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心理疏导与品行指导策略

2015-03-18余加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3期
关键词:品行流动儿童

余加伟

流动儿童,顾名思义——在他的童年时期,没有固定的家。有别于“留守儿童”的是:他们的居所,因父母(或其他委托监护人)务工地点的转移而转移,他们的学习,也因父母(或其他委托监护人)务工种类的不同而更换。他们整个儿童时期的一切,都跟着家人在居无定所和流离颠沛中度过。因为条件限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显得更为艰辛。笔者所带的班中有“流动儿童”9名,占了班额的四分之一,他们是各方面相对较弱势的一批人,多年不成连贯的教育,更是滋生了孩子们许多养成教育方面的弊病。

当然,流动儿童心理和品行的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一年两年能教育过来的,或许很多问题在他们入学前就已存在,根深蒂固了。但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应多几分心思、责任和关爱,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问题的严重程度减到最轻,让家长和学校对“问题流动儿童”的担心舒解到最轻,让流动儿童的学习养成性得到最大化的教育和提高。本文就对班级中“流动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品行指导两大方面,发表一下浅陋的看法和做法。

一、“抽钻式”推倒堵塞的重重心墙

由于流动儿童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流动儿童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在我们教育方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更正不当的行为?笔者认为重要的前提是,纠正心理认知的偏差。

1.正视共性所缺:关爱和娱乐

正如网上的关爱流动儿童团队“走地鸡”所言:“以前我们以为,他们缺少的是钱,所以我们集资募捐;后来,我们以为他们缺少的是衣服,所以我们邮寄快递;再后来,我们以为他们缺少的是知识,所以我们送书送簿……其实,他们缺的是娱乐需求和共同体需要,也就是一起玩,像在老家一样,和好朋友一起享受快乐天真的童年。”这个网站为流动儿童所做的努力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无论在哪,京、沪、浙,有流动儿童的地方,他们的心声都是一样的:缺少活动,缺少共性需求的朋友。

(1)校级层面:呼吁关注。

作为校级层面,我们呼吁当地政府将心比心,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采取保障流动儿童权益的综合性措施。比如呼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限制、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等,呼吁更多的社会公益活动考虑温暖流动儿童的情感需求,让流动人口的子女和城镇孩子平等享受教育权等。

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加入到我校的爱心结队队伍和市级“微心愿”慈善团队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2)走访调查:舒解所需。

每个班主任,都有一份学生的基本信息材料,但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是特殊的,我们不仅要掌握其父母的工作地方,更要知道,在其父母的工作背后,究竟有多少时间能用于孩子,多少精力能花在孩子身上?如果要走近孩子们的身边,必须要了解孩子所处的现实生活。因此,我们拟了一份调查表(表略)。

关于走访,除了每学期一次的必到家访外,对于流动儿童,我们要的不是形式上的送温暖,而是根据调查表,为流动儿童的困难跟家长商讨有无改善的可能性。比如学生NGJ提到了“7.你现在最大的需求是:B有很多朋友,可以分享快乐,G回家后,能玩的游戏太少,感到无聊”,那么,我们班主任和德育处老师走访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孩子的家庭圈、朋友圈,孩子的课余生活是什么,与家长商讨能不能利用工厂休假的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一个地方等内容,然后再商讨制定最优化的可能性方案。如果此时能建立一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册,笔者认为再好不过了。

2.积极创造条件:推倒“障碍墙”

流动儿童共性的问题要正视,但要想真正有效的教育,我们需要真实的调查。就像医生问诊下药一样的方式,以千篇一律的教育并不适合“流动儿童”,因为他们的“痛处”虽有共性,但不尽相同,除了调查表,我们还需要个别交流,了解班内每个孩子的不同需要。

(1)启动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原动力。

想在流动儿童身上见到品行的转变和进步,动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学生XXY是个女孩子,举家老小来到本地,谁知父母又离了婚,如今跟了父亲和爷爷奶奶生活,谁知父亲因为婚姻之气,时常不回家,她在“流动儿童”的基础上还成了“留守儿童”。XXY的作业经常不完成,还特别容易掉眼泪,不怎么喜欢和其他孩子在一起,跟她交流时常常是有口难言的状态。笔者了解了情况后,跟她作了好几次的言语沟通和行为观察,还特地让她做了过关小组长。谁知据学生反映,她自己总是迟迟不能过关,却对小组成员要求严厉,这个引来了同学们的不满。我继续让她担任组长,但其他同学的意见接踵而来,留任了几次后,我终于发现:XXY有很强的责任心,但“严于律他”“宽以待己”。心理教育学家告诉我们:这种类型的孩子,有由于敏感和多次要求难以满足带来的轻微强迫性。最好的方法是彻心地交谈,悄悄罗列出孩子口中提到的在意的事、合理的话,尽量去满足她,而这一方法的实施者,非家长莫属。从此,笔者开始了曲折的家校联系之路……从日后孩子的表现来看,她的敏感的想法和心事得到安慰和满足了,因此在学习上积极性倍增。

(2)尽可能创设一个他们喜欢的小环境。

利用学科特点,创设一个“老家参与”的小游戏。比如语文园地一中的习作是写一个课外活动。写前需要交流,笔者特地有意让他们讲讲家乡的游戏。本地的孩子基本上谈的都是“老鹰捉小鸡”“贴鼻子”等传统游戏,而来自河南的3个孩子眉飞色舞地谈了“跳格子”“拍花萝”“娃娃家”等老家的游戏。我们就请他们来表演一下。他们非常高兴,在讲解游戏的规则中,还增添了几个本地同学来一起参与,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同时,笔者还特意让这些孩子用自己老家的方言来定规则、数口令、判胜负等,孩子们的关系一下子融洽而温暖了。对流动儿童来说,亲切的游戏和话语让他们觉得自信倍增,他们会更乐意投入到与同学们互动的学习生活中来。

