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人性的牛

2015-03-18丁晓平

延河·绿色文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牛棚村庄回家

丁晓平

在北京这样城市的马路上,我居然能和一堆堆的马粪、骡粪遭遇,为此我感到十分的新鲜和奇怪,尽管这是市郊。一些农民赶着马、骡子进城,贩卖他们自己种的瓜果蔬菜,因此我私下里为这些牲畜感到荣幸——能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我远在故乡山村年过古稀的父母大人至今还没有到过北京呢!

路遇马粪、骡粪的时候,我总要走近它们,闻闻它们的气息,那种搀杂着青草味的、土味的、骚臭味的乡村气息是久违了的,又是沁人心脾的,尤其对我这样从小在乡村泥土里摸爬滚打,来到城市且至今腿上仍粘有泥巴的人来说,不免生出一种怀念或者怀旧的情绪,袅袅亭亭般如故园草屋烟囱上慢慢升起的炊烟,朦朦胧胧却又清晰可见的是那一种亲切和亲近的温情和温馨。

而牛对我来说就是这样让我怀念的牲畜。

我的村庄里没有马没有骡子没有驴这类的北方牲畜,只有牛。牛对于村庄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打个比方,好比一辆老式的东方红拖拉机,牛是机头发动机,什么犁、耧、耙、耖之类是拖拉机的摇把、轮子等,农民就是驾驶员。现在我从城里面回头看,村庄也像一驾平架马车,牛就这么拉着我的村庄从村西头走到村东头,在庄稼地里犁了一圈又一圈,把土地也不知翻了多少个底朝天,也没有走出五里地的半径。

在乡村生活的十八年里,我有过至少8年的放牛娃生活,因此牛在我的乡村生活里也是一个主角。我和牛共居在同一个村庄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黄土地,同样的吃喝拉撒,同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一样的是在村庄里我们是拿着牛鞭的人,牛是听人使唤的畜生。

我们故乡有黄牛和水牛两种。水牛浑身皮肤乌黑少毛,有两只弯弯如弦月的牛角十分逗人喜爱,而且性格相对黄牛来说比较温顺一些。放牛娃如果认真伺候它,只要你爬到它的角上,它就会自然地把头轻轻一昂,你就被送到它的背上,我想,那乡村牧童短笛横吹的诗情画意就是这样诞生的吧?可我一直没有放过水牛。因此我小时候打心眼里还真有些嫉妒放水牛的小伙伴们呢!

在我的记忆里,我曾放过四条黄牛。第一条名字就叫“大黄牛”。因为它的个儿大、力气也大,所以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它。但它的脾气也大,动不动就会发火,用角唬人,还经常主动发动“战争”,去欺负别人。我们小时侯就经常看到它斗角的场面,以至后来长大了知道世界上还有一项职业叫做“斗牛士”,就觉得多少有些无聊。

“老黄牛”可能是在我们村庄住的时间最长的一位,直到后来它老了,才被送走,但送到哪儿了,我们小孩子家是不知道的。因为村子里不繁殖牛,耕牛都是牛贩子从外地贩卖来的,而且牛价不匪。分田到户后,我们都是五六家、七八家共同养一条牛。平时倒好,可一到“双抢”,牛就用不过来了,家家都抢种抢收,搞不好几家就因为用牛而争吵。人在吵的时候,牛仍在忙着,睁着个牛眼,总也看不明白人,这倒真应验了那句话——干活时要人多,吃饭时要人少。而往往是人总是健忘,在用到牛的时候,为了牛而争争吵吵打架骂娘,农闲时却把牛拴在一边,自己热闹去了。

牛的寿命一般在十几二十岁。人是怎么知道牛的年龄的呢?迎面走来一头牛,有经验的农民一手扣住牛鼻子,一手伸进牛的嘴巴,摸摸牛的牙齿就知道了。当然这不仅要功夫还要胆量,首先必须拽紧牛的舌头,不然你的手就有可能被牛咬断。小时侯我就现场看过,牛的舌头被拽得老长,哈拉子也流得老长,听到大人们说“四齿”、“五齿”的,就是在说牛的年龄。牛耕了几年田以后,年老力衰,不能再承担大量的田间劳作,大都又用低价卖给了牛贩子。据说,这些劳苦半辈子的老牛被卖掉后,一般都被卖给肉店杀掉。说到此,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人真是有些对不起牛,牛一辈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从唐朝走了几千年走到今天,任劳任怨,虽然不说一句人话,但做了一辈子人的事,一辈子不争权也不夺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重复着自己的劳动。最后人还要吃它的肉穿它的皮,苍天在上,黄土在下,人的残酷性是人从来都不对自己说真话。

