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动作不宜“规范化”
2015-03-18陈红宇
□王 娜 陈红宇
一、广场舞概念界定及其溯源
(一)广场舞的概念。广场舞起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它是指在一个开阔的场地上发生的社会舞蹈行为,参与者来自于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领域和不同民族,它是自发组织在一起、为了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交朋结友的一种舞蹈形式。其动作简单易学、节奏富有韵律,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广场舞蹈通常是参与者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一种舞蹈形式,它能够表现出一个民族和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二)广场舞的发展。舞蹈是历史上最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语言还未产生之前,人类就开始利用舞蹈进行交流。关于广场舞的起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早期的广场舞是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政治统治、宗教祭祀的一种手段,是产生于劳动中、作为原始生活和古代社会的集体活动,这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晚期;二是广场舞产生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中,起源于原始狩猎时期,是为了庆祝狩猎成功和驱赶野兽而产生的。人们围着火堆跳舞,之后逐渐由早期的庆祝形式发展为祭祀活动,如在丰收之时,重大节日等活动中都有跳广场舞的传统。
广场舞在中国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由艺术形式发展成了今天的健身舞蹈: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1943 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们首先带头组织起秧歌队,上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新中国建立初期,街道、广场上处处是官方组织的“秧歌舞”;文革时代,广场、大街、草坪里的“忠字舞”不加掩饰地描述中国广场舞的巨大意义,其中齐刷刷的挥拳头、掏心窝、指方向、踢坏蛋等动作更是体现了那个时代广场舞的特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解禁时,中国公共场所更是自发地出现交际舞、“迪斯科”舞会等舞蹈形式,华尔兹、恰恰等舞种纷纷出现在广场上;再之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气功,一时间“气功热”这一名词被广泛传开。
二、广场舞动作的多样性
确切的说,广场舞是一种表演形式而不是一个舞种,广场舞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可以融合多个舞种(如民族舞、古典舞、国标舞等),即使是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也能使当地的舞蹈元素融到广场舞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
(一)广场舞队形的多样性。如汉族秧歌中一人领舞众人跟跳的形式;藏族舞中的“弦子”舞以圆圈为主外加其他队形的变化;还有彝族的“阿细跳月”等都能体现出广场舞队形的多样性。
(二)广场舞动作的多样性。少数民族的广场舞动作多是以当地的舞蹈为主,另外加入本族舞蹈中的特点而成的,具有很强的识别性;近些年,汉族的广场舞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少数民族舞蹈的元素,如藏族舞蹈中的横向摆手、三步一撩、晃盖手、齐眉晃手、前后摆手和颤膝;蒙古族舞蹈的提压腕、抖肩、软肩、柔臂、蹭步、踮步;维族舞蹈的移颈、弹指、翻腕、横垫步、三步一抬等动作。
(三)广场舞音乐的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广场舞除了动作、队形不同外,最能体现出其特色的就是音乐,如藏族风格的《神奇的九寨》、《天路》、《卓玛》、《草原上的格桑花》等歌曲,这些粗犷、豪放的音乐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蒙古族特点的《饮酒歌》、《马背上的骑手》、《草原牧歌》等曲子,其音乐具有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特点;此外还有维族风格的《维族心情》等歌曲。它们的音乐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气息。广场舞动作的民族、地域性特点既增强了广场舞的活力、扩充了它的内容、使其呈现出不同地区舞蹈多样化的特点,又传承了民族文化,使它成为了传承文化的新途径。
如果推出广场舞单调的“标准化”动作,无异于使其套上了一个规范的“铁笼子”,广场舞就会形成“千城一舞”的尴尬局面,就会失去地方特色、失去个性之美,也会失去很多创造力,不利于广场舞的发展和传播。
三、广场舞功能的多样性
广场舞作为最受大众欢迎的舞蹈形式,在于它功能的多样性,兼具健身、健心、健美的多重作用,除了强心健体外,还可以舒缓压力、消除紧张情绪、陶冶情操、建立友谊、提高技艺等。正因为这样,才使广场舞的参与者由中老年逐步扩大,有些青年人也加入到广场舞的大军中来。跳广场舞可以使内心的压抑情绪得到宣泄,从而使舞者重拾自信、认可自我的价值。
(一)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中老年人群的时间比较宽裕,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跳广场舞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几率、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生活中我们不难找到不少利用跳广场舞成功击退病魔的例子。此外,中老年人群的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与父母在一起享天伦之乐的时间较少,而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渴望有人陪伴的时候,所以各家的大叔大婶们就自发地到广场,一边跳舞一边聊家常,有助于增强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往。
(二)对于年轻人而言。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年轻人疲惫不堪,工作上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一天工作结束后,来到广场随着音乐舞动起来,由于广场舞的音乐大多都是节奏性强、欢快活泼的曲子,所以可以让自己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有消除不良情绪和净化心灵的作用。
(三)对于儿童而言。现如今,广场舞早就不局限于中老年人群了,各式各样的儿童广场舞也逐渐兴起。不少老人带孙辈一起参加广场舞。由于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无论是广场舞还是其他运动都可以帮助他们锻炼身的协调性、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动作,都会对大脑进行刺激,从而使他们更快地成长。
以上所有广场舞优点的总结,重要的前提就是人们要对跳广场舞感兴趣,并且在跳的过程中受益。如果把广场舞“规范化”,那么人们在学习的同时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抵抗情绪,从而就失去了它的功能。如果失去了对广场舞的兴趣,那么在舞蹈动作体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感觉和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就难以被调动起来,参与者对身体律动的感受就会削弱,对情感的投入也会减少了,抑制了原有的积极性。
四、广场舞的自娱性
自古以来,舞蹈就分为专业的演绎性舞蹈和非专业的群众性舞蹈两种形式,广场舞属于后者。演绎性舞蹈强调形式美,需要做动作时做到整齐完美才能表达舞蹈主题,所以需要规范化的动作为其做基础。虽然广场舞兼具“娱人”与“娱己”的双重特质,但最主要的特质还是“娱己”,无拘无束、随性轻松是广场舞的重要特点,也是广场舞的核心所在,这种随性是由于其动作创作的自主性决定的。人民大众兼具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在自行编舞的同时,其实也完成了一次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为了创编动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鉴网络视频,甚至不远千里到外地“取经”;此外,还有很多市民自掏腰包购买音响、镭射彩灯等设备,为了集体的健康和娱乐活动,他们从不计报酬。而“标准化”的广场舞会束缚人们自娱自乐的精神,因为选择什么样的音乐、编排什么样的动作,都是广场舞爱好者的权利和自由,我们不应该像对待专业舞蹈那样严格苛刻,群众舞蹈就应该是直接的、质朴的、单纯的。
五、结语
广场舞风靡大江南北的趋势仍在不断高涨,而关于广场舞“规范化”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停歇。当然,关注广场舞的本质是好的,但具体应该如何帮助其发展与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与其将其动作“标准化”,不如多关注一下有关广场舞的其他问题,如解决广场舞的噪音问题、丰富老年人锻炼解闷的方式等。相信随着广场舞制度的不断加强,广场舞这项大众艺术形式也会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