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任职干部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015-03-18蔡珠虹金修才赵宝珍

海军医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诊断学影像学肝癌

蔡珠虹,王 茵,金修才,赵宝珍,蒋 栋

·军事医学·

军队任职干部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蔡珠虹,王 茵,金修才,赵宝珍,蒋 栋

军队;任职干部;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影像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超声医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超声从二维向实时三维、四维成像发展,从解剖形态学成像向功能、分子成像发展,并深入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疾病随访各个领域,极大地拓宽了超声影像学的应用范畴[1-2]。由于超声检查方法无创、简便、实时且价格低廉,不仅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诊断方法之一,也适用于包括基层单位在内的各级医疗机构。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医疗条件差异大,不少边远地区医疗资源有限,医疗设备相对落后,许多较为先进的诊断方法包括CT、MRI等都无法开展,而超声仪器价格相对低廉,使用范围广,诊断效能高,应用于内、外、妇、儿各个学科,成为目前基层单位极为重要的一项检查方法。

从军队基层单位选拔任职干部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是近年来我校继续再教育的重点,结合我科为军队护改技学员进行超声诊断教学的实践,笔者初步探索了一套较为有效的针对军队基层干部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以期为基层单位培养出能应用超声诊断技术对疾病做出正确判断的优秀医生。

军队任职干部学员多数来自基层单位,过去鲜少接触超声诊断,对超声诊断学缺乏了解。他们学历差异大,从中专到硕士,医学基础差异明显。年龄跨度大,有刚毕业工作的年轻医护人员,也有在临床工作了数十年的老同志,他们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及临床经验各有不同。充分了解这些学员的背景和基础情况,有利于笔者根据实际制定出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具体如下。

1 制定新的教学目标,完善并改进教学内容

面对来自部队基层的学员,笔者期待培养出了解超声,并能很好地应用超声仪器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超声医生,根据这一目标,笔者对超声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帮助学员充分了解超声诊断原理及其在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学中的价值和地位;(2)了解超声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熟练掌握各种超声诊断技术,能正确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基于上述目标,笔者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包括:(1)加强超声诊断基本原理的讲解,介绍超声应用范畴及其进展,超声诊断在影像诊断中所处的地位,它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介绍超声诊断技术如何实施,需要哪些准备,并详细介绍各个系统超声图像特点和诊断标准等。(2)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如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与超声学的联系。在各系统疾病超声诊断的讲解中注重相关解剖和病理知识的复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超声图像。(3)注重影像学教学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在教学中按照各系统疾病有侧重点地介绍相关影像技术,帮助学员了解各种不同影像学检查的适应症及优缺点,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超声诊断在医学影像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优缺点[3]。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超声教学多采用理论授课的方式,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而不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笔者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包括:

2.1 多种图像教学方式 超声诊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图像的识别与分析,采用的图像教学方式包括:直接观看图像、数字化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了加深学员对基础医学的理解,笔者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插入大量的解剖图、病理图,并与典型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对比,帮助学员们回顾基础医学知识,更好地理解超声图像,避免了过去教师费尽口舌解讲,而学生仍然不知所云的弊病。最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典型病例超声图像资料库,作为教学与考核资料库,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4]。

2.2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通过操作仪器获得图像以诊断疾病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是很难对其进行全面掌握的[5]。我们组织学生相互作为受检者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同学间相互学习选择体位、探头放置部位、扫查切面(纵切、横切、斜切等)、扫查方法等操作技术,通过这些操作来显示并学习正常声像图。另外组织学生到超声诊断室见习和实习,观摩实际检查,跟随老师进行诊断分析,并亲自操作进行诊断。通过让学生亲临检查现场,主动地对超声原理和操作技能进行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能通过自己操作,为病人检查,获取图像进行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形象具体。

2.3 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教员教我”变成“我问教员”,不但提高了兴趣,而且也训练了临床能力。教员以病例开始引入讲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设问的方式突出授课重点、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肝癌超声诊断时,可以先以“我国是肝炎大国,病毒携带者几乎占了总人口的1/10,随着肝炎的逐步进展,肝硬化、肝癌发病率逐渐增高。由于肝癌的致死率极高,因此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至关重要。”通过以上描述激发学生对肝癌这一疾病的关注和兴趣。然后设问“肝癌的早期诊断目前究竟有哪些诊断方法?它们各有何优缺点?”让学生在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思考并学习包括超声在内的各种诊断方法的价值,从而明确超声诊断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然后再对具体的超声表现提问,如“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超声表现有何不同?”“肝癌与其他良性肝肿瘤有哪些鉴别要点?”通过这些提问,让学生学习肝癌的超声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有关肝癌诊断的相关知识,在学生出现问题,遇到困难,出现错误时,教员做有针对性的示范、讲解,并给予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找出学习规律,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6]。

通过上述多种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3 改进并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以往的考核方式侧重于理论考试,注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实践能力的高低,这种考核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学结果,不能反映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笔者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超声诊断技能的临床医生,根据这一目标笔者建立了新的考核方式。(1)合理设计理论笔试与示教课实际操作成绩的比例,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2)利用超声教学图像资料库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看图识病,真正提高学生对疾病的实际诊断能力。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改变了他们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记忆也能拿高分的状况,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3)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医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员更注重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临床经验较丰富的学员则可以根据他们之前所从事的不同专业有侧重地进行考察,如过去从事心内外科的学生,可以加强超声心动图方面的考察,而对从事妇产科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对妇产科超声相关的知识进行考察以加强其对专科知识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加深他们对专业的理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军队基层医疗单位肩负着我军卫勤工作的艰巨使命,笔者结合护改技学员超声教学的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初步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军队任职干部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能全面的优秀超声医生。

[1] 帕丽达·帕尔哈提,艾迪拜·木合买提,娜迪热·铁列吾,等.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9):244-245.

[2] Ko EY,Lee SH,Kim HH,etal,Evaluation of tumor angiogenesis with a second-generation US contrastmedium in a rat breast tumor model[J].Korean JRadiol,2008,9(3):243-249.

[3] 王茵,赵宝珍,熊文峰,等.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200-102.

[4] 王茵,李卫萍,赵宝珍,等.数字化图像教学在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5):523-525.

[5] 彭梅,姜凡,张新书,等.超声诊断学实习教学体会[J].安徽医药,2011,15(6):790-791.

[6] 王茵,赵宝珍,蔡珠虹,等.问题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2):144-146.

R192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5.01.027

2014-10-10)

(本文编辑:张阵阵)

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王茵,电子信箱:lpbbl@aliyun.com

猜你喜欢

诊断学影像学肝癌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记忆法在诊断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