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池的应用

2015-03-18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15年10期
关键词:计算资源科研机构数据中心

计算资源池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从中小企业到大型机构,从教育行业到科研领域,从紧急任务到常规运营,都可以看到计算资源池的身影,我们择取较为常见的应用,做一下简单说明。

中小企业

由于信息成本的配置不足,中小企业试图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成为奢望,但是业务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到技术的辅助,中小企业也希望通过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SaaS大行其道,OA、CRM、HRM、ERP都可以在SaaS中找到身影。

但是中小企业也会存在自己的业务系统,希望建立可控的信息管理环境,这时就可以通过公有云的计算资源池租用企业所需要的计算资源,并在这些资源中部署适合自己的业务与信息系统。这样租用的成本会非常低,并不会对企业造成成本的压力,同时公有云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会远高于本地信息建设,资源的使用非常可靠。

大型企业

集团性的大型、超大型企业,通常会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建立多个分公司或者工厂,每个分公司或者工厂都会配备网络和服务。通常的结构是集团的主数据中心会存放着关键业务系统,下属机构存放着本区域的小型业务系统。

主数据中心的设备和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成本的控制和资源利用率通常保持领先优势,但是下属机构受制于技术、人才和成本的限制,较少采用虚拟化架构,资源利用率和成本应用不易控制。

随着网络速率和数据无损传输的高速发展,企业逐渐从传统数据中心向私有云技术发展。资源的整合集中在企业关键的主数据中心内,下属机构通过自助平台访问资源门户网站,在资源池内选择所需的资源,部署信息系统。私有云资源池架构将资源整合到最上层数据中心,资源池的建立保证了高利用率,降低使用成本,解决了下属机构信息应用的诸多问题,重塑集团的信息竞争力。

科研机构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关注天气预报,对于很多民众来说,我们查看的仅仅是一组数据,但是这组数据通常是一个分析的结果,需要分析的数据有多大,天气预报需要根据应用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配合卫星云图、雷达图,用天气学的原理来分析和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建立天气变化的统计学模型来制作天气预报。天空中十几到二十几公里厚的大气云层里状况,通常需要处理数十TB,甚至更多的数据。

这个时候科研机构的处理能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很多科研机构需要每秒万亿次级的计算能力,如此超高的速度,即便是大型机、巨型机也难以应付,处理器的性能和计算需求已经形成巨大的落差,需要高性能计算来辅助运行。

计算资源池在内存容量和带宽、运算模式、系统I/O、数据存储等多个方面做出全面的解决方案。它所提供的资源容量和深度是很多巨型机难以企及的,这也是计算资源池广泛应用于科研机构的重要原因。

临时性、紧急性事件

案例一中,企业信息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超大规模的资源汇集和调配,事实上,企业不会预留更多的资源来应对单次性的任务,但临时性事件却常有发生,企业需要有良好的解决方案应对紧急性事件。

公有云的计算资源池,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多的虚拟服务器,并提供合适的操作系统,辅助企业快速完成部署转换和加密的任务,企业信息人员只需要对数据进行上传、转换即可,免去了大量服务器的购置、虚拟系统的安装等前期工作,减少成本的支出,也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公有云的计算资源池在应对临时性的单次项目时非常可行。

非关键性服务

企业文化、内部员工的素质、专业知识的培养,是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让新入职的员工深入了解企业的文化、掌握必备的知识、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于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有着诸多好处,因此很多企业会部署在线学习系统。

但凡是学习系统,毫无例外地会放置大量的课件、操作手册、视频资料,这些资料关键程度不会很高,但是却占用着大量的磁盘空间,数TB空间、数百TB空间也许只是较为平常的空间支付,企业不希望为这些资源过多地占用企业紧张的存储,因此,对于不涉及到企业核心的、商业的、机密等非关键服务,完全可以迁移到公有云计算资源池中,它在成本的节省、维护的便捷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看得出来,计算资源池的应用跨度和深度非常广泛,不管是企业,还是公众、科研机构都会涉猎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关键与非关键应用也需要计算资源池的辅佐,未来随着更多的CIO认识到计算资源池的领先优势,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应用进驻资源池环境。

猜你喜欢

计算资源科研机构数据中心
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基于模糊规划理论的云计算资源调度研究
改进快速稀疏算法的云计算资源负载均衡
民航绿色云数据中心PUE控制
基于Wi-Fi与Web的云计算资源调度算法研究
耦合分布式系统多任务动态调度算法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实现与应用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德基机械与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