二、“亮灯式”汇聚品行之美

亮起的灯,寓意为航行的坐标,理想的榜样。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个榜样的影响力胜过老师千万遍的说教。

1.“燃油灯”——让你知道我以前的学习生活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新转来一个学生,就意味着或多或少存在着与班级精神不同步的窗外之音。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会胆怯、会沉默,也许还带些恐惧,对于原班学生来说,新来一个同学,在陌生之外,也许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接纳。作为班主任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缩减TA与其他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TA让其他学生认可和接纳的机会。

(1)写心灵周记,自问。

孩子的内心有没有担心、顾虑、不适应或其他?我们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言语对话和书面对话)来了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书写能力,那么可以安排一次“心灵对话”更为恰当。让他们用周记的方式,跟自己的思想言行对话,跟老师用笔墨的方式进行交流,避免了他们因为不熟悉胆怯而不敢说话的现象。在这样的沟通和了解中,有觉悟的孩子是会慢慢懂得比较的,了解自己与好的言行之间的差距,改变不足,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在这个心与心的碰撞交流中,笔者认为教师的答复态度和评价用语很重要,是学生改正不足、重塑信心的良药。

(2)和同学交流,了解。

在融入班集体活动中,他们大多是以老乡之间的一起活动为开端的。慢慢地,扩散至同桌、前后桌,或者班里兴趣相投的其他学生。但是一般来说,他们的行为总会令我们焦虑。扯架、贪玩、出格行为、荒废学业,而歇斯底里或无所谓的状况也屡见不鲜。

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做好与这样的学生打好长久拉锯战的心理准备,遵循认识规律,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然后,再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批评斥责或采取放弃的方式,有条件的话,利用班队课,安排一次“了解他乡生活”的对话和体验活动,选几个他乡的游戏和本地的游戏一起玩一玩。

2.“日光灯”——感受身边的平和的爱

利用好身边优秀的资源,是流动儿童品行纠正的又一良策。

(1)遵循成长规律,正面教育。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信任与鼓励会使教育的成效更好。正面教育的方式有多种,为了使学生在品行上的进步有可持续的空间,使家校的教育达到一致,离不开几个原则:其一,要掌握孩子的童心,《礼记》里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说的就是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及童心;其二,跟家长同步;其三,形式要多样及活泼,就事论事,不能翻旧账;其四,辅以纪律约束,进步后应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肯定。

(2)选择暗中小助手,同伴互助。

对于流动儿童就学来说,因为其住址不固定性,就学的地方也不时流动着,每所学校的各项要求也不尽相同,更多时候,一个流动儿童,往往在养成教育、学习态度方面的教育不尽如人意。那么此时,除了班主任和相关老师的帮助之外,也需要同伴互助型的小助手在其身边随时引导和督促。首先,小助手必须是班主任信任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其次,有观察表记录在校的日常表现;第三,分工要明确,有帮助其学业改良的,有帮助其纠正上课不良习惯的,有监督其课余品行的,有记录其进步表现的,等等。

(3)利用家校联系平台,促其成长。

在我镇,较多的流动儿童是一个家族式的打工群体子女,他们流入我校,也有两三个老乡分布在同一个班级或者不同的班级。校讯通,目前是家校联系最为便捷的方式。有时一条校讯通,能受益几个孩子。家庭性打工群体也方便家校沟通,利用短信告知孩子的在校表现,利用短信互动孩子在家的表现,都显得及时方便。

(4)采用身份逆转,监督别人。

有不少流动儿童,在身边同学影响的自我教育中,品行得到提高,学习有了进步,这时,我们便可以让他们有一种荣耀感,采用身份逆转的形式,让他们去监督别人,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后,而且他们都会做得很带劲。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受制约的监督行为,实际上,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也在有成就感的行为中监督和完善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3.“闪光灯”——提亮个人的点滴进步

对于流动儿童的点滴进步,我们教育者、监护者都要肯定他们,让他们小小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小小的愿望得以实现,让小进步得以更新变大。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赏识学生品行的“闪光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赏识的后续,是让学生的优点得以坚持。

那天学生LJH因为一句粗话,我安排他干了3天的值日生,清扫教室门口的垃圾来教育他“祸从口出,美自良言”的道理;那天又因LJH听写词语全部正确,我赏他3个五角星再加在全班学生面前的一番表扬。事后,他一下课就喜欢来我身边聊他的生活,有时显得粗犷,有时显得胆小,有时非常天真,有时甚是机敏,但我知道,他是喜欢我这个老师的,夫复何求?赏识是需要的,贵在坚持;奖励是必须的,关键在方法。赏识教育是一种鞭策和鼓励,轻罚重赏,严中透爱。

流动儿童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之一,也是社会发展与和谐的一部分,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理应享有与普通公民一样的教育权。全社会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撕掉贴在打工子弟身上的“标签”,用平等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用宽容的怀抱去接纳他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应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来接纳流动儿童,剔除一些不合理的屏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存环境,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一致。

当然,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很多教师反映的典型教育问题之外,环境差异大、家庭不稳定、心理亚健康也是流动儿童和流动家长面临的考验。从学校德育角度来说,德正才能行美,把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使其适应日益增强的社会流动性需求,推动其教育走向和谐,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细小的教育分支机构,让我们从一个教师、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牵头做起。

(浙江省平湖市林埭小学   314202)

猜你喜欢

品行流动儿童
品行障碍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相关研究
流动的画
浅谈校外教育在我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
不耻下问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背后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