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国情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新思路初探
2015-03-18孙旭东
孙旭东
(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天津 300480)
1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产生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垃圾的产生伴随人类生活的全过程,并且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一项顽疾。据国家统计局权威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7亿t,并且每年仍在以4%的速度增长。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初期,由于世界人口少,产出的垃圾有限,尚未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因此垃圾对人类的生存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垃圾成分的变化,大分子合成物的增多,自然界已没有能力分解人类社会排放的大量垃圾,无论从量的程度上,还是从质的复杂上,垃圾问题已成为自然界所不能承受之重[1]。
2 “三化”的发展演变历程
“三化”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垃圾处理的最终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清除垃圾,消除垃圾中的毒害成分,并对其中的可回收部分进行利用。有效处理垃圾,不仅要实现处理工作的环境价值,还要实现垃圾的经济效益,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佳的收益,促进垃圾的循环利用[2]。过去的几十年,国内垃圾处理大致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
2.1 无害化优先阶段
垃圾的大量产生与无序处理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先后规划和建设了一大批生活垃圾填埋场。1986—1995年,垃圾填埋场从23座增加到900座,垃圾填埋率从0.9%增加到43.7%。截至目前,超过70%的垃圾仍以填埋为主,20%的垃圾堆肥处理,约不到10%的垃圾被焚烧处理[3]。
2.2 减量化优先阶段
垃圾处理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大量的土地占用、巨大的资金投入使这一垃圾处理思路面临新的考验。2000年,原国家建设部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必须同时满足城市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的要求,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规划和建设垃圾集中处置设施予以鼓励,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垃圾处置原则,整个垃圾产生的过程管理是要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
3 “三化”中资源化的优先地位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垃圾减量化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垃圾产生量已经非常稳定,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也是人均垃圾产生量最少的国家,每年每人只产生垃圾410 kg,折合人均1.13kg/(人·d)。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约为0.7 kg/(人·d) (见表1),即使考虑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其他垃圾的产生量,以及垃圾回收与资源化的数量,我国人均垃圾产生量也在1.1~1.2 kg/(人·d),基本上已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垃圾产生量持平。换言之,我国垃圾减量化的潜力已经接近极限,要想在垃圾减量化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表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统计
垃圾无害化也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重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4.8%,其中,北京、天津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最高,分别达到99.10%与99.80%。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县具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将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将再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比垃圾的减量化与无害化,“三化”中最难实现的是垃圾的资源化。因为垃圾的资源化涉及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居民的素质与参与程度、垃圾分类的普及程度、垃圾资源化设施的完善程度、运营企业的盈利模式等诸多因素,如何实现各方的多盈是垃圾资源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下一阶段我国应该将垃圾资源化置于“三化”中的优先地位进行考量。
4 垃圾资源化的创新思路
垃圾的资源化贯穿垃圾处理的全过程,要想实现垃圾的资源化,首先需要做好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与政策措施。在美国,垃圾一般是按照产品性质分类,一般分为4种:耐久性废弃物、非耐久性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及其他类,并建立了较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和设施,分类收集日趋细化,手段日趋成熟,垃圾分类回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日本将垃圾大致可分为4个类型:可燃垃圾、不燃垃圾、资源垃圾及大型垃圾。并且在公共场所,如自动售卖机旁、停车场、机场、火车站、风景区都有形状各异但标识相同的垃圾分类回收箱[4]。
于2000年6月,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目前已有14 a的时间,这期间各级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垃圾分类工作,包括宣传活动、组织培训、聘用垃圾分类指导员、购置垃圾分类箱、向居民赠送垃圾袋等措施,但结果都不理想,收效甚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与资源化道路。因此,在垃圾处理工作上,只有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是我国垃圾资源化的最终出路。
5 垃圾资源化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国内新兴起了一种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并且该技术已经在杭州、天津、武汉等城市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该系统由智能物联网数据管理系统、智能物回终端机、环保便利店及后台综合管理中心组成。该系统将可回收垃圾及电子垃圾与居民消费直接挂钩,居民将可回收垃圾、电子垃圾投入智能终端机,获取积分,随后可以利用积分在便利店换取等额产品。回收的可回收垃圾、电子垃圾由专业资质处理公司进行合法、合理处置,实现资源最大化循环利用,以减少废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垃圾智能回收系统通过“刷卡(卡为实名制)—出条码—贴条码—投垃圾—回收公司把积分打到卡上—回收公司将垃圾运往区外”的途径,实现可回收垃圾、电子垃圾资源化利用达到100%。所有可回收物资经过分拣处理通过手持扫码设备录入后台积分系统,通过积分系统对应用户信息生成对应用户积分打入用户积分卡内,并在积分卡中进行累积。积分可在实体店内兑换对应商品,通过物联网络平台兑换等值商品,同时也可在当地加盟超市、餐饮店铺、洗衣店等进行积分消费等。
在垃圾智能回收系统下,居民通过积分兑换既可获得等值商品,又可通过较高的年度积分排名获得增值奖品或服务;运营公司虽有一定的前期投入,但均可通过广告商、冠名等形式获得超值收益;便利店经营商通过积分兑换的形式吸收更多的顾客,从而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同时,政府只需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性政策就可完全免除财政负担。可以说,垃圾智能回收系统真正地实现了各方的多盈,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与可持续性。
6 结束语
垃圾管理的关键在于资源化,资源化的关键在于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经济可持续性。垃圾虽然也是一种资源,但它不同于其他能源,居民对待垃圾与对待水、电、气、热等的态度也有着天壤之别,垃圾智能回收系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这一系统利用积分将垃圾与居民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居民从被动分类转变成主动分类。未来通过垃圾智能回收系统的推广使用,必将使我国垃圾资源化的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林琳.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及NGO参与初探[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黄文通.基于垃圾处理方式浅谈提升垃圾处理经济效益方法[J].经济视野,2013(13):300-301.
[3]岑宇虹,李晓东,陈劲,等.中国垃圾管理体系的变迁:可持续发展垃圾管理模式的变迁途径及机制[C].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4]杜翼.我国与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的比较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9,16(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