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医师教育视角下的医学人才培养观

2015-03-18杜先智周向东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精神医学生

李 娜,杜先智,周向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 400010)

为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共同推出了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医师教育培训计划”。作为首批试点高校,重庆医科大学通过组织实施“卓越医师教育试点班”,积极探索推进医学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笔者连续两年参与“卓越医师教育试点班”的教学工作,深切地体会到:我国现行的医学人才培养体制在教育目标、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与现代医学教育存在明显的差距。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新人才培养观,更加关注学生在医学教育中的主体性。

1 现行医学教育模式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已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培养出的医学生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方面都显不足。

1.1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严重不足

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临床—床旁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经多年教学实践,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临床医学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割裂,学科间连贯性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到的各学科知识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其次,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分属不同教学阶段,教学模式单一,灌输多于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易遗忘,学习效果欠佳,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

1.2 创新精神不足

受传统文化和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观念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定位于知识传承[1],强调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分强调学生的标准化培养,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统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知识丰富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严重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1.3 发展不够全面

受原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专业培养,忽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影响,多数医学生的发展不够全面,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医学专业知识、轻社会文化,重智力、轻人文的思想,限制了医学生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主张将人视为整体,不仅关注其生物属性,更强调其社会属性,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来分析、研究、治疗患者[2]。医学生应转变“以病为中心”的思想,树立“以人为中心”的观念。

2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卓越医师教育之路

2.1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培养目标,提高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岗位胜任能力是指学生毕业后具备胜任临床医疗工作的知识、技能、素质和品质的综合能力[3]。

(1)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医学是应用学科,要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解决患者的问题。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4]。针对三段式教学模式暴露出的问题,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已开展卓越医师教育改革的各医学院校的成功经验,对多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全新课程体系。

遵循“基础医学临床导向”的思想,将基础医学不同学科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为三大模块:①基础医学导论部分。整合、开设了人体形态学概论等多门整合课程;②器官系统课程。按七大系统及相关病症进行整合,形成呼吸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运动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等课程;③多系统构成的贯通课程。将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成为临床医学导论及十一大系统构成的器官系统课程。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课程整合,使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特别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培训。二年级、三年级开设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基本技能等课程,实现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交叉与渗透,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强化临床训练。同时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全面实施模拟诊疗教学方法,推行见习医生日志制度,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与思维能力。

在我国医疗纠纷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下,医患沟通逐渐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改革中,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医患沟通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意识和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沟通技巧,有效沟通策略,医患沟通心理学,医患关系的建立、管理和维护技巧,相关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将医患沟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采取理论教学、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小组角色模拟和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患沟通理念。在临床见习、实习中也应开展沟通教育。重视临床带教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遴选敬业精神好且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态度和行为积极、友好的临床医师带教。

(2)终身学习的能力。

卓越医师教育改革突出了高等医学教育的基础性,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重视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观念,注重培养医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变学校教育为终身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校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师资条件等实际情况,在部分课程中引入PBL、团队模拟等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完成学习任务,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面向时代需要,鼓励创新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过去那种以通用型、标准型、应用型和功利型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5]。教育者必须改变医学人才培养观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营造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决策和判断力,也是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各国高等教育部门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991年版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应培养大量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1]然而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以教为本,阻碍了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历史和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医学生到了大学阶段仍然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探索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正如陈佳洱院士指出:我国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因此,应着力改变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向着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方式转变。更新培养观念,将全面教育、创新教育、以学生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等全新教育理念融入医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努力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自由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例如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可通过病情分析、病例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应用现有知识,深入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并在与临床带教教师的交流中完成教与学的共同进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勇于探索、敢于求异的学习氛围。

2.3 着眼医学生的全面成长,培养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教育是“卓越医师教育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和导向。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的关注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因此医学有着鲜明的人文学科特性[2]。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说医学是“一切艺术中最美好、最高尚的艺术”,而中国古代也有“医出于儒”、“医乃仁术”的说法。

从现实角度分析,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也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需要。部分医生过于依赖设备检查结果,缺乏对患者的关心、安慰,这些都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因此,人文精神是卓越医师的必备条件,人文教育对于卓越医师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教育者必须改变“人文课程就是调剂品”、重医轻文的思想,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将人文教育纳入医学生的培养计划中,适当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的比重,采取开设医学伦理学等课程、邀请人文学者来校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度重视人文课程建设和育人环境的合力作用,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中。在医学课程授课中,穿插医学发展史的内容,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用医学人文思想、精神影响学生,使他们具备关心他人、救死扶伤的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 结语

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医学生是医学院校发展的中心,大学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服务和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中心。

面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更新医学人才培养观念,围绕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心,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强烈创新意识、良好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1]陈进,陈燕玲,郑会贤,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循证医学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3):298-302.

[2]陈霖柏,甘雅芬,敖慧斌.免费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5):662-663.

[3]杨棉华,何萍,郑少燕,等.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4.

[4]佟凤芝,刘希龙,刘明开,等.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3):17-23.

[5]左晓林.新形势下医学生能力创新的培养[J].中国医学工程,2008,16(2):157-158.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人文精神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