人总在那里自作聪明。总自以为是的做一些绝对、武断、自私和不负责任的事情,还胡说什么只有人有思想、只有人有语言、只有人有智慧等等,其他动物的一切聪明之举都被打入“本能”,那架势好象只要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人总是这样的阿Q,这样的目空一切又夜郎自大,总缺少对自身的怀疑,结果是在那里自欺欺人。你看看——没完没了的战争、越来越恶劣的环境等等,人类在杀戮动物杀戮弱者或自相残杀,其实归根结底是自己在慢性自杀。所谓的人性不就是一种兽性的人为的合法化合理化吗?牛不知道,所有不是人的动物也不知道。而所有的动物,包括牛在内,他们其实和人类一样,有它们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和它们共居在这个星球上,它们有时候比人要通情达理得多,真正是通“人性”的。

我放过的第二条牛叫“小跛子”,因为它的右后腿不知什么原因受过伤,走路总是一跛一跛的,很像我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他是个民办教师,右腿也是残疾,我们小孩子不懂事也偷偷地叫他“小跛子”。我这里绝没有嘲讽他的意思,我只想说,我同样喜欢他们,他们作出的成绩并不比别人差。“小跛子”之所以能在村子里长期干下去,本身就是一种证明。

对牛,我从小就一直都心怀感恩。我可能是在体味到农村或者说农耕生活的艰苦和辛劳之后,才有这样一种深深地自疚。因此我每次放牛,牛不吃饱就不回家。放牛时间长了其实是一项枯燥无趣单调无聊的工作,尽管有时天热、太晚、肚子饿等,我思想里也拼命地想赶快回家,可一看到牛含辛茹苦的模样,心里就不是滋味,内心进行着复杂的思想斗争,最后总能坚持下来。我对牛的好,牛心里也是清清楚楚的,牛向你表示感谢的方式也令你感动。

就拿“小跛子”来说吧,有一次,是个夏天,非常炎热,傍晚我和小伙伴强子放牛回家,路过村子的山塘时,不约而同地跑到山塘里去洗澡,把牛拴在后面的草地上。那时我们的玩心特别大,洗着洗着,天就黑了。等我们穿上衣服准备回家时,只见强子的“小黑牛”还在那里吃草,我的“小跛子”不见了。这可怎么办?我们在山头上到处找,也不见“小跛子”的踪影,我急得都要哭了。只好回家叫大人。一回到家,家里人感到很纳闷:“哭什么哭?小跛子不就在棚子里。”我跑到牛棚里一看,嘿!好家伙,“小跛子”正躺在那里闭着眼睛反刍呢!一副悠然的模样,让我又气又爱。我至今也搞不明白,“小跛子”怎么就认识回家的路呢?

后来,我又放过几头牛,其中一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夏天最招惹苍蝇蚊子。一到夏天它全身都沾满这些“害虫”,尤其是两后腿间和屁股上被叮咬得血迹斑斑,十分可怜。据大人们讲,这是因为牛皮薄的缘故。为此,我每天放牛回来都要到野外采来许多野蒿草、野辣椒等除蚊蝇的植物,用干草点燃在它的身边进行烟熏火燎,效果十分好,牛也十分喜欢,有时它甚至把整个后腿就放在火堆的上面。可能是因为我们家对牛照料得特别细心,就是轮流到别人家看养的时候,牛还经常自己一个人主动地跑到我们家的牛棚里。今年春节回家,和家人说起此事,他们说现在还经常这样,似乎在保持着某种习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牛与牛之间有过什么交代,可它们是没有见过面的呀?要么就是在我家的牛棚里作了什么记号或者写下了什么文字?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动物也是知道以心换心的。

用人话来说,牛是低级动物,没有语言没有思想,但牛并非不会表达。牛的叫声虽然非常简单,只有一两个音节,但同样令人感动,令天下所有的母亲感动,这声音就是“妈——”。有好多年我没有听到牛的叫声了,城市里肯定是听不到牛哞的,但我永远也忘不了我家的那个土砖墙垒成的牛棚,还有牛棚前的那一棵弯如犁辕的马尾松。我走近牛,用手轻轻摩挲着它们套轭头的肩膀,摸摸它们的角。牛总是默默地睁着大眼睛看着我,不停地甩着尾巴,低下头来用它湿润的嘴巴闻闻我的脚、我的衣服,舔舔我的手掌,或者打个响鼻。慢慢地,你就会看见有几滴老泪从牛眼里流出来,无声地砸在土地的尘埃里……而一种声音已经穿越乡村的天空和大地重重地砸在了我的心上,溅起的泪花模糊了村庄模糊了我的眼睛。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想我这一生可能干不出什么比牛对人类更有贡献和价值的事情,我就只能把牛流泪时发出的声音记在心里,就像出门远行时背着父母亲的叮咛,打进我生命流浪的历程……

猜你喜欢

牛棚村庄回家
初 春
牛棚读书
牛棚子 草垛子(小小说)
有趣的牛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村庄在哪里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
牛棚忆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