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5-03-18□张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微时代师德师生关系

□张 楠

高校师德建设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自身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既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入网络微时代以来,高校的教育工作和教师的师德建设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微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师德建设工作成为当前高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微时代”的含义与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也走进了广大网民的生活,使传统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刷微博”、“刷微信”成为了一种时尚,这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各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其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互相沟通的重要手段,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新媒介的盛行也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的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的形式作为文化传播特征,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时代。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传播空间是流动的:信息接收终端是以电脑、手机等为载体,是现代信息传播的流动性的体现;二是传播速度是瞬时的: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传播手段方便快捷,流动性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于是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瞬时的特点;三是传播内容短小精炼: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传播信息的时间呈现碎片化状,信息的传播和接发终端的小巧也使得传播内容短小精炼;四是传播主体的网络化:“微时代”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传播者也可以是接受者,接受者也可以变成传播者,两者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互换和交叉、重叠,形成“无限中心”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每一个人在信息传输中都能成为传播主体,实现对话与决策参与。

“微时代”下生活的人们同之前相比呈现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一是人们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发表状态、评论,即时地展现自己的生活及对某人某物某事的感想和观念,久而久之人们的主体意识凸显了,自我意识加强了。二是人们在网络上对某些事情表达自身的观点,并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回应,以此展现自身的价值。这也体现了微时代个体对人际交往的强烈的愿望和深切的需求。三是网络时代的匿名表达和标题化的书写方式,使人们对某些事情发表片面、偏激、不负责任的观点,一味只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容易用情绪化的语言使人为之信服,加上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使得人们往往忽视了理性的、全面的、客观的观点。

二、“微时代”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师德融入了培养创新性、实用性、开拓性、实践性人才等更丰富的内涵,但其基本内涵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德高的师品;学高的师智;技高的师能;身正的师表等。“微时代”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微时代”信息传播量大,内容新奇,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学生也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影响,并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导致主体意识的凸现。由于我国教育教育观念的固化守旧、教育制度建设的更新缓慢、教育教学内容的应试死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然而知识权威的弱化直接挑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在“微时代”背景下,学生在上课之余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用微博微信等媒介把课堂上未能实现的挑战予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学生对教师的学术、人品、以及在课堂上的表现在网络实名评论,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更有甚者对教师的外貌、衣着给予讽刺和攻击,对教师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得师生关系矛盾化。这就意味着“微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现实主义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谋求利益,忽略了教师的职责,使得师德缺失,出现了信仰危机。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群体形象,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对高校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微时代”背景下信息泛滥致使道德行为失范。“微时代”网络信息泛滥,传播量大、速度快、内容标题化,导致信息真伪难辨,发布消息的匿名性也会使人们没有顾虑,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或发泄心中的情绪而做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做、不能做或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网络传播的无中心性的特点又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这一特点又使得在网络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更加不易,加之网络充斥着大量的负面现象,使得高校教师的道德自律意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引起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失范。

三、“微时代”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的机遇

双向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使得人们很容易在网络上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这个平等的平台上,师德教育也会由传统以说教形式为主的单向灌输式转化为双向交流的形式。

(一)“微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体现,师生关系与师德建设在本质是一致的。现代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是以尊重和平等为核心,提倡合理交往和对称交流的价值观念。但现实师生交往状况还是不容乐观,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和消除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导师生关系向积极方面转化,是当代师德建设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微时代”下,网络信息能使学生得到源源不断的,及时更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教师和教科书,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也更加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互动民主的,以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切入点,使学生感到平等、自由、主动,对学习产生兴趣,使教师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感和使命感。

(二)网络德育的建设作用。微时代引起人们对于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的新的认识,这必然使得人们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德育观念发生新的变化,德育的民主观、开放观、发展观、科学观、终身观和德育的条件、方法、手段、模式、效果等观念也随之变化,这些都为师德建设带来新机遇和挑战。因此,学校在拓宽教学管理和思政工作思路的同时,也应该将新媒体纳入师德建设的手段。

四、“微时代”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路径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我们也在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以此摸索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有如下几方面:

(一)创新高校师德建设模式。更新师生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传道授业和学生感知双向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关爱学生,用爱赢得学生信任,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把握好“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职业道德是社会个体从事某一个职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努力进取的事业心和肩负的责任感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三)充分发挥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官方新媒体的功能,引导舆论导向。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发挥着无比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高等学校要利用学校广播、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弘扬师德的基础上,在紧密依托网络这个新载体,发挥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功能,大力开展师德评选、师德表彰等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四)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培育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高校师德如何,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师德建设,尤其是要注重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在师德培育中,高校要成立师德建设的专门机构,制定相应的制度文件,以确保师德建设的常态化进行,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代表、教师代表、职能部门代表等不同组织群体的监督作用,确保师德建设稳步推进,突出实效。

[1]黄翠瑶,黄卉.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探讨[J]. 广西教育,2014

[2]应卫平,李泽泉.高校师德建设重在培育“四爱”[N]. 杭州日报,2015 -3 -19

猜你喜欢

微时代师德师生关系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