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文化意识渗透问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5-03-18郑园兰
郑园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综观现有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许多教师能根据《课标》和《教师参考用书》去解读教材里承载的中外文化的异同点,并开展对应的活动,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努力实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和能力的培养。但是一些教师由于解读文本不够深入,过多关注语言知识,而淡化了文本里的文化意义,寻找文化链接点的思维不够多元等解读文本的不足,导致课堂文化意识渗透出现内容主题不够清晰、模块或单元内部联系处理不当、组织语言生硬不够灵活、过程蜻蜓点水不够扎实等问题,影响了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和习得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由于一些教师的“文化意识和素养”不够引发课堂教学文化意识渗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堂主题定位不够具体,文化渗透缺乏立足点
主题对文化意识的渗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目标定位时要围绕主题开展。教师进行文化意识渗透时常会从中外明显的文化差异角度思考,进行文本解读时通常也会结合《教师参考用书》。教师用书也会很明确地告知每个大模块或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教师这时候很容易受教师用书所给主题的暗示,给什么主题就看看中外在这个主题上有什么文化上的差异。发现有就拿出来讲讲,如果没有,就本论事,却没关注到每个模块或单元的主题往往是结合整个大的单元或模块的教学内容而设立的,在各个课堂的文化意识目标定位时应该对大的主题还要进行更具体的定位,这种错误的做法导致课堂里出现的文化渗透没有有力的立足点。
【案例1】
《英语》(新标准)(一年级起点)第5册Module 3 Unit 1 These ducks are very naughty.的教学
表1 教参给出的参考内容目次
Theme Topic Sentences Function Target Language
Outing Unit 1 These ducks are very naughty.
Unit 2 The ducks are playing in the rain. Describing things What are those?
Theyre dragon boats. These ducks are very naughty.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一模块的主题是outing ,outing的含义有“旅行、远足、郊游、散步、外出”。在理解了outing这个主题词的具体意思后,可以发现这个主题词的意思很广。再结合文本对话和目标句型,就可以定位出第一单元的跨文化意识渗透的主题应该是outing 内容里的park文化,而park 文化里就针对中国特色的公园文化进行挖掘整合,提炼出Chinese traditional park culture 。在此基础上,某教师在完成文本理解后,设计出本单元里最为具体翔实的体现课堂文化意识渗透的操练运用环节(见表2)。
表2
Step 1. 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pural nouns . Theyre doing what .” (用PPT出示有远近空间距离感的图片让学生进行练说)
Step 2. Enjoy Chinese Parks(伴随着音乐欣赏具有中
国特色的公园文化活动图片,如jumping square dance/ doing Taiji /playing the suona / drums/ erhu/ pipa / Chinese chess /ping-pong/)
Step 3. 拓展环节(通过 “Do you know”来继续拓展中国的公园文化,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中国公园文化的元素,并让他们知道中国公园文化已经走向世界,许多中文直接音译成英文让国际上的人直接使用,如suona / erhu/ pipa / ping-pong/ Taiji)
Step 4. 巩固环节(全班看Chinese Parks图,结合目标句型说话)
Step 5. 运用环节 (1.小组选Chinese Parks图说话。2.小组展示交流)
【评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能关注到本模块主题是outing,能把outing当成一个“面”,能顺着这个“面”结合文本和目标句型找准课堂要实现的文化意识渗透的“落脚点”, 这个“点”是“Chinese Parks”, 表2里后四个教学环节有效、有力地实现了本课堂文化渗透的目标,加深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自己祖国和爱国的意识,做到了模块主题和课堂主题文化有效的结合。
【建议】教师通过各个课堂的文化意识目标定位时对大的主题进行更具体的定位,结合文本语境和目标功能句子去“顺藤摸瓜”,找准课堂文化意识渗透的落脚点,做到点面结合。再通过教学设计,有机地把语言中承载的文化有理有节地在课堂中呈现出来,才能避免课堂上出现大而泛、走过场式的文化意识渗透。这样所推开的文化之窗让学生有看头和有“嚼头”,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习文化的课堂,并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兴趣。
