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职业指导质量的思考
2015-03-18□张卫
□张 卫
我国当前的就业制度是以“双向选择,自主就业”为主,高校大学生就业受深刻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逐渐增大。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数增加、经济发展科技化、全球经济扩张式发展趋缓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是我国的宝贵人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一生,更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有效开展与推动就业指导工作,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意义尤为重要,如何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在1908年首次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对于这个概念学者们没有统一的界定,大致上从过程论、发展论、选择论、服务论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其高校职业指导的主要内涵为根据学生个人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引导其职业意识、培养其职业能力的教育和指导过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选择并适应职业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职业意识薄弱、就业能力不足、职业期望值过高、求职技巧欠缺等问题,更是使得市场上出现了“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因此,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毕业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合理的职业,也有利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实现双方均满意的结果,从而优化我国高校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体来看,一是发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助于学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在校大学生或多或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但是由于知识理论的不足,生活经验的缺乏,许多人的自我评价十分模糊,不够明确,甚至经常呈现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而高校职业指导可以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自我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根据该标准来确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根据其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增强其职业道路选择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二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各种职业。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系统向大学生介绍、宣传国家当前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就业的制度与帮扶政策,介绍职业的分类与特征、当前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就业行业的资格要求等,增加学生对多种职业及其特征的了解,对学生择业、就业至关重要。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发展理念。建立自我职业理念取决于学生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职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观、职业责任感等等。建立正确和完善的职业理念是个人职业成熟的标志,也是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发展较晚,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上缺乏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一)职业指导理论性不足。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以国外的高校职业指导理论为主要参考,内容为一般性介绍,而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没要深度,导致职业指导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比较低。
(二)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许多高校没有重视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学条件有限。尽管当前大部分学校均设置了就业或职业指导服务机构,但其行政管理功能更为突出,教育职能十分欠缺。目前高校普遍缺少职业指导的专职教师,现有的职业指导队伍成员大部分是从其他行政岗位转岗而来或者由学校辅导员兼任。这些成员由于未受职业指导知识的正规培训,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之甚少,缺乏扎实的职业指导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指导技能很难保证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三)职业指导内容不丰富,方式单一。由于缺乏职业指导理论,在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介绍宣传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发布和笔试、面试方法的介绍上,缺乏学生职业兴趣、职业定位、职业价值观等内在的实质性的内容,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帮助其树立发展性就业意识。涉及塑造学生的个性、潜力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指导、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都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同时职业指导形式的单一枯燥,也普遍存在于我国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职业指导主要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灌输式”的生搬硬套的单向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兴趣不是很高,课堂出勤率难以保证,有效性也就大为减弱。
三、推进建设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高校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战略意义,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有关高校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形式支持、引导高校科研人员、职业指导教师进行职业指导理论相关的研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大学生择业特点并结合国外高校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经验等,促进我国本土化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
(二)加强高校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职业指导是一门跨多门知识且应用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交叉学科,有其特定的理论体系和专业化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校一是应丰富职业指导队伍的构成结构,专职教师、学生辅导员和校外职业指导咨询师都是职业指导的有效力量,这些人员由于职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都与学生的就业、择业息息相关,他们的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功效。二是要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利用培训学习的方式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聘用一些拥有丰富职业经验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补充完善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他们通常比较了解职业市场的各种信息,活跃于职业市场前沿,借助于他们在信息获取、资源占有、政策解读、就业风险规避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专业教师单一理论化而缺少联系实际的缺陷。
(三)完善职业指导内容,创新职业指导形式。一是发挥传统课堂的效能,开设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经验课程等职业指导等相关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二是要根据学生专业、性别、爱好、特性等的差别需求进行特定的职业辅导以及相关的讲座或课程;同时还可以聘用一些专业的职业顾问,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学校的就业部门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以了解、确定学生的职业需求;拓展宣传教育途径,开展多种多样的个性职业指导,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进行情景模拟、团队训练等方面的职业实践演练;完善就业服务网站,充分发挥其服务学生的功能,使学生更为便捷地查找资料、获取信息,更有效的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将单位实习、学校勤工俭学等教育方式与就业有目的地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地举措,在更为宽泛的空间为学生创造新的就业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因此,只有结合我国国情,真正从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克服目前大学生择业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等问题,逐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使其就业、择业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1]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范泽瑛.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概念厘正与意旨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3]王伟,韩秋霞.择业与职业生涯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3
[4]陈琼.培养的理念——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若干辨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
[5]王创.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6]顾雪英.谈职业指导的“教育”与“援助”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