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艺术的探讨
2015-03-18邱慧颖胡晓霞杨建民王健民徐茂锦
邱慧颖,胡晓霞,杨建民,王健民,徐茂锦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
在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艺术的探讨
邱慧颖,胡晓霞,杨建民,王健民,徐茂锦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在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艺术,将医学专业技能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素质,使其在日后工作中更好地弘扬人文关怀精神,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诊断学;医患沟通;人文关怀
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帮助医生采集到确切详细的病史资料,有利于对病情的分析和诊断,同时也能帮助患者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但是由于长期偏重传授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缺乏系统的医患沟通教育,许多医学生往往要经过临床实际工作中的挫折和锤炼,才能有意识地去摸索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近年来,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事件频发,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强调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学习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因此,如何在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艺术的教育,将医学专业技能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有机地贯穿于每个章节,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并提前完成向医生角色的转换,是值得临床教学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关怀是医学的灵魂,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的生命、生存质量以及情感的关注,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平等地对待患者、疾病和生命。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向医学生传授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深化医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理解患者的痛苦,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深入思考医生、患者和社会三者的关系,真正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1 改变现实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
医学是高技术、高风险的学科,医学发展还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由于视角和认识上的差异,容易导致医患之间相互不理解,从而引发医患纠纷。沟通能增进医患间的信任,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良好的沟通是缓解患者家属紧张心理、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一剂良药”[1]。现代医学需要患者和社会人群的主动参与和配合,需要有共同的思维和语言,这样有利于共同对抗疾病。医患双方全方位、多途径地进行沟通交流,有助于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因此,加强医患沟通教育是改变现实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
1.2 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方法
部分医院因医患矛盾导致一系列恶性事件,使教学医院的医务人员增强了防范意识,患者也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在临床中遇到一些典型的教学病例时,可能会出现患者拒绝医学生问诊和体检的情况,而临床带教教师怕担风险也顾虑重重,往往导致教学计划不能顺利完成。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医学生向职业医生转变的重要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容易使医学生产生消极思想,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易导致其日后的行为偏差[2]。只有通过有效的医患沟通才能避免教师不敢教、医学生不敢做的现象,从而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1.3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推动力
诊断学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学生虽然已经学过医学伦理学,但未曾真正面对过患者,无法掌握与患者接触和沟通的技能。只有学会如何接触患者,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学习掌握临床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如果教师将医患沟通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诊断学教学中,将伦理、社会、哲学、法律等学科知识引入各章节中,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3]。
1.4 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力手段
诊断学一般是在医学本科三年级授课,处于该阶段的医学生还未系统学习各种疾病,对许多专业名词和术语的理解还不深入,只有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医学生才有可能在体检中发现某些异常体征;只有善于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才能完整收集病史并完成病历书写。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伦理问题,这就需要让医学生形成经常思考和分析伦理问题的习惯。因此,只有将医患沟通艺术融入诊断学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患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建立诊断有机整合。
2 在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具体措施
2.1 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还是在临床见习中,都应该注意融入对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不断积累来强化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2.2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诊断学的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例如问诊前的准备,让医学生学会如何自我介绍、说明问诊的原因,准备好和患者交谈的若干事宜;学习如何收集信息,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认真观察患者的不适,全面获得患者疾病的相关信息,并能自如地展开或终止话题,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用语;学会换位思考,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理解患者的担忧和期望,鼓励患者向医生表达各种感受。让医学生通过主动认真倾听、运用得体语言,从而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并适时恰当地给予患者反馈信息,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3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在临床带教中的言行举止、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治学态度都会对医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教师在面对患者时缺乏同情心并缺少互动,就不能发挥榜样作用,更不能帮助医学生获得良好的沟通技能。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让医学生明白掌握沟通技能的重要性。从诊断学教学的第一次课开始,教师就应该告诉医学生:医生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患者,我们要平等相待并关心其需求。问诊时要注意礼貌用语及肢体动作,查体时把听诊器捂热再接触患者,腹部触诊时先把自己的双手搓热再接触患者,在做心电图时要安抚患者的紧张情绪,注意给患者保暖,这些细节都会对医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4]。让医学生在观察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时学会与患者沟通,使医学生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沟通技能的重要性,帮助医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换。
2.4 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诊断学的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应该教育医学生以平等宽容的心态与人沟通,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目前,大多数医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诊断学的学习中,无论是体检手法、常用诊疗技术、心电图机操作,还是问诊、临床见习,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需要互相练习、互相提醒,依靠团队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即使有同学做得不够好,也不应互相埋怨,而应以宽容的心态互相帮助。通过团队学习,医学生增强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同时也增强了团队意识。
2.5 重视非语言性交流技巧的应用
在医患交流中,还需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并运用非语言性交流方式,例如身体运动、面部表情、目光等。有研究发现,在沟通信息的总效果中,语言占7%,音调占38%,而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占55%[5]。因此,在临床教学中也要让医学生学习语言之外的交流技巧。第一,要让医学生做到仪表整洁、举止端庄。仪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尤其在初次交往中非常重要。医务人员服装整洁、态度和蔼、举止沉稳,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并增加信任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二,注意目光接触并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医生要通过目光接触感受患者的反馈信息,并使其受到鼓励和支持,促进双方的良好交往。同时还要应用面部表情来传达对患者的关爱,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工作,让患者产生负面感受。用友善的目光接触患者,并保持平和、关爱的面部表情是良好医患沟通的前提。第三,正确应用身体姿势和手势。医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身体姿势和手势的含义,在医患交流中保持礼貌和自然的状态,可通过适当的身体接触表达对患者的关爱。例如,为咳嗽或呕吐的患者轻轻拍背,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变换体位,搀扶患者帮助其下床活动等都是有益的接触和沟通[6]。
3 结语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由于医患沟通教育欠缺以及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给医患沟通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从医学生接触临床开始就应该重视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和医患沟通技能。在诊断学这门课程中融入医患沟通艺术的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帮助其尽早完成从学生向医生的转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医患沟通技能,弘扬人文关怀精神,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冯宁翰,许斌,王巍,等.医学教学中的医患沟通教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0):70-71.
[2]刘武,王水,黄华兴,等.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0-82.
[3]刘亚伟,戴兵,姚定康,等.浅谈诊断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30-832.
[4]王登芹,宋国红,随萍.物理诊断实验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132-1133.
[5]姜学林,赵世鸿.医患沟通艺术[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6]张岩,魏来临,赵延英.谈医务人员的非语言性交流技巧对医患沟通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5,26(1):48-49.
G420
A
1671-1246(2015)10-0035-02
上海市教育科学市级项目(B12020);第二军医大学校改基金(JYC2011019,JYA2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