二、课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文化渗透缺乏整体感
无论是什么版本的英语教材,同一模块或同一单元之间的文本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教材编写的意图往往是前面单元属于新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后面单元属于新语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学生在每学完一个大的模块或单元后,应该体验感受到文化意识上的加强或延伸。但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教师对课堂之间文化意识的渗透上没有结合大的模块或单元目标进行合理分工和递进处理,导致所呈现的课堂文化渗透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模块或单元的整体感。
【案例2】
某教师在执教《英语》(新标准)(一年级起点)第5册Module 3 Unit 1 These ducks are very naughty.和 Module 3 Unit 2 The ducks are playing in the rain.同一模块里两个单元内容时,共用了两节课完成。
原来这两节课的文化意识渗透的目标设定(见表3)。
表3
Theme Unit Culture awareness
Outing Unit 1 These ducks are very naughty. 感知且对比中外公园活动的异同
Unit 2 The ducks are playing in the rain. 通过话题,初步了解中外公园及小朋友外出其他活动的文化的差异
改进后的这两节课的文化意识渗透的目标设定(见表4)。
表4
Theme Unit Culture awareness
Outing Unit 1 These ducks are very naughty. 着重了解中国公园文化,初步感知外国公园文化
Unit 2 The ducks are playing in the rain. 进一步了解中外公园文化及外国小朋友外出活动的文化差异
【评析】改进后的文化意识渗透在两个单元里有分工侧重,改掉了原来“眉毛胡子”想一把抓“中外公园活动的异同”的毛病。Unit 1侧重于对中国公园文化的学习渗透,对外国的公园文化只是感知欣赏一下,而初步感知外国公园文化为Unit 2的文化教学起着过渡的作用。而Unit 2的文化意识渗透侧重定位在进一步了解中外公园文化及外国小朋友外出活动的文化差异,这是在Unit 1的文化意识渗透基础上进行的传承推进,而从整个大模块的文化意识渗透定位来讲,是发挥了跨文化上的拓展、对比、归纳的作用。通过Unit 1和Unit 2这两个单元分工与合作,体现出了这个模块文化意识渗透的整体性。
【建议】教师在对同一模块或大的单元进行课堂文化意识渗透定位时,要有大的模块或单元的意识,杜绝搞“大统一”的思想。在通读和吃透整个模块或单元的教材基础上根据话题进行分工,让每个课堂的文化意识渗透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要设计出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去支撑,体现目标与过程的对应,这样的课堂文化渗透才能可行。
三、课堂语言生成不够精彩,文化渗透缺乏灵动感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能否恰当处理课堂的生成很能看出一个教师的教功是否深厚。英语课堂作为学生语言和文化学习的主阵地,也必然会因学生的参与产生令教师无法预料到的地方。有些教师受经验不够丰富、知识不够宽广、思维视角不够多元等因素的影响,对课堂即将生成的精彩之处由于无法用恰当的课堂语言进行巧妙引导,造成文化意识渗透有“顿挫”之感。当然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意识渗透也就缺乏活泼和灵动感。
【案例3】
某教师在磨课执教《英语》(新标准)(一年级起点)第11册Module 4 Unit 1 Thanksgiving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USA.提炼文本句型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原本与学生展开如下交流:
T:From the text, when is Thanksgiving?
Ss: Its in autumn.
T: What do people do on Thanksgiving?
S1: They have a big special dinner.
T: What else do people in this festival?
S2: They say “Thank you!” for food, family and friends. They have a holiday. They can visit friends.(这个学生说完后坐下,但马上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显然有话要说)
T: (忍不住激动的心情)You are so clever. All right! How is the festival?
S4: Its funny.
S5: Its interesting.
改进后与学生展开如下交流(前面一部分师生互动交流略):
T: What do people do on Thanksgiving?
S2: They have a big special dinner.
T: What else do people in this festival?
S3: They say “Thank you!” for food, family and friends. They have a holiday. They can visit friends.
T: (表现出激动)You are so clever.(看很多同学还在举着手) More children want to say. You, please!
