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影视资源,促进阅读教学
2015-03-18宋薇李坚
宋薇 李坚
【摘 要】影视资源已然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巧加利用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和素材。本文借助于一定的教学实践,尝试从创新阅读形式、营造阅读情境、解读文本语言、扩大阅读视野、引发名著阅读、提升阅读审美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努力发掘影视文化中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因素,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影视资源;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32-03
【作者简介】1.宋薇,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2.李坚,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效果广受诟病。面对阅读教学的困境,我们以为,必须重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阅读教学开辟新天地。这其中,对优秀的影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引起重视。
一、利用影视资源创新阅读形式
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对人们的传统阅读已经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纸质阅读的意识和习惯正在逐渐地消散。不少教师对此深感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其实,在信息化社会中,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欣赏影视节目的方式和内容巧加指导,就不仅能让影视欣赏成为学生阅读的有益补充,而且能创新阅读形式,让阅读过程与学生的兴趣一起跃动。
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一文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教学时正值春节后学生收看过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寒假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体验人间感动,收获真情力量,再书爱的教育,共沐心的洗礼。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同学们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深受感染,现在组织一次“感动童年人物”评选活动,高尔基当仁不让地推选了他的外祖母,并提供了这篇课文作为申报材料。作为推选委员会的成员,请大家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完成以下环节:首先,拟写“获奖者名片”:这是一个怎样的外祖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概括。)其次,讲述“感人事迹”。(细读课文,具体分析人物特点和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最后,撰写“颁奖词”。(总结提升,理解作者的感情。)这节课中,电视节目形式被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现学现用”,学生因此兴致盎然。将电视节目形式转换为教学形式,整个教学流程浑然一体,又能环环相扣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会不断创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节目形式或创意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就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得以不断丰富。比如: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的轮番竞赛的形式可用来激发学生的字词默写热情,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中的攻守擂形式可用来抢答文言文词义、句意等语文知识,综艺节目《黄金一百秒》中的限时展示形式可用来对文意概括、问题回答进行计时限制,等等。
二、利用影视资源营造阅读情境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学生的直觉思维是科学发现和创造过程中极其宝贵的品质,而直觉思维形成的过程其本质是映像或图像性的,一般不是靠言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就不能完全以教师的语言为唯一的引导方式,而应适当配上图片,佐以影像。教学《蓝蓝的威尼斯》一文,全班从教师到学生无不对世界名城威尼斯充满向往之情,但无一人去过,大家对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貌十分陌生。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文中所展示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了5分钟的电视短片《水城威尼斯》,随着镜头的变换,学生目不转睛地观看,发出啧啧的赞叹,对威尼斯城有了直观而生动的认识,并完全陶醉在那美景中了。再读课文时,无需指导,学生心中已自得一番韵味。
布鲁纳认为,语言写得再直观都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抽象的语言,并从中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和表达的观点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信息传播”单元中的课文《“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还是2003年的新闻通讯,对于今天的教学来说显然已是“旧闻”,那庄重而热烈的送行场景既可以借助播放当年我国首飞航天员出征的震撼录像来回顾经典,也可以播放最近一次的2013年“神舟”十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出征的场景,场景是大致相似的,却因时间更近更能唤起学生深刻的记忆和强烈的共鸣,若将与之匹配的新闻稿用来学习时效性会更强。这将比师生对课文苍白、生硬的解读要直观生动许多。
三、利用影视资源解读文本语言
换个角度理解,观看影视作品也是一种阅读,它与文字文本的区别在于影视呈现的是画面文本,这种画面语言同样具有认知、启智、立德、审美等育人功能。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叙事性作品,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的内容、优美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如果把课文中形象性的文字转换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摄成的影视画面,则能起到更好的解读审美效果。换言之,影视作品给学生太多的想象空间,可以通过将影视独有的语言形式运用到文本解读中,使学生通过对文学形象的联想,借助于简单的影视知识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如鲁迅《故乡》中有一段对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温情回忆。对这段内容,有教师尝试指导学生运用简易的影视语言整理出几个分镜头。
远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涌动的海面;
近景:碧绿的西瓜,瓜地一望无际;
特写:一个项戴银圈的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拿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远景:猹扭身后飞快地逃走,少年穷追不舍,直至尽头。
