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学环节的设置
2015-03-18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李坤茂
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李坤茂
引导学习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职能。教师教学中引导职能的定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的话语霸权。因此,新课标精神要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通过教师有效导学,达到教师由教书匠到引路人的提升;学生由奴隶到主人的进化;课堂由独语到对话的升华,从而达到“一课一得”教学目的。由此看来,充分发挥导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用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在此,本人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学中教师教学环节的设置。
一、课前导读,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向与教学目标上
课前导读是整个课堂导学的蓝图,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与目标。课前导读可以通过抛放“导读提纲”来实现课堂教学期待,达到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目的。在设计导读提纲时,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全面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并将上述教学要求转化成具体题目,最后形成导读提纲,指导学生先自学。例如,在教读《过秦论》一文时,该文的教学方向与目标主要在于让认识东西汉史论文章的特点,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借此,我们可以设计以下的导读提纲:第一,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知识目标)第二,作者用哪句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哪几句写他的对内政策?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请从文中标出)(知识目标)第三,作为一篇史论文,本文具有史论文的哪些特色?请结合文章赏析。(能力目标)第四,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所学的有关知识或掌握的有关材料,说一说你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见解和看法。(情感目标)。
这一导读提纲的设置,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角度全面体现了该篇文章学习的方向与目标,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发挥教师课前导学作用。
二、点拨导析,主要落实在理解肤浅与思维障碍时
点拨导析,主要体现在课堂的重点难点精讲的环节上,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要求我们在知识点的分析解剖时,要把握时机,适时启发导学,特别是在学生在理解肤浅与思维障碍时,适时的点拨引导,可以让学生豁然开朗,大有受益。例如,在教读《过大孤山小孤山》一文时,由于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学生在疏通文章大意,掌握了文章的写景顺序、景物特点、写作手法之后,就觉得对文章的掌握已经差不多了,如果学习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表面上。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习向纵深发展,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点拨导析:本文描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如何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作者是如何融情入境,显示自己心境的?
显然,第一个问题的点拨导析,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整个画面、多个景点描写的方法。通过探讨学习,学生就会发现:本文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二个问题的点拨导析,主要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散文特点,通过释疑分析,学生会发现 : 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之孤石,意在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情怀,即作者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通过这样的点拨导析,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才能逐步深入,而不是仅停留在文本表面。
三、迁移导练,主要体现在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处
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落实,不但体现在重点难点精讲的教学环节上,还应体现在学生的迁移运用上,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应当设置好知识训练,将课本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课堂巩固练习的结构而言,知识训练大体可以分为“课内基础知识训练”与“课外知识延伸训练”两部分;就课堂巩固练习的内容而言,我们必须抓住文本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文言文的学习重点主要体现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及内容理解等内容上。为此,我们在设计时要注意“课内基础知识”与“课外知识延伸”之间有内在的知识联系,容易让学生从“课内知识”联想到“课外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四、课外导读,主要设置在知识局限与自我满足上
教学课本里的文章,虽然是精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但毕竟数量有限,它的功能也不过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而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容易陷入自我满足上。这时,教师就应当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课标》中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优化深化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做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得学会从书中的某句话、某幅图中去分析教学的重、难点,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故事”“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让我们的课堂融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发展性、创造性于一体,以扩大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所谓的“导”是引导,教师犹如大海中的一盏航标灯,它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亲自驾驭着知识的航船,扬起风帆,驶向光明的彼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导”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全局,做好课前导学的蓝图设计;还要在重点难点精讲的环节中做好分析引导工作,使学生的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更应该在迁移运用上做好运用提升引导,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不断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