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思考

2015-03-18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佛家道家儒家

方 芳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思考

方芳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保护生命、使人“活着”,不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何生得有意义,活得更精彩,让生命质量更高,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文章试图把以儒、道、佛为主线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进行重构,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等四个方面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理念,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让更多的人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深邃智慧,丰富我国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生命观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生命问题密切关注,对生命的认识也更加深入,生命教育的目标突破了原有的工具性特点,不仅仅停留在“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层面,还需要去认识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探索生命本质。保护生命、使人“活着”,不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何生得有意义,活得更精彩,让生命质量更高,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多层次地理解生命,深入到完整的生命世界中,追求生命的价值,从而绽放生命的光彩。中国的生命教育需考虑中国文化的因素。南京大学徐小跃教授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思想主旨皆归于人,都重心性之学、生命之学、人生之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对现代人的启示,可以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加强东西方生命理论的融合,让更多的人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深邃智慧,丰富我国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命认识的一致性在于,它们都认为应该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去提升理性的意蕴和道德的升华,只是儒、道、佛三家的切入点和视角各不相同,“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对生死所持有的不同态度,形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生死观;为了实现不同的生命最终完美境界,它们推行了不同的生命实践方式。

(1)儒家生命观。“儒家以十分清醒的理性主义对待人的生命问题”。[1]儒家承认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有限的,但因为如此,不能悲观沉沦,及时行乐,满足于动物性的生理欲求。人生在世,首先要珍爱自已的生命,发挥自己的潜能,建功立业,在平凡而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升华出悲壮的人生责任感,在有限中追求无限,使人彻底超越了动物的本能式生活,使生命在无限中得到了升华。因此,儒家的生死观认为,生与死并非完全对立、无法沟通的两种状态,它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经由“仁”的“生生”能够填平,所以儒家认为,通过“立功”、“立德”、“立言”,可以达到“三不朽”。儒家生命观中所倡导的这种崇高献身和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在困难时期不消极、不沉沦的精神支柱和重要力量源泉。

(2)道家生命观。道家采取了一种外在否定而内在肯定的态度对待人的生命存在。道家“重人贵生,重命养躯”。表面上,老庄并不太重视人的肉体存在,认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死乐生苦”,应该“不知说(悦)生,不知说(悦)死”。[2]但在心灵深处,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并不被他们毁弃。比如,老子提出的以柔克刚、谦下不争、功成身退生存处世方法及人生智慧,其目的就是得以保身全性、延年益寿;庄子也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强调从大自然的生机中体悟生命的欢欣,顺应自然,泰然处世,在大自然的生命时限中,达到“全身”、“保生”的生命目的。

(3)佛家生命观。“佛家总是以深沉的目光、悲天悯人的情怀注视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1],佛家劝告世人珍惜生命,佛家戒律中首戒便是不杀生,扫地怕伤了蝼蚁的性命,担心飞蛾扑火而用纱罩住灯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肯定和赞扬了保护生命的善行。佛家提出的慈悲观念,缘于对脆弱的自然生命的尊重与爱惜。而佛家笃信的因果报应与生命轮回,也从众生平等的角度表达了对一切生命的同等和博爱。佛家也强调人的生命应在有限中去追求无限,而这种无限的生命的最终目的是对于“佛性”的追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的目标

(1)儒家生命教育的目标。“成圣”是儒家为生命预设的“完美境界”,而“修身”是达到它的人生实践途径,所以培养理想的人格,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生命教育的目标。在孔子的心目中,道德君子是理想的生命形态,也是他教育学生要达到的终级目标。在自觉追求这种生命理想的过程中,去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这也是人生最高层次的需要。虽然难以达到,儒家又提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道家生命教育的目标。道家被认为是中国自由思想的源头,道家认为,要达到肉体生命上的“长生不老”,必须来自于精神上的真正意义的自由,而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要力图泯灭是非、利害、生死、荣辱等种种界限。生命有限而短促,引发了他们内心的绝望和哀伤,通过“坐忘”、“心斋”等种种“修道”的途径,让自己“得道成仙”,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在精神境界上与自然合而为一,摒弃生与死的界限,最终“死而不亡”。

(3)佛家生命教育的目标。佛家认为自然生命走向永恒的最终目标是“成佛”,“佛性”人人共有,在生命中通过追求“佛性”使人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和最大化,通过“修炼”,生命最终会从有限进入到无限的涅槃寂静境界中。根据佛家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人的际遇随时会发生改变,改变的主权操纵人自己的手中,现实的遭遇由过去的业因所致,但现在却可以为未来作补救,一方面要冻结“恶”的种子,防止“恶果”产生,另一方面,要散播“良善”种子,逆境不怨天尤人,顺境不生贪恋,超然物外,而这一切,都是修炼的过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方法的比较

(1)儒家的思想中蕴涵着权威式、教导式的人际互动模式,儒家思想视公共利益为最高价值,把个人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后,讲究精忠服从,强调履行社会义务,从仁爱出发,对待他人关系信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自觉践履,体现了个体在修身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孔子生命教育的方法包括为师之道和为学之道。为师之道表现为:以身示人,树立生命的典范;以《六艺》教人,启悟生命;以个性化方式育人,直面生命;以情感人、润泽生命。而为学之道,首先立志,确立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提升精神境界,学文与学道并重,修身养性,修身践履,在学习中享受生命。

