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中教师的“有为”与“无为”
2015-03-18陈胜英
【关键词】生态课堂;历史教学;有为;无为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70-03
【作者简介】陈胜英,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江苏张家港,215600)教师。
生态课堂是指学习资源、教学方式与主体(教师与学生)发展之间实现动态融合、相生相长的课堂教学系统。在课堂上,师生生态地(和谐平衡)从事各种教与学的活动。
笔者认为,生态课堂中,教师既要“有为”,更要“无为”,应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提高能力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引导者。
“有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尤其是面对新课标下“一标多本”的历史教材,迫切需要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价值观等,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用教师的“有为”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把握学情
在生态课堂中,教学不是教师根据教材把问题原原本本地抛给学生,让学生来解决,而是先要由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发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既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又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把预习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正确地预习,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注成长
课堂的功能关系到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在校的生活质量。在生态历史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自由的个性、美好心灵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注知识的积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课程、教材所提供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学习更广博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学生知识的积累除了来自课堂的教学,更多来自课外的积累。以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课内容为例。一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对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选出更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资源并加以利用。二是补充史学动态。比如“积贫积弱说”几乎成了对宋朝评价的“定性”结论,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补充了邓广铭先生(《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以及美国学者L.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人的观点,以供学生拓展思路。三是推荐阅读书目。如推荐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的《南宋社会生活史》等书籍。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加了学生丰富的史学知识。
关注方法的掌握。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由老师逼着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恰当的时机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有一个精彩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其他问题时进行迁移。生态的课堂不是灌输一个正确的结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一种有效的思维来完成探索的过程。一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质疑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我特别强调“预习历史”的方法。如必修一政治史,我强调从制度建立的背景、内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去预习。二是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要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学会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如能否用“魔鬼的化身”来评价太平天国?三是以正确的史观来引领。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要帮助学生构建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以此来看待处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如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有多种,但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淡化革命史观,而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去正确地分析。
关注人格的健全。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一些具有全人类普世价值的重大历史问题,如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思想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环境保护、反腐败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热点。
(三)合理设计
生态课堂最大的亮点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展学习的外延,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搭建一个平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安排;给学生一些冲突,让他们自己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从设“计”开始,帮助学生越过认识过程中的障碍,借“计”发散思维。
设计活动。我们要倡导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形式,有以口头表达为主的,以阅读、书面表述为主的,以观察为主的,以讨论探究为主的,以动手为主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式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多种能力;活动式教学要注意全员、适度和及时评估。如高三复习课“驯服权力的笼子——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从“笼子的编织”“启示与梦想”两个方面整合教材。第一个主题用分组探究的形式,把学生分为四组,确定小组名称,提供导学案,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分绅士组合——英国、梦想组合——美国、浪漫组合——法国、思想组合——德国四组进行,分别探究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内容和特点,再总结其产生背景、政体特征、主要影响方面的共性,最终得出“不断完善、法律至上”的规律。通过营造合适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让沉寂的课堂生态起来,让狭隘的思维开阔起来。
设计主题。在教学中我根据“一课一灵魂”的教学理念尝试主题式教学,即在选择并提炼与主题相关的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两课我合并在一起,主题是选择与命运。古代希腊罗马为什么选择民主政治?而古代的中国为什么选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17世纪欧洲为什么选择资本主义代议制?而中国为什么选择专制制度日益强化?从个人选择到国家选择到文明的选择,层层推进,让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无为”——学生进步的助推器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的“无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陌生化的眼光和学生一起去面对知识,让精彩于学生。“无为”在于我们的态度,这往往比经验和专业更加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时机适当地让自己变得“无为”,让学生有充分施展自己的机会。我认为恰当的时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师生商议教材时。由于新课程的教材是按照专题来编写的,教学内容跳跃性比较强。这就需要师生对教材进行判定,适当补充内容。我们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参与对教材的判定和组织教学。如在上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学生根据他们学过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时要求我在教学中详细地补充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关于一战、二战的内容则要求我详细讲述发生的背景,对具体过程他们认为初中已经学过不需补充。
当学生预习反馈时。在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出示给学生课程标准外,应不作任何暗示,让每个学生自由地阅读,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把最初的想法暴露出来,教师在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当学生合作讨论时。在合作讨论环节,我们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尽可能地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争辩。在相互讨论时让学生自行解决基础问题。在相互质疑争辩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告诉学生观点,而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充分地呈现出来。要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共同的错误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和新的生长点。如在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错误严重:实行生产责任制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我没有马上纠错,而是让学生讨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内容,理清了建国后我国农村所有制的变革。通过讨论,让他们自纠错误,教师适当点拨,这种“自救运动”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能力;既增强了自信,又融洽了感情。
当课堂角色互换时。在生态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学生的互动。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由于初中学过这一知识,我就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分组来讲。学生通过PPT展示掌握的史料,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经过、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让我惊喜的是,一组学生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引用了《历史教学》2011年第5期刊登的浙江师范大学王加丰教授的文章《再谈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雷海宗先生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则洞见》一文,认为开辟新航路是西欧内部竞争的结果。这一新观点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当角色互换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素质和独立精神无疑会逐渐得到提高。
当教学评价反馈时。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评价改革也在不断改进。评价的对象从“教师的教”转为“教师的教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否掌握了学习的内容”。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课堂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方法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评价从确定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发展,这样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持续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如在讲述《克伦威尔》这一人物的评价时,一部分学生认为他是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他是独裁者,是暴君。也有学生认为兼而有之。对学生的回答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先自评,然后让学生互评,最后师生互评。我让学生讨论并归纳科学评价人物应遵循哪些基本方法。这样的教学评价改革,教师更多地放下架子、放下权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发言的品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开放度。
当价值观念传播时。历史学承担着引导人们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格的社会价值。历史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历史史实,更多的是进行价值引导。在讲述一个历史史实之后,我们经常会问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往往我们会详细地解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对我们价值观念的影响。我们讲得越详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越小。学生的感悟,教师无法代劳;学生的体验,教师难以包办;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代替。因此我们要无为而治,引而不发,将理解、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消化吸收。
总之,在生态课堂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