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景物,美了文章
——《春》的景物描写方法分析
2015-03-18蔡尤臻
□蔡尤臻
活了景物,美了文章
——《春》的景物描写方法分析
□蔡尤臻
朱自清所写的《春》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语文教师总是将其作为美文教授给学生。其文之美主要体现在景物的描写上,作者抓住春景的持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抓紧春光努力工作。闭了眼,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的人们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都得益于作者的绘景才华。
一、调动五官,感知景物
描写景物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抓住其本身的特征,才能真实生动。而观察远非眼之所见,还要依赖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观察应是全方位观察,多角度感知:视觉要善于察形色,听觉要善于辨音响,嗅觉要善于闻气味,味觉要善于识酸甜,触觉要善于知冷暖。这样一来,所写之景就会绘声绘色,有情有感。“春花图”中有形诸视觉的“像火”“像霞”“像雪”的桃花、杏花、李花,有味觉感知到花里带着的果子“甜味儿”,有诉诸听觉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风图”里有触觉感受到的轻柔和煦得“像母亲手抚摸着”的“杨柳风”,有嗅觉闻到的“泥土气息”“草味”和“花香”,有听觉听到的鸟鸣和笛声。在这些图景中,作者通过全方位观察,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全文中作者通过调动五官,将春天各种景物的特点尽情地描绘出来,景活文美,文章顿然生动起来。
二、情景交融,开拓意境
生动的景物描写总是景中有情,情与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景是情的载体,情为景的升华,只有情景交融方可让景物生动,让读者心动。文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段话把春天复苏的动人景象以及作者欢快的心情很巧妙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像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满篇皆是。“春草图”里小草的“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春草的活力,还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蕴含其中。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作者在通篇景物描写的同时都融入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于看不尽的画意和叙不完的诗情之中,我们强烈地领悟到朱自清先生那种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浓浓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善用修辞,为景增色
写景除了直观的描述和五官感知外,还常在实写之中加上一些有益的虚写,这些虚写往往是借用修辞来完成的。为了形象地展示景物的特点,应常用比喻;为了明显地透露作者的情怀,又常用拟人;为了强烈地表达情感,就运用排比。这几种修辞手法是让景物生动起来必不可少的修辞格。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结尾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又隽永。“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巧妙地用“睡醒”“张开了眼”等人的动作、情态来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把春天拟人化,语言清新优美、形象生动,且富有动感。文中并不局限于某一种修辞手法的单独运用,很多时候同一句话,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结尾连用三个“春天像……”,就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从不同角度赞美春天,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折射出诗意的光辉,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实在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四、巧用儿化,亲切感人
在汉语中,儿化音是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一书中提到,儿化音有一种作用就是“表示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文中作者在写景中大量运用儿化音,尤其是“春花图”中“赶趟儿”“甜味儿”“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这些词语的妙用,无不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倾注到了所写的景物之中。正因如此,朱自清笔下春天的各种景物也就更加令人喜爱。
《春》是一篇美文,美在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的动人景象,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和谐意境,使读者在春抑或《春》中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真的是活了景物,美了文章,感染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