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三化”策略
2015-03-18祝韩东
祝韩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但目前国家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授课时数和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教师和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探究和开发。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部分,要以体验教育为主渠道,而实践活动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对此,笔者所在学校把践行感恩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机整合,开展了系列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开发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实践来谈具体的做法。
一、多元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感恩活动“系列化”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因此,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他们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经历综合实践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
同样,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熏陶感染上,还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推进。教给学生感恩的方法,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我们开发了以下感恩实践活动的内容。
1.“感恩亲人 情暖万家”系列活动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亲人的感恩是最基础的。如我们举行“一日护蛋” 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一天时间呵护一只鸡蛋,以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妇女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假日,我们给学生布置“我让亲人露笑脸”的感恩作业,让学生以“做一天小管家”“为父母洗一次脚”“陪爷爷奶奶散步”等行动回报亲人。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得到增强,也使家庭亲情的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2.“感恩学校 情满校园” 系列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也是他们学习感恩的重要场所。我们利用“教师节”,开展了“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教师一天的工作,体会教师的辛苦。让学生在开展“感谢同学帮助我”“在爱的海洋中奉献爱”的演讲活动中懂得感恩同学,让学生在济困送温暖行动中感受同伴友情,学会关爱同学。校大队部发起的爱校卫生活动“弯弯腰我把垃圾送回家”,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看到垃圾就主动捡起送进垃圾筒,很快治愈了校园卫生保持不好的顽症。校园环境好了,大家生活舒畅了,这就是对学校的最好感恩。
3.“感恩他人 感谢挫折” 系列活动
在爱校、爱家活动基础上,我们拓宽感恩领域,开展了“感恩他人”的系列活动,适时将学生的感恩由身边人延伸到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交警、清洁工等,从小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指导学生采访这些行业的人,邀请他们中间的代表来校作报告,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组织学生到消防队、水厂参观慰问,以实际行动向他们感恩。另外,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开展了“感谢挫折”活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个思考的角度,感激挫折的磨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行走”能力。
4.“感恩自然 保护环境”系列活动
随着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对感恩的内涵也有了新的理解。心存感恩的人应该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未来世界公民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也是时代的呼唤。为此,学校以“植树节”“世界水日”为契机,开展了“我为地球添绿色”“保护母亲河”等系列环保活动。各班通过中队活动明白地球母亲的伟大和无私,从而产生感恩自然的情怀。护绿小组在苗木专家的指导下种植“红叶石楠”“日本冬青”等小树苗。在对小树苗一天天的呵护中,学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为自己亲手给地球增添一分绿色感到无比自豪。保护母亲河的同学以实际行动关爱生命、感恩自然,他们定期对衢江和灵山江沿江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发布“母亲河水质监测报告”,向社会发出“让我们的家园再现碧水蓝天”的倡议,使灵山江水域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减少,污染物、悬浮物指数大大降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四大系列活动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上设置的“认识自我、尊重自然、关注社会、探究世界”四个维度。感恩活动形成系列化后,使实践活动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品牌,对已有的资源加以优选和整合,并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整体、有序的开发和享用,使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校特色。
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现感恩教育“基地化”
综合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特殊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素养、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践的重要平台。综合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
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更大的课堂在社会。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与县少儿图书馆、敬老院、环卫所、龙洲街道等机构共同建立了一批感恩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有了这些平台,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感恩实践,在图书馆做小小导读员,去敬老院慰问老人,跟环卫所的清洁工人一起打扫街道,为龙洲公园美化出谋划策,从感恩于心到感恩于行,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另外,我们策划实施了“成长路上手拉手”系列活动,把那些在家备受溺爱的学生带到大力山等乡村小学去,与农村孩子同学习同生活,让他们体验到山村贫困的生活后才懂得了自己生活的美好,才懂得了要感恩自己的父母。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社会态度。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恩家乡回报社会,将感恩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如:到龙洲公园春游和秋游,感受龙游的龙文化;参观龙游民居苑,体验龙游商帮曾经的辉煌;探究龙游石窟之谜,了解龙游悠久的历史,到余绍宋和华岗纪念馆寻找家乡名人等。
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通过健康向上、怡情益智的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崭新载体。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这就是说,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到感恩教育基地参加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后,学生深刻理解了感恩的意义所在,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三、学生自主实践,遵循综合活动“主题化”
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总是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展开实践和探究活动的,在相当程度上活动主题规定了活动内容,也影响活动方案的制定。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施效果。因此,选好活动的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活动主题的选择,坚持“近”“趣”“行”的原则。即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选题的方向。二要学生感兴趣。活动和平时的学习一样,其积极性来自于兴趣,要使活动获得成功,所选主题必须是能吸引学生去研究的。如“废弃电池对环境污染的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是可行的。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其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活动所选的主题必须是恰当的、适合学生去做的。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实践,主动探究。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引领学生通过参观、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如在对家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为环保献一计”等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认真撰写环保小课题研究报告,征集环保金点子,向班级同学发放环保小袋,用影像记录身边的环保文明行为。开展“家庭节水途径的研究”“龙游城区洗车浪费水资源的调查”“灵山江母亲河水质受污染成因的调查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家乡添上一点绿色,用实际行动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关注家乡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上强调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有机整合;在方式上,注重把观察、体验、探究、访问、手工制作、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在功能上,关注学生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可走“传统活动课程化,依托资源特色化,整体设计载体化”的“三化”之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感恩教育变得不再空洞、枯燥、乏味。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内化感恩。实践证明,通过感恩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校本化和特色化。
(浙江省龙游县实验小学 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