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刘三姐文化”走进语文新课程

2015-03-18广西宜州市第六小学韦艳群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7期
关键词:宜州刘三姐山歌

广西宜州市第六小学 韦艳群

“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文化”,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便无所不在。学校教育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具有浓重的地域性特点,地方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根源性的血脉关系。语文教学在教材之外开发课程资源,地方文化可以说是最亲近的母体。

我们宜州市刘三姐传说从唐朝开始在广西流传,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传说中刘三姐出生在壮家,传歌在壮乡,出名在广西,形成了独特的刘三姐文化,充分体现了壮族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刘三姐文化现象反映了广西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内涵,在广西乃至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她是一个时期广西文化繁荣的象征,刘三姐是广西特有的文化现象,广西在刘三姐文化的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基于此,我设想开发刘三姐文化的专题课程,首先让学生了解刘三姐的历史、人文风情。 带学生走进地方文化之旅——感受刘三姐的历史风味,以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底蕴。

一、课程开发:专题设计,多元整合

课程的第一部分,冠之以《刘三姐,宜州是你故乡吗》的小标题。我选择了以《刘三姐的传说》里有关刘三姐的故事和刘三姐所唱的山歌及刘三姐原先居住过的地方,让学生收集有关刘三姐的山歌等,让学生从远古神话传说中感受宜州的历史遗迹;然后通过收集不同时期的山歌所表现的内容来说明我们壮民族的变迁,让学生直观感受宜州在人文资源这方面的文化气息。具体说来就是与刘三姐有关的民俗、民歌的挖掘和开发等。通过对山歌文化的了解,读懂民俗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较为固定而独特的民族心理,它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具有独立性。在课堂上渗透刘三姐文化的相关内容,给三姐的后代都在关注和传诵山歌、热爱刘三姐,形成较为浓厚的三姐文化氛围,使三姐文化深入人心,培养好民间三姐文化的传承人,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建设家乡的热情。

第二部分,则以《刘三姐,多少人与你结下不解之缘》为线索,40多年前,电影《刘三姐》带着美丽的山水和壮乡风情,让山歌在整整一代人的耳边回荡。刘三姐是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一个美丽的歌仙,围绕她有许多优美动人、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民俗作为一种风俗,它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把课堂教学和民族文化及旅游开发的思路进行整核,使民族文化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课程实施:注重过程,着力发展

专题性文化课程《刘三姐文化》选编的文本涉及唱山歌、传说故事、等体裁,课程实施时我主要以语文课堂为创设空间,与学生一同走进的三姐文化之旅。在收集和传唱山歌中了解和体会刘三姐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传说流传至今的过程。发展口语交际能力,课程实施过程中,我结合山歌“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有嘴不说话”等山歌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我家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培养学生虚心待人的好品质,山歌多数以打比方的手法把含义深刻的内容和思想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语言精炼、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教学生收集山歌,唱山歌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也是积累素材和语言进行写作的过程,同时还让学生了解社会的进步、家乡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收集的山歌进行整理、归类,总结不同时期山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是什么,透过山歌丰富的思想内容来了解社会的变迁。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条理化叙述的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真切感受到本地区“沧海变桑田”的过程,历史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1.考察游览刘三姐风景区,发展综合学习能力

宜州流河寨是电视剧《刘三姐》的拍摄地点,现在还保存有电视剧组留下来的刘三姐的乡楼和闺房,有颇具民族特色及观赏价值的民族茶楼,这些建筑都是木头建筑的,而传说中滋润刘三姐歌喉的下枧河的风光更是让人迷恋。原自治区副主席席袁凤兰一行游下枧河的感受“一进入青山的怀抱,满眼飞翠。阳春三月,万木复初,春山含笑。一路且行且游,美景美不胜收。登龙州岛,环顾‘青山佳致压群峰’,神清气爽。上船游小龙,两岸茂竹连绵,山青水秀,简直是一篇真正的抒情诗:‘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刘三姐风景点的参观游览,丰富了学生写作的题材,对地方的山光水色有了更多的了解。

2.想像创作中延续宜州的人文情怀,发展创意表达能力

在专题课程的文本学习结束之后,我们进行综合性创意表达活动。基于刘三姐这一特殊的传说以及山歌流传至今的特殊原因,给学生通过习作升华文本主题。并作了习作提示。

三、反思:基于文化,培养素养

地方文化成为课程开发的首选资源,从人与环境的关系来看,至少具有这些优势:第一,人是环境的产物,所处的文化氛围是其生活的真实背景。作为学习者,当他所处的环境成为学习资源的时候,他更容易亲近它们。因而地方文化较之于学生生活经历以外的课程资源,更具有亲和力。第二,地方文化的可感性也是其作为课程资源的优势之一。地方文化的凝结物,如山川、建筑、艺术品等,都是学习者容易接近的“现实情境”,学生走近它们,与课程的心理距离也就缩短了许多。第三,“课程是文化的别名”,地方文化是整个课程内容文化体系里的重要构件,它是一个地方的人的情感之根,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性土壤。如果能结合地方文化的各个核心要素,进行系列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在它们的滋养下,学生可以由此循序渐进,走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一定会获得较丰厚的文化素养。

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以语文素养为落脚点是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将语文素养的发展目标具体化,从课程开发阶段的目标整合,到课程实施的不断创新,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目标分解落实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

因此,“走向生活”,从地方文化中开发语文新课程,不失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一条途径。

猜你喜欢

宜州刘三姐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山歌
苗山歌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苗山歌
广西宜州中药街药用植物调查及资源保护探讨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风物篇)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人文篇)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