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2015-03-18姜晓华
姜晓华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品质;疏导;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78-01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远大的目标、坚定的意志、豁达的性格、乐观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认真的态度对学生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音乐学科中蕴含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出发,逐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心理,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日趋完善,真正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正确疏导,训练技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
音乐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常常为学生带来多种多样的表演机会。然而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心理紧张造成“怯场”问题,具体表现在:面红耳赤,呼吸急促,手足无措,唱歌声音轻,走音跑调等。遇到这些问题,教师应找出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应从心理方面入手。自信心、恒心、调节能力、应变能力等直接关系到表演效果,因此教师应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身上的优点和进步,使学生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每节音乐课上拿出五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表演节目,积累一定的“舞台”经验,从而缩小平时练习与上台表演的差距。
其次,从表演技能方面入手。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有了过硬的表演技能,如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能力,学生自然就会消除某种程度上的紧张。例如,对学生音准的训练,可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控制能力;碰到相对高的音高,教师可把高音部分拿出来单独训练,并注意训练他们的呼吸方法。解决了类似的问题,学生就能比较自如地演唱歌曲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胸有成竹、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才会无拘无束,真正敢说、敢唱、敢表现,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二、丰富想象,鼓励创编,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音乐离不开想象。
在日常教学中,我精心选取能够引起学生联想的音乐素材,把它们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引导学生围绕作品进行想象。例如: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久享盛誉,它的旋律时而轻盈优雅,时而欢畅华丽,时而上下起伏,时而温柔娴静,在引导学生欣赏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作曲家、圆舞曲、曲式等相关知识,然后边放音乐边让学生闭目聆听、展开想象。随着音乐的展开,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些画面: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光秃的山岭、枯黄的草坪上透出一层新绿,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花儿竞相开放,“叽叽喳喳”的小鸟唱着动听的歌儿,“叮叮咚咚”的山泉又欢快地奔跑起来……轻松愉快的想象、交流之后,学生对该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想象的基础上,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创编,他们往往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有时独立创作,有时互相配合,用不同的方式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创造和创新的品质有利于他们的一生。
总之,音乐教学是自由、愉快、生动活泼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初中教育管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