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模式研究
2015-03-18冯向明
冯向明
(深圳市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广东 深圳 518000)
深圳市人口(含常住)约1 700万,2013年垃圾日均产生量达1.42万t,近几年仍以近6%速度增长。2012年,深圳市决定推行垃圾减量分类,编制了《深圳市“十二五”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实施方案》。2013年选取500个小区(单位)开展示范创建工作。深圳居民小区垃圾实行4分类,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在试点示范期间,政府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和技术指导;同时开展宣传发动、法规起草、设施配套、政策研究等工作。笔者结合深圳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范例,对居民小区垃圾分类3种典型的投放模式进行论证比选。
1 投放模式主要做法
1.1 模式A——分散随时投放
此模式以居民容易接受为原则,主要做法是给每家每户免费派发1个厨余垃圾桶,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在原有垃圾投放点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2类收集容器(将原有垃圾收集容器改为收集其他垃圾,增加厨余垃圾收集容器,设置资源回收服务站,在小区主要出入口摆放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安排人员每天1次或2次分类收集垃圾,并对每个投放点分类效果进行检查和分“好、中、差”评价登记,居民可随时分类投放垃圾。此模式由于无法对居民垃圾投放过程进行检查,总体分类效果差,根据150个小区检查结果,居民知晓率81%,参与率32%,准确率62%。
1.2 模式B——厨余垃圾集中投放
此模式以物质鼓励和自愿参与为原则,主要做法是给参与的家庭免费派发1个厨余垃圾桶,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在小区内增设厨余垃圾集中投放点,主要出入口摆放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居民把分好的厨余垃圾在早晚2个时间段拿下来倒入集中投放点厨余垃圾收集容器内,有专人指导、检查和登记,其他垃圾投放到原有的投放点垃圾收集容器。对把厨余垃圾拿下来投放的居民依据参与的天数每月给予5~20元标准物质鼓励。此模式完全依靠居民环保意识和经济诱导,分类效果较好。根据3个小区统计结果,居民知晓率82%,参与率50%,准确率98%。
1.3 模式C——定时定点相对集中投放
此模式以全民参与为原则,主要做法是给每家每户免费派发1个厨余垃圾桶,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设立相对集中垃圾投放点(多层小区4栋1个,高层每栋1个),取消原有垃圾投放点,每个相对集中投放点摆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3类收集容器,实行早晚2个时间段定时投放垃圾,在小区主要出入口摆放有害垃圾收集容器。错过投放时间的,居民需要行走较远距离,送到小区垃圾房投放。有害垃圾可随时投放。开始1个月,每个投放点安排1名督导员和1名清洁员对居民投放的每袋厨余垃圾进行检查和指导;第2个月起,由清洁员单独指导检查;居民形成习惯后改由清洁员巡查方式。此模式能对居民每天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分类效果最好。根据35个小区统计结果,居民知晓率95%,参与率93%,准确率96%。
2 投放模式经济效益
按常见相同规模小区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统一按1 000户、10栋、25层高层住宅小区进行测算。不考虑增加可回收物产生的经济效益,只计算直接增加投入和减少支出项目。3种模式经济效益测算见表1。
表1 3种模式经济效益测算
3 投放模式综合比较
3种模式综合比较见表2。
表2 3种模式综合比较
1)模式A具有对居民生活习惯改变小、居民容易接受、容易推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但第1年投入大,日常维持成本高,居民参与率低,分类准确率低,分类效果差。
2)模式B依靠居民自愿参与,易于推广,分类准确率高,但日常维持成本高和适用范围小。
3)模式C存在对居民生活习惯改变较大、居民开始难接受、推行难度较大和需要物业管理公司支持配合,但具有居民参与率高、分类准确率高、分类效果好、第1年投入少,日常维持成本很低(相对原有混合投放模式,费用略有节余)等优点。在深圳开展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创建工作1 a中,开始很多采用模式A,现在逐步减少,有的开始改用模式C;采用模式B的仅局限在3个多层居民小区;采用模式C的,开始推行非常难,小区采用的很少,现在很多物业公司愿意接受,越来越多小区采取此模式。实践证明,模式C可持续,可推广。
4 结论
1)定时定点相对集中分类投放模式,可持续,可推广。虽然该模式存在对居民生活习惯改变较大,居民开始难接受、推行难度较大等缺点,但具有便于检查督促,居民参与率高、分类准确率高、分类效果好、第1年投入少,日常维持成本很低等显著优点。解决推行难度大的问题,可通过立法强制垃圾分类得以实现。
2)厨余垃圾集中投放模式,不可持续,不宜推广。该模式通过物质鼓励依靠居民自愿参与,虽然具有居民易于接受,分类准确率高等优点,但第1年投入大,日常维持成本高和适用范围有限。
3)分散随时投放模式,不可持续,不宜推广。虽然该模式具有对居民生活习惯改变小、居民容易接受、容易推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但第1年投入大,日常维持成本高,居民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低,分类效果差。
[1]吴书超,李新辉.国内外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卫生工程,2010,18(5):36-38.
[2]姜建生,廖利,毕珠结.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本效益分析初探[J].环境卫生工程,2012,20(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