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2015-03-18陈红梅
陈红梅
武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陈红梅
(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
强化和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的初衷以及目标,武德教育衍生于思政教育理念。所以,在高等院校以武术教学为出发点进行武德教育,能够开创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武术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作用;研讨
我国政府提倡:将发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当作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并将其归入国民教育的范畴,并使其在精神文化建设中一以贯之。为了响应政府号召,继承和宣扬民族精神,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质,国务院与中央政府联合发布文件,该文件的提出也是高等院校教育、学生管理新模式得以实施的基础。课堂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十分尊崇,预先订立教学方案,是老师和教育专家应首先解决的问题。目前,伴随中国传统体育的进步和发展,高校“以人为本、强健体魄”的主题思想越发深得人心,而学习武术课程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递增,武术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新时代的武德教育在体教中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也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开创了新局面。
1 武术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快速实现渠道
思政教育包含三大元素: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载体。教育载体是指:联接教育主体以及教育客体的枢纽,是达到教育初衷、体现教育内容、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元素。权衡载体的挑选准则,关键是观察其是不是被思政教育客体所接纳,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文体活动、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媒体等等都已经为思政教育贡献了力量,也是重要的枢纽。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三观的重要发展阶段,通过专业教育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同时亦是一类卓有成效的载体。在该类教育中,武术有着先天的优点,这是由于中国武术由来已久,具备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普及需求,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粹,是中国的各阶层人士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发明出来的,而且其是一类兼具中华文化的特色体育运动。
我国建国以来,中国在体育学校、师范院校体育系中创办了武术专业课,并已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教程,在中小学的体育课本中随处可见,让全部学生都可以学习武术、养成武德,并且“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武术是我国建国以来体育教育中的有机构成元素。目前,伴随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进步,和高校“以人为本,强健体魄”的主旨的凸显,各个学校公共体育教程依照“三自主”的准则,创办了武术爱好课、跨科目武术选修课等等,让学习武术的大学生逐渐增多,为武德的培养以及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在体育教程中融入武德教育和思政教育奠定了基础。
2 武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2.1补充思政教育中的不足
在以往体育课教程中,对武术的教授只注重技术层面,忽略了武德教育,即便有武德教育,通常也是浅尝辄止,这样简直是本末倒置。在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大部分大学业已将武术套路、实战技能归入了体育教学范畴;这对当代大学开展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是有所帮助的,它能够补充思政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共谋发展、共同进步。在武术教学方案中的课时分配上,在兼顾武术技术、技巧的教授的同时,还应重视武德的培育,让学生看到武术项目的风貌;武术是理论、技术以及武德的混合体;从思政教育视角来看,应多向大学生灌输武德的内容,让其明白武德是武术职业道德和民族传统品德的融合体,诱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并寻到当前的道德品质水准与武德的差别,鼓励学生不但要学习武术技术,强身健体,更应将道德修养放在关键的位置。
2.2有利于指导社会实践
在保障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可运用课外时间举办一部分有意义的课余活动,例如举办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间的武术文化理论、武术武德理论知识比赛,化解大学生对武术教育的思想误区;举办关于武术的思辨会、座谈会,让学生进行沟通,并对学生中凸显的一部分违规乱纪的事例实施解析,进行批评以及自我批评;组织学生欣赏一部分有实际意义以及教育价值的武术电影;聘任武术领域德才兼备的先辈宣讲武术体会以及武术精神;树立武术丰碑,激发学生对武术的热情,让学生继承民族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武术精神;运用课后的时间让学生义务参加一部分社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让其传授老年人以及小孩武术,如此不但能够培育学生对武术的热情以及助人为乐的品质,亦能够让其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让其形成尊重老人、爱护小孩、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优秀品质。此外,还能够凭借学校校网以及宣传展示区等等宣讲武术教育理论,逐步将学生从武术教育的气氛中转换到思政教育的正轨上来,开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2.3武术教育在思政教育里培育学生身心素质的作用