(2)道家思想从一开始,本身便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道家对待生命采取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态度,给予在生活重重压力之下导致的生命危机意识以抚慰,老子认为,生命由道生发,而又返于道,所谓“得道”,是生命个体于生命本源的回归。人最终要洞明世事,去认识和顺应自然规律之所在。 “虚静”、“凝神”、“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正是道家启发世人希冀内求的生动写照,通过这样的形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人生及自然之规律内化为个体自身的想法,从而解救自我,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引导性,也正是它所擅长的。

(3)佛家思想认为一切生命的主要本质是心,而心的本质则是清静、安详、圆满。[3]只有不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情绪影响的情况下,内心才可以变得更安详、寂静和空灵。这就是佛家生命教育的目的,使人获得身心统一、健康圆满。佛家众生平等的慈悲心怀,给予自然生命最大的关怀和包容,“人人皆有佛性”、“普度众生”,是其“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是其对一切生命的无条件的尊重和博爱。

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对于生命教育的方式和关系,都有各自的解读:儒家建立的是一种权威指导型模式, 以价值观和道德感进行干涉,强调个体的外在服从和内心自觉;道家注重引导性,强调顺其自然,重视个体内心的领悟,达到“天人合一”,在教育互动中,“无为而治”,却又能达到有为的效果,“无为”的理念是价值中立的体现;佛家则给予了无条件的关怀,对任何人都持有极具包容性的积极接纳态度和博爱胸怀,以“慧”的传导和领悟为媒介,将人本发挥到极致,佛学教育关系是一种助人并智慧的人际模式。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人类对于生命问题的关注,反映了人的生命意义的安顿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好生恶死是人的本能”[4],对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催生了人类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以及对生命最后归宿的向往与期盼。儒、道、佛三家的生命教育,在关注人的自然生命的基础上,都注重人的道德、精神、灵魂等方面的陶冶与激扬,更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这种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引导和道德提升,积淀和形成了自强不息、浩然正气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观对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如何实现珍贵的生命价值,焕发其应有的光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社会和个人压力的日益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屡次发生的大学生轻生案例,从某种程度上,既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脆弱, 也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欠缺。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践行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有如下思考:

其一,珍惜自然生命,重视生命安全教育。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生命是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有了生命而精彩。人的生命是不可逆、不可再、不可换的。生命的这些有限性促使我们去思考、去创造,以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生”在某种程度上,比死更为艰难,但也更有意义。复旦大学青年女教师于娟被确认为乳腺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里,她体会了人生的种种痛苦、悲伤、不舍、不甘等滋味,写下70多篇日记,剖白内心,反省自我,在生死的边缘,为病友、为生者、为健康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警示,鼓励千千万万的人感恩生活、善待生命、自强不息,告诉我们,“活着就是王道”。正是由于死的必然性和生的有限性,我们要珍惜现实的存在,珍惜活着的生命,糟蹋、亵渎生命,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其二,激扬精神生命,重视生命历程教育。最富有生机活力,是人的精神生命,它无穷无尽,使人的生命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有了理性的意蕴和道德的升华。人之为人,不仅仅满足自然生命的生存,同时也追求超越生物性之上的精神性存在。以人为本,就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要激扬人的精神生命力。以儒、道、佛为主线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皆有且应有旺盛的精神生命力,人能够也应该去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成‘圣’艰难,成‘仙’与成‘佛’虚幻,但人的生命却可在实践中获得生成、发展,走向超越”[1]。

其三,升华社会生命,重视生命价值教育。自然生命虽然有限,却可以造就永垂不朽的社会生命。人类社会应该还有许多更崇高的价值,超越在最可珍贵的生命之上,这也是“人之所以伟大”的集中体现。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歌颂鲁迅先生,“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是因为在鲁迅先生的生命中融合了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马克思曾说过,“一个人的伟大和渺小,并不在于其职位或职业的高低,而在于他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而工作和生存。[5]”死亡的存在告诉了我们,要更加精彩地活下去,让人生拥有更崇高、更深刻的终级价值。 生命是一种责任和承诺,人生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我们应尊重生命,感恩生命,发展生命,去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

[1] 谭保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及现代启示[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曹杭英.传统文化对心理治疗中咨访关系的影响[J]. 陇东学院学报,2010,(1).

[4] 傅凤英. 灵修和性命双修—试比较基督宗教与道教内丹的内炼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8, (2).

[5]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Lif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Visual Ang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ANG Fang
(College of Marxism,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Protect life and staying alive is no longer the ultimate goal of life education. Living a meaningful and brilliant life with better quality and maximizing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life, however, deserves our more efforts in discussion. Through restructur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based on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wit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odern psychology, we are trying to discover the value and mental health philosophy contain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four aspects -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the goal of life education, the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education and its value in modern life. What’s more, we will discuss the revelations that the view of lif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to us in lif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can help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wisdo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life education in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life education; view of life

方芳(1974-),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生涯辅导.

G423

A

2095-414X(2015)04-0059-03

猜你喜欢

佛家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漫画道家思想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