S4: They can make and eat lots of delicious food. They play all day and all night.
T: Do you agree what S4 says?Why?
S5:Yes, we do. Because every festival has food and holidays. In our Spring Festival we also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 and a holiday.
T: Wow! You know so much about the festival. You are so smart. Someone else wants to say. You, please!
S6: English people have lots of shopping.
S7: ...
T: You can say so much about it. How is the festival?
S8: Its funny.
S9: Its interesting.
【评析】从改进后师生互动交流来看,教师能从学生举手的这个课堂真实表现上捕捉到有课堂生成的机遇。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语,巧妙地在原有语轮的基础上,做出关于 “What do American people do on Thanksgiving?”节日文化知识面上的拓展。接着教师抛出的“Do you agree what S4 says?”和“ Why?”两个问题,进一步渗透了欢度节日的普性知识与文化,家庭聚餐、美食、假日、购物等,以及其他的文本没有体现的文化,这种有面有深度的课堂文化意识渗透就在教师自然应变的组织语中悄然前行,丰富了Thanksgiving的节日文化渗透,体现出了课堂文化意识渗透的灵动与活泼的一面。
【建议】要实现课堂文化意识渗透的灵动性,除了需要教师巧妙艺术地用有宽度、有深度的课堂组织语外,还需要教师在课堂里用心观察学生有没有想表达的意愿,学生一般会在没被教师提问到的情况下,而自己想说的跟别的同学又不同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前面一个学生发言完后,立刻举手。这时候教师就要给这些学生“发言权”和“话语权”,给他们时间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化的语言也就在这时“腾空出世”,这种“呼之即出”的精彩是教师怎么课前预设都无法实现的,同时有灵性的课堂文化意识渗透的精彩会“绚烂绽放”。
四、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不够,文化渗透缺乏层次感
教师要想使每节课都有效,就要得体地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文化渗透也要随着课堂各个环节而推进,这样才能体现出文化渗透的层次感。有些教师在进行文化渗透与课堂环节进行结合时,会产生有头无尾、有尾无头、有腰无头尾等不正常、不合理进行搭配的情况。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针对各个教学环节结合文本要体现的相关文化意识渗透目标进行相应的分工,没从文化的角度上考量各个教学环节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这样就导致了各个教学环节与文化渗透无法实现有机融合,文化渗透无法体现层次感。
【案例4】
某教师在磨课执教《英语》(PEP人教版)(三年级起点)第3册Unit 5 Part B Read and write ( Robot)时,对各个教学环节里的文化渗透体现(见表5)
【评析】从本案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有关机器人文化的渗透随着教学环节得到推进和提升,所走的进程是:复习环节实现对机器人初步的文化渗透—导入呈现任务环节实现对机器人功能多样的文化渗透 —文本学习环节体现出对文本机器人合理推理和想象的文化渗透—操练环节实现对机器人有类别分工不同的更进一步拓展的文化渗透—运用任务环节实现了对机器人类别和能力结合的文化渗透与运用—家庭作业环节实现了对机器人文化渗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说,这是一例成功将“有梯度、有层次感”的文化渗透跟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结合着齐头并进的案例。
【建议】文本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要想通过这个载体实现课堂文化渗透的层次感,教师应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想清楚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渗透,要定好渗透时的“抓手”或“资源媒介”,通过这些“抓手”或“资源媒介”逐渐把文化渗透的目标推进,使得文化渗透的氛围得到逐步渲染。一旦文化氛围得到很好的营造后,学生自然就会融入到相应的文化氛围中,他们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彰显个性的语言思维就会流淌出来,出现令人惊喜的文化意识由“知”向“行”的质变过程。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课堂文化意识渗透是否有效,会受到文本、话题、所用课堂、教师的文化视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有足够的文化视野、文化智慧和文化情怀的话,在设计每节课时,就会用 “文化的眼光和色彩”去处理,挖掘出有价值的文化意识渗透的文本内涵,让课堂绽放出美丽的“文化之花”。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 3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