如果专业技能不过关,即使被录用了也无法拥有立足与发展的空间,一旦工作无建树则随时有“走人”的可能。
作为大学生,重要的是立足本专业,将主要精力放在本专业课的学习上,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知识层次,掌握多种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自身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参加培训考取证书不失为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考证书的前提是自己要有一定的专业特长,而不能盲目跟风。要以务实的态度做好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据此有针对性地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是仅仅靠考证就能提高的,它靠的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学生盲目考证,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负面信息包围中,学生表现出的盲目与焦虑是正常的。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在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指点迷津对他们亦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只要学校重视和支持学生考证,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完全可以把大学生考证热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
一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考证的辩证关系。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专业学习,把本专业知识学精学透,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把考证作为一种提升自己的手段,作为大学学习的补充。二是在引入证书项目时,重点引入国家政府指定证书项目、实行劳动准入制度的专业岗位资格证书以及权威机构认证能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用人单位认可度较高的证书项目。三是整顿校内培训市场,变无序为有序。充分利用本校师资和训练条件等资源,组织一定数量的熟悉考证项目的教师融入大学生考证过程中去,对整个考试培训过程实行监控和管理,确保考证培训的质量,使学生既能获得证书又能提高综合素质。四是积极争取在校内设立证书培训点和考试点。大幅降低考证培训费用,安排合适的培训时间,既方便学生参加培训考证,又可避免冲击正常专业学习。五是在考证培训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需要一个可操作、有指导性的评价标准体系来挑选人才,因此行业类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可或缺。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招聘时侧重认“证”,在工作中又重能力,这反映出用人单位择才方法缺乏科学性。用人单位亦应转变观念,不应以证书作为选拔、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在招聘过程中,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技能与个人素质,包括应聘人员的教育背景、所学专业、技能与个人的基本素质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潜力。用人单位应该允许求职者有一个锻炼成熟的过程,而不应将这一过程完全推给学校、推给学生。
政府相关部门应转变职能,扮演好裁判者、仲裁者的角色。加强证书质量管理、提高证书含金量,必须对职业资格鉴定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
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政府部门不仅要监管社会机构、行业协会进行资格认证,也要追究认证不合格的连带责任,实行退出机制,确保职业资格认证的“纯洁性”。
提高立法层级,制定职业资格制度法。制定专门的职业资格制度法,对资格设立、资格培训、资格考试、资格证发放管理、法律责任等进行明文规定。涉及证书使用权限、企业违规成本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完善,切实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让各种考证、用证乱象失去生存土壤。
总之,要妥善解决当前大学生考证过热的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需要社会重视和转变观念,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学生慎重对待,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效,使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凭证。◆(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