只要把这段文字信息转换成影视语言,学生眼前自然就能浮现出月夜海边瓜地刺猹图,少年闰土淳朴可爱、勇敢无畏的特点跃然纸上,此时学生自然能深切地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画面美了。同样的方法用于解读中年闰土穷困潦倒、呆滞麻木的迥异形象,理想和现实版的“故乡”的天壤之别也是显而易见了。
四、利用影视资源扩大阅读视野
语文教材是包罗万象的,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说,36个单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如何才能把每一篇课文教好,让每一节课都能吸引学生呢?影视资源的开发利用则会为之引来源头活水。语文教材里有不少科技类说明文,其中涉及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中的“恒星”“星云”,《叫三声夸克》中的“质子”“中子”“光子”“介子”“中微子”等,学生对这些术语很是陌生,仅凭教师纯粹的口头介绍或呈现图片说明都不能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从而对学生理解文章造成了较大的障碍,所以对此类课文的教学往往是学生越学越闷,教师越教越烦,教学效果低下是必然的结果。兴趣是科技类说明文教学成功的基石,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也是此类文章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对科技知识的渴求获取信息,而影视资源则能为科技类说明文的教学提供激趣的密钥。《探索·发现》《科技博览》《走近科学》等电视节目报道的最新科技成果、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以及当前的科学动态,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技信息,扩大科学视野。
笔者教学选自《梦溪笔谈》的文言文《活板》,则遭遇了对古代发明创造的原理和方法不易理解的难题。文言文学习本来就有疏通文意的挑战,要想厘清活版印刷的程序更是难上加难。课上为学生播放影片《毕昇》的相关片段或专题科技短片《活字印刷术》,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印刷现场,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向学生提问:“活版印刷有几道工序?”“与雕版印刷相比,活版印刷的‘活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评价活版印刷的发明者毕昇?”问题抛出后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致的阅读和争先恐后的发言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利用影视资源引发名著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师可充分抓住优秀的影视作品资源,促进学生重返经典阅读。如今很多中外名著都已经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有的甚至被多次翻拍,有多个版本轮番上演。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推荐阅读的六部名著中,除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十篇散文中的内容散见于相关影视作品中外,其他五部——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吴承恩的《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施耐庵的《水浒传》、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都有现成的影视资源。许多学生就是在欣赏了影视作品后,对阅读文学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因为有影视作品作基础,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就会更全面、更深刻。教师在具体的指导中可采用比较欣赏法,如学生初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让学生欣赏同名电影,要求学生能找出“影片着力点”“改编不同点”“影片忽略点”。“影片着力点”是电影中浓墨重彩表现的原著中的关键情节,如汤姆和蓓姬的“洞中历险”最能将主人公沉着勇敢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名著搬上银幕时某些文字内容不便用图像来表现,这就形成了“改编不同点”;“影片忽略点”则是因电影时长限制浓缩原著精华后可以不必拍摄的次要内容。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当回小编剧、小导演设想如何更能反映原著作者的写作意图或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酣畅地发表自己的艺术见解,锤炼概括分析判断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阅读欣赏能力。
六、利用影视资源提升阅读审美
尽管影视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如:都有生动的形象性,都需创造美的意境。影视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提高文化素质、陶冶人格情操有着深层的意义。对影视作品的选择和对文学作品的选择一样,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而对影视作品的“阅读”、鉴赏就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让这种鉴赏评价更趋理性化,更具语文的特性。在教学中巧妙借鉴和运用影视艺术的直观形象、声影交融的特点,让影视欣赏和文学阅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意境进行深层次的领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阅读的审美情趣。
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传达出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将惜别之情写得极为动人。学生的生活阅历中还鲜有此种送别场面,有教师让学生欣赏电影《林则徐》中表现林则徐江边送别邓廷桢的场面:邓廷桢的船渐驶渐远,林则徐登高远眺极目送别。加上荡气回肠的配乐,构成了声画渗透、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对这类诗句的审美感受和体验都得到了深化。此外,在阅读欣赏课或课余时间适时播放中央台的《电视散文》《百家讲坛》等节目,对陶冶艺术情操、提升人文修养都很有益处。
当然,在影视资源大爆炸甚至泛滥成灾的现状下,并不是所有的影视资源都可以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服务,只有通过严格的筛选,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精研课标与教材,放出眼光,找准影视资源与阅读教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并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的剪裁、拼接,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陈茜.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魏传杰.将“一站到底”引入语文课堂[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09).
[4]刘正伟.媒体文化与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03).
[5]许文霞.语文课堂引入影视作品的尝试[J].学周刊,2011(12).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初中专项重点资助课题“媒介教学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E-a/2013/0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