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信息技术在智障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2015-03-18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李银环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4期
关键词:智障语言表达课件

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 李银环

不管你走进哪一所学校,哪一个教室,一台多媒体电脑恐怕是教室中的一个必备品了。我们的课堂好像也确实离开不了了这些现代设备,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还有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甚至是教学理念、思想等全方位的变革。离开了这些现代的设备的课堂,就好像立刻缺少了色彩,缺少了情趣。的确,现代信息技术确实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提供了很多助力,添了很多彩。但如何更好的应用,尤其是特教课堂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为每一个智障学生服务,应该是每一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教老师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我们面对的智障学生:自理能力差,接受能力低,理解事物慢等,甚至在情绪与肢体上都有一些问题,并且个体差异也很大。面对这些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考验。现就自己在语文课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大家共享。

一、“现代”与“传统”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是能做到“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氛围,并易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用具的最大优势是“简单、方便、摸得着、易操作、外在的环境要求低”等。可以说各有优点,各有所长。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需要等,进行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突出优点,扬长避短,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如我在上语文课(语言沟通类)《打电话——语言表达》时,为了让学生学习打电话时知道如何进行语言表达,主要采用了情景、实际操作法等适合智障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这两种方法在手段的使用上都注意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如情景教学法中的“结合”:“课件”出现了学生教熟悉的真人录音、真人照片,“实物”则出现了真实的电话机等,给学生创设了比较真实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亲切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比较真实的感受体验。在实际操作法中的“结合”:如学生模拟给老师打电话(实物)的同时运用电脑课件穿插复习“电话接通”的常识训练;在拓展实践环节,“课件”引出他们的喜爱的体育老师图像,而“实物”真手机则让学生给老师祝贺生日等。

二、“单一”变“多项”刺激

通过有机整合,把单一刺激变成多项刺激。我们学生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是多样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也就说明学生在接受事物的获取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而我们智障学生接收信息不仅仅是“弱”或“差”的问题,在接受信息上方式上可能更“单一”一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对接触性事物敏感,有的对声音有兴趣,有的只对对动态的画面感兴趣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接收信息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多媒体要素进行有机整合,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鲜艳的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等,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有效地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在《打电话——语言表达》一课中,对如何在打电话时进行表达的课件制作上我的做法是“录音”:两人的真实对话;“文字”:把对话变成了文字,便于学生思考、分析、学习、模仿、练习;“图像”:展现对话二人的照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打电话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这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是多刺激组合,调动了学生视、听、触觉等参与活动,把打电话的语言表达要求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传达给学生,让每一个有着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都能对学习内容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三、面向“集体”关注“个体”

由于学生差异大,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已成为我们常见的教学方式。那么作为教学重要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应该做到关注集体的同时,也关注个体的需要,体现出层次性或个别化的要求。当然,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既然我们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就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做到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差异了,才能充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努力追求“真实生活”

我们面对的是有着各种残疾的学生,“学会生活”是我们的目标。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目标:“……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因此,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应选择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的图、景、物、人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实践,也便于学生迁移,能够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打通从学习到学会再到会用的通道。

五、融入“情感交流”

任何课件、教具,它只是一个冰冷的画面或物件,没有情感的赋予,它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使用这些信息手段的教学中,应把“情感”注入其中,用“情”穿起,用“情”推进。

而这个“情”的发起者就是老师。面对课件中出现的人、事、物,老师用充满激情的、风趣的、鼓励的语言,甚至包括老师声音的大小、声调、以及肢体的语言等,把“死物”变“活起来”。老师的情也同时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对实物的认识。老师用情架起的是一座桥梁,搭起的是一座平台,给学生的是一根拐杖。在课堂上我注意老师的语言要美、实、趣,让孩子们喜欢听,同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加以鼓励、表扬,用我有“情”变成他有“情”,从而使多媒体的作用最大化。

这个“情”的引导者、调控者也是老师。课堂上我注意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去,多用眼光与学生接触,随时回答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表现随时调整方法和手段。

总之,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以及特殊教育的发展的要求,作为特教人,应不断探索,把现代信息技术用好、用对,发挥出它最大的功能,把最适、最好的教育献给学生,让每一个智障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猜你喜欢

智障语言表达课件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为智障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