(1)让学生形成竞争理念
竞争力与创造力是一个社会乃至民族进步的原动力,缺乏竞争的民族是畸形的、没有竞争力的民族,而武术则是培育学生竞争观念的特殊渠道。在学校内部与外部的竞赛活动中,学生能够形成竞争理念以及团队意识,与此同时,又能够于思政教育的其它功能不谋而合。
(2)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在练习武术的某段技巧的时候,闭上双眼,技术动作、次序能够毫不紊乱,像电影重放一样,十分生动形象,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想象力训练。在这类想象力中,联想是极为关键的,想象与联想在武术课中非常常见;所以,要重视学生的这类能力的培育。
2.4培育学生的良好人格的作用
武术技术教学的本质是:提升大学生的精气神,加上标准化动作,进行卓有成效的锻炼,这与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思政教育的需求一拍即合。武术的每一类拳种,对有其特殊的锻炼需求——例如长拳中的坐如钟:能够锻炼大学生,并形成沉稳的行事作风;行如风:锻炼精明干练的气质;重如铁:锻炼脚踏实地的处事方式;轻如叶:锻炼点到为止的做人艺术。又如:太极拳注重气沉丹田,注重动作的匀称快速以及极强的掌控力。长时间修炼太极拳,就能让学生在处事上沉稳、老练,后发先至、以柔制刚、刚柔并济,遇到问题能够沉下心来解决问题;查拳的锻炼注重短小精干,动作灵动舒展、小动作多、动作迅速,手眼配合较为紧凑明显,长时间锻炼能够提升学生的灵敏度。每一类拳种均需要凸显精气神,这叫内修。所以,在武术教育中是能够对人进行改造的,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武术教育以及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以及最终目标。
2.5武术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更高级别的作用
武术不单单是一类技巧或者技术,而是一类心态、心境,更是对生命的诺言,是武术习练者“内圣外王”境界的实现渠道。习练武术所追寻的目的并非搏斗技术本身,而是更为高级的人生健全以及人格锻造,它的文化涵义也已由一类简易的技术上升到人与生态、人与社会和平的思辨境界上。因此,在文化继承的视角来看,将武术教育置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体系中,赐予其伦理的教化以及审美的陶冶等重责大任,这与构建和平社会、秉承“以人为本”、推动人类的全方位发展的思政教育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弘扬武德精神、加强武术教育对建设和平社会来说助益颇多。
2.6宣扬个性,推动大学生社会化
武术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地方特征的传统武术、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等,又掺杂当代的竞技武术、散打、擒拿、防身自卫术等等;既包含个体演练,又包含对练以及集体演练。武术的个体表演需要学生有强烈的信心,展示个体的武术能力;对练重视心有灵犀、手眼协调、热烈出彩,这就要求对练者必须协同合作才能完成;集体演练要求动作齐整、步法合一,这就必须让演练人长期无间合作;散打竞赛注重技战术的合理使用,并且需要强韧的心志,这均对演练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所以,大学生时常参与武术比赛以及演练等,不但能释放个性,还能在与他人的沟通中进步,提升自我认同感以及社会职责感,并尊重别人关怀别人,培育竞争观念以及团队合作观念,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够如鱼得水——这也是武术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一大作用。
2.7全面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
创办学生喜闻乐见的异彩纷呈的武术社团,在课余时间将志同道合的学生汇集一处,互相较量,将其当作武术课堂教学的拓展渠道。即是说,以浓郁的武术学习气氛,为学生思政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发扬光大铺好道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武术教学不仅教会了学生搏击之术、培养了大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还能强身健体,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并且,可对思政教育中没有讲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能够让学生开朗、乐观,并且形成沉稳干练的办事风格以及完善的人格。
[1]王晓晨,赵光圣,张峰,等.回归原点的反思: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3):197-202.
[2]郭志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理论视野,2015,(1):84-86.
[3]王伟,韩津柱,孟繁星等.农业院校武术课程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耦合机制[J].吉林农业,2015,(7):116-117.
[4]林奇盛.大华文教育背景下高校华侨华人学生武术教学对策思考[J].大众科技,2013,(1):87-88.
[5]张继生,冷新科,雷军蓉,等.学生体质负增长与武术正能量的发挥及践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61-64.
[6]张景文,张魁.浅谈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发展历程——以1990-2000年人教版体育教材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5,(1):59-61.
(责任编校:何俊华)
2015-06-12
陈红梅(1986-),女,湖南永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G852
A
1673-2219(2015)10-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