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障公平求均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5-03-18李建国

江西教育A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学点全市农村

李建国

近年来,吉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紧紧围绕“保障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全市义务教育呈现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泰和县、吉安县先后被评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吉安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履行政府职责,凝聚发展合力促均衡

一是完善领导体制。吉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在制订发展规划、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考核督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各县(市、区)均建立了由行政首长负责的教育均衡发展领导体制,明确要求地方行政首长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永丰县每年召开一次农村教育专题县长办公会,集中解决涉及教育经费、学校供地、师德师风建设等问题。

二是明确目标责任。研究出台了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6个配套文件,制定了推进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3年,策应全市深化改革,研究下发了《吉安市深化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就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充实农村教师力量、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是强化督导检查。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权重不低于5%。建立了义务教育“市长约谈制度”,对义务教育年度督导评估为不合格或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县(市、区),由市长对县(市、区)长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

二、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教育经费促均衡

一是政府投入逐年增长。吉安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足额配套资金,确保新增财力主要向义务教育倾斜。2013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74.6亿元,比上年增加14.6亿元,增长21.3%,13个县(市、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均达到4%以上,其中达5%的有7个,万安县和遂川县作为国贫县,其投入比例均超过7%。该市大力投入的资金特别是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2013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达30亿元,占全市义务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的65%。

二是争取民间投资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累计接受社会捐款2亿多元,新建校舍面积20多万平方米。这当中特别是在市委书记王萍的大力推动下,成功争取香港言爱基金捐赠7000多万元,帮助吉安高标准建设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增加学位2.06万个。

三是“大班额”问题逐步化解。市县两级筹措资金10多亿元,在城区大力推进20余所中小学校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校舍 110多万平方米、增加学位4万个。2013年市里为了更好地化解“大班额”问题,特别将位于市中心城区市值约1.5亿元的老市委大院20余亩土地及办公大楼等设施一次性无偿划拨给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使该校新增学位1000个,班额从 65人降至45人。

四是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高。各县(市、区)均成立了县级教育财务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进行会计监督核算,有效杜绝了违法违规行为,化解了学校经费风险。同时,各级人大及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法加强了对教育经费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市政府将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管理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内容,加大了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

三、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促均衡

一是优化农村教育网点布局。针对农村边远地区儿童上学难等问题,从2013年起,对农村中小学网点进行重新规划论证,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和儿童入学需求的基础上,对部分已撤并的村小或教学点进行恢复重建。计划到2015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将恢复225所、新建34所,并已于2014年秋季恢复教学点87个。

二是完善教育教学设施。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推进为抓手,提升农村学校硬件水平。近年来,投入1.32亿元,为全市149所农村初中新建学生宿舍等生活设施19万平方米;投入2.1亿元,在4个营养餐试点县新改建食堂595个,全面改善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学校的用餐条件;投入5064万元,为102所边远艰苦农村学校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120套。

三是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中小学校“班班通”工程和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逐步提高农村中心小学和初中多媒体班班通设备的普及水平。目前,全市75%的农村初中和60%的农村中心小学基本普及“班班通”设备。同时,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建立了市级教育网站和教育信息中心,组织拍摄了近百集网络公开课并完成上传,初步构建了市级教育资源平台,为中小学校实现互通互动互联创造了条件。

四是扎实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从2014年开始,结合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在对农村部分基础较好的学校进行硬件提升的同时,提出了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要求,使学校成为环境优美的育人场所,提升农村学生美育水平。

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师资促均衡

一是教师补充和编制配备向农村学校倾斜。积极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正常补充长效机制,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近年来,全市累计补充中小学教师8000多名,80%安排到农村学校。同年,率先在全省实行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三定向”政策,每年招收农村初中毕业生300人左右,2014年增加到500名,全部定向到边远村小和教学点。这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2013年冬到2014年春,在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农村教育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大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紧缺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和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专门组织了一次农村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共招录教师1002名,90%以上安排在村小和教学点。

二是工资待遇和职称评聘向农村教师倾斜。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助制度,累计发放津贴1100多万元,惠及农村教师1.2万人。在职称评聘方面,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晋升高一级职称;设立农村教师职称特设岗位,凡在村小、教学点连续任教满8年申报中级职称、满15年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只要符合基本条件,经考核合格即可通过评聘。

