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2015-03-18赵凤娟
赵凤娟
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赵凤娟
近两年笔者在下乡进行棉花田间指导时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棉花生产,特总结出来以飨读者。
一、死苗问题
1、低温高湿引起的棉花病害。4月10日以前播种的地块,由于气温低,整地,浇地与播种的间隔期短,造成地温回升慢,加之棉花为双子叶植物,种子顶土力较差极易感染棉花苗病病菌侵染,造成死苗。预防措施:棉花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12.5—15度,最适温度是28—30度,播种的最好时段应掌握在4月25日—5月1日,且浇地、整地与播种的间隔时间在10天左右。
2、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的死苗。氟乐灵等除草剂的使用过量一方面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气热交换差,造成棉花发育慢,另一方面棉苗一出土即受害,易诱发各类苗病引起死苗。预防措施:科学使用除草剂,有机质含量低的沙壤土氟乐灵的用量为每亩100—125毫升,粘土地125—150毫升,喷雾要均匀,不能重喷,喷后及时耙耢。连续使用氟乐灵3年以上的,可以用施田补或乙草胺替代,并严格控制施用量。
3、种子成熟度差,出苗弱,遇多雨低温天气诱发死苗。预防措施:选择前期长势旺、生长势强、抗病性好的省审或国审品种,如:冀2000、兰德139、冀杂一号、农大601等。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小籽、病籽、异形籽,保留饱满度好的种子,确保出苗整齐一致。
二、早衰问题
棉花早衰直接影响棉花产量,早衰表现在地上,根源在地下,表现在棉花后期,根源在前期。
1、多年旋耕活土层浅,造成早衰。旋耕深度在10厘米左右,棉花好像种在盘子里,坚硬的犁底层使根系下扎困难,大部分根系分布在10—15厘米的浅土层,抗旱抗逆性均差。应每隔3年深松一次,耕深在25—30厘米,增加活土层,实现根深叶茂防早衰的目的。
2、肥力不足,造成的早衰。由于施肥不合理(多年使用1∶1∶1的复合肥),氮磷钾配比不合理,微肥不能及时补充,造成植物吸收受限引致早衰。预防措施:根据产量目标和土壤化验结果合理搭配氮磷钾比例(N∶P∶K=3∶1∶3),增施钾肥,配施微量元素肥料。重施花铃肥,花铃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需肥,需水量大,高产棉田除施足底肥外,补施盖顶肥也很重要,不要放松中后期管理,适当喷施叶面肥,达到保花保蕾,预防饥饿型早衰的发生。
3、地膜覆盖引起的早衰。地膜覆盖造成根系不下扎,耕作层水肥充足,根系就近吸收水分养分,不愿意下扎,中后期遇旱,养分不足,下部水分养分吸收不上来,造成后期早衰。预防措施:在6月20日前后及时破膜,破膜后立即中耕,人为造成表层干旱状态,促进根系下扎。
4、土壤有机质的匮乏造成早衰。通过调查棉田有机质含量不足,只有足够的土壤有机质,气热交换才能旺盛,才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性能,避免棉田早衰的发生。
5、病害引起的早衰。特别是黄枯萎病重发生引起的早衰。预防措施:选择抗病好的品种,特别是高抗枯萎、抗耐黄萎病的品种;多雨年份选择杀菌剂加优质叶面肥喷雾预防,病害发生时及时选优质杀菌剂防治。
三、种植密度问题
由于近两年气象干旱,致使部分棉田种植密度偏大,密度高者达5000—6000株/亩,行株距搭配不合理,造成田间郁蔽,一旦遭遇中后期连续阴雨天气,极易造成高大空和很多烂铃,对产量构成很大威胁,同时田间整枝耗费了大量的用工。预防措施:合理搭配行株距,提高通风透光率,高水肥地块亩留苗2800—3300株,采用简化整枝,保留下部1—2个疯杈(7月10日前掐掉疯杈顶心),增加光合面积,实现既节约用工防早衰、又增产的目的;一般中等及以下地力地块亩留苗3500—4000株,采用精细整枝。
四、棉花的化控问题
很多农户将缩节胺作为应急控旺的产品使用,只有发现棉花疯长了,立即使用且人为片面加大用量,丰产架子没搭好,还影响了后期产量。预防措施:缩节安化控不应把它作为一项防徒长的应急措施,而应当作为定向诱导,塑造理想株型,改善群体冠层结构和优质成铃结构的主动调控技术。本着前轻后重,少量多次,先控后补的原则,使之控上和促下的作用并存。一般用缩节安4—5次,7—8片叶第一次使用微量缩节安,每亩0.3—0.5克,初花期1克左右,花铃期1.5—2克,打顶以后5—7天每亩3—5克,有效控制果枝伸长,少量多次,少吃多餐,缩节安的有效期15天,切忌一次性重喷。
(作者单位:河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滨海高产优质综合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