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欣赏和爱温暖学生的心
2015-03-18北京市第二中学佘平平
北京市第二中学 佘平平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我把与学生“闲”谈作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处处平等对待的基础之上。在与学生进行“闲”谈时,应注意尊重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心里动向,适当的时候提些建议,千万不能不顾学生的意愿、情感来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事实证明,班主任只要能持之以恒地与学生进行“闲”谈,就能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
去年我教2013航班,教课一周我发现了一个学生,特别爱上课举手提问打断我,直接影响了我的教学进度。于是,我找他谈话:“宝贝,你是我教书十年以来遇到的最爱思考问题的孩子。目前的课程难以满足你的需求,我建议你提前看看高中的课本,你的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个孩子回家就买了化学必修1、2,选修3、4、5,并且进行自学。两个月之后给我发了条短信: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今年4月份这个孩子取得了北京市高中化学竞赛二等奖。这个竞赛其实考查的是全部高中的知识,一个初三的孩子能得二等奖已经很难得了,可是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好几天都很消沉。我看着很心疼,在QQ空间发了一句话“别害怕失败,别费神掩饰失败,从中吸取教训,接受下一个挑战。失败让人成长。加油!”一周之后,孩子给我留言:“老师,我错了”。我回复:“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的人不多”。后来孩子初三毕业时报名参加了全国高中化学联赛,通过暑假的努力,获得了全国高中化学联赛省级赛区二等奖的好成绩。学生取得了进步,我会为他高兴;学生遇到了困难,我会替他着急。学生自然而然就和我站在一条战线上。
心里暗示对孩子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记得暑假军训的时候,初次见面的朱依诺告诉我自己特别喜欢化学,长大还要学化学。于是我就问他想不想做我的课代表并且告诉他做我的课代表必需能当小老师,根据我多年经验你没有问题(其实就是随口说的,但是后来证明心里暗示对孩子很重要)。孩子很高兴,暑假培训的空隙总是抽时间看化学。在他的带动下吴子健和李伟汉(一个坐他前面,一个坐他后面)也开始看化学。后来我让他们三个都做了我的课代表。我给我的课代表很多锻炼的机会,例如习题课,复习课,实验演示……我培养课代表的做法是“放手而不撒手”,每次课代表上课我都会提前审核他们的教案……慢慢的课代表真的成为了小老师,他们的化学单科成绩一直是年级前3名,北京市化学竞赛也拿了一等奖。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能力,高一作为培养学习习惯的阶段,将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同学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同时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3班的尖子生培养上,我充分的调动了课代表的学科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了同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要求每一个课代表力争做学科的带头人,班级的小老师。除了化学课代表,数学、物理、英语、语文课代表也能当学科的小老师。物理老师有事外出,没有人带物理课,物理老师和我商量张卓(课代表)来上。班里每个学科,都有了带头人,老师轻松很多,班级的学习气氛也能建立起来。
中国有一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教育似乎已逐渐远离了学生心灵深处这最美好的愿望,他们经常听到的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我们班的陶永曦是一个很内向的孩子,成绩平平,平时很少说话。我一直想找到一个契机让他在班级发挥作用,融入班级。偶然的机会,我发觉孩子做值日特别认真,我安排他当卫生委员。这个孩子非常任劳任怨,每天都最后一个回家,我都看在眼里。新年活动结束,每个同学都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学生处通知不用检查卫生。那天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去班里看一眼,我看见陶永曦一个人在做值日。我没有打扰他,拍了张照片发在朋友圈(很多同学和我是好友)。最美卫生委员,同学们赞声一片。后来优秀班干部评比,陶永曦同学高票当选。孩子现在能积极地融入我们的群体,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了。
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齐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以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为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因而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