三是实施“学区捆绑走教”模式。以中心小学为中心,将位置相对较近的村小学划为一个学区,由中心小学派出英语教师和音、体、美教师到各学区村小、教学点支教上课。这种变“学生走读”为“老师走教”、变家长受累为学校尽责的形式,有效扩大了优秀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的教学服务半径。

四是实施城乡教师交流。采取保留工资、保留编制等办法,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制度。2013年,选派156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2014年增加到400名。此外,市、县两级教研部门还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送课、送教,为农村学校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目前,正在制定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和不同学校之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有关政策,使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化。

五、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均衡

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学生德育工作。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1+1”素质教育,让每个中小学生最少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保证学生开展活动所需的时间,推行每周一个下午活动课制度,引导和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活动。与此同时,大力加强中小学校体育、艺术场馆的建设以及器材配备,满足“1+1”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吉安县海尔希望小学开设了“道德讲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二是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扎实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制定《吉安市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学模式推进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以“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等形式,把教学活动逐步向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互帮互助的模式转变。家长普遍反映,通过高效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变得更加阳光、开朗,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明显提升。

三是规范办学行为。制定下发关于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等规定,纠正办学行为的不正之风,并对教学课程设置和课时量、作息时间和课外作业量进行了规范。

四是完善评价机制。改变了原来学生考试成绩占教师考核比例过高的倾向,提高师德师风、素质教育对学校、教师的考核权重。积极探索建立了对音、体、美科目教师的科学评价机制,科学核定音、体、美教师教学成果,使音、体、美教师和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在职称晋升上具有同等的机会。

六、关注弱势群体,落实公平教育促均衡

一是优先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出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办法》,明确由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流出地配合做好工作的原则和以公办学校吸纳为主、民办学校补充的原则,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2013年落实资金1355万元,对城区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予以保障。目前,全市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1.4万多人,达到了应收尽收的要求。

二是优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明确帮扶主体、细化帮扶办法、落实工作经费等措施,使全市14.9万名留守学生得到了妥善的就学服务。

三是保障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把适龄“三残儿童少年”教育纳入全市义务教育的总体框架,逐步建立了轻度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中度残障的到特殊学校就读、重度残障的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体系,实现了特殊教育的“全接纳”“零拒绝”。目前,全市特教学校在校生共739人,随班就读的1100多人,送教上门的121人,占全市适龄残障儿童的90%以上。

四是保障家庭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确立了“奖、助、免、补”的资助形式,扩大学生资助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资助全覆盖。2013年共资助各类贫困学生26.3万人、落实资助金8612.5万元。在市委书记王萍的倡导下,市、县两级政府2013年成立了“圆梦助学金”,募集资金1100多万元,专项用于资助当年考取大学的贫困学生进入大学深造,资助家庭特别贫困的优秀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学业。

吉安市“六个促均衡”的做法,推动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呈现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城乡学校之间教育投入、教育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日趋均衡,义务教育实现了“五个全面提升”。

一是“普九”成果得到全面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始终保持高水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连续10年为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不低于99%,小学和初中辍学率一直控制在1%和2%以内。

二是学校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全面建立。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教师工资、校舍安全保障等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完善。与全省同步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市、县财政每年安排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达6000万元以上。

三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近年来,全市计划建设教育类项目1600个,投资总额近7亿元,目前已完成项目954个。全市所有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均实现“四有一无”,即学校有围墙、有大门、有食堂、有厕所、无危房,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特殊教育群体得到全面重视。全市30万以上人口的9个县均建成了标准较高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效保障了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同时,通过增加城区学位等措施,依法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五是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得到全面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全部纳入财政统发范围,绩效工资实行统一标准全额拨付,“五险一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交纳。这方面的工作,尤其是2012年启动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实施年龄单列、聘期单列、获得先进荣誉单列等措施,共腾出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岗位2000多个、中级职称岗位5000多个,有效缓解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矛盾突出的问题,赢得广大教师的好评。◆(作者系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政府副巡视员)

猜你喜欢

教学点全市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