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文化的社会价值探究——以贵州印江土家族为例
2015-03-18周文静
□周文静 付 宏 王 明
一、贵州印江土家族哭嫁文化介绍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西部,全县总面积1,969km2,有17 个乡镇,以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居住为主,土家族和苗族居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3.50%;县内还居住着侗族、蒙古族和回族等23 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一)印江土家族哭嫁文化。“哭嫁”在印江俗称“哭妈妈娘”。“妈妈娘”是这里的地方方言,意思是“娘家的母亲、婶婶、姨妈及要好的姐妹们等”,其含义就是舍不得娘家的母亲、婶婶、姨妈及要好的姐妹们。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哭嫁是新娘出嫁时舍不得娘家的一种宣泄方式,不愿离开父母,担心自己未来。“哭妈妈娘”是土家族女孩出嫁时的重头戏,会持续7 天左右,哭得好不好还关系到亲戚“丢”的“哭钱”的多少。“哭钱”和礼金是分开的,送过礼金后亲戚们都会去新娘的闺房里看望并表示“安慰”,所以新娘要学会见谁哭谁的本领,还要哭得感人、哭得让人心疼。新娘看到有亲戚来就跟亲戚哭诉,这时,去探望的亲戚就会把“哭钱”放在新娘旁边的礼盆里,礼盆里还会放些花生、瓜子、糖果,供“丢哭钱”的人“打馋嘴”。去探望的亲戚一般都为女性,所以看到新娘哭都会陪着新娘哭上一会儿,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新娘的理解和面对分离之苦的无奈之情。哭嫁的高潮部分应属新娘准备出门的那一刻开始。新娘由家里的哥哥或者弟弟背出门,从闺房背到堂屋去给祖宗磕头。从上背那一刻就要开始哭,哭得越大声、越撕心裂肺就越能打动人心,感动祖宗,日后才能继续得以祖宗的庇佑。给祖宗磕完头,就被背到来接嫁的轿子里,送去婆家。
(二)印江土家族哭嫁歌内容。哭嫁歌是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题材之中的一种。土家族哭嫁歌的内容更是丰富多样,有哭爹娘、哭家里的兄弟姐妹、还有哭媒人的。例如哭爹娘的有:“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春哭爹娘。空置养儿空想望、好比南河梦一场”。这首歌词比较押韵,第一、二句主要就是用比拟的手法以情景做铺垫,第三、四句是说爹娘白白养了个女儿,自己以后要嫁出去帮不了父母。在爹娘家的好日子就像做了一场好梦最终也会醒过来。“空置”是地方方言,指徒劳、白费功夫的意思。
1.哭哥嫂。“哥哥嫂嫂拿好算盘开好亲,你的妹子撞到岩头不说话,哥哥嫂嫂撞到ge dou(一种树木根茎,样子丑陋)就开亲”。这首是埋怨哥哥嫂子的,很多时候,如果父母年迈了,长兄如父,就由哥哥嫂子安排亲事。由于利益关系,不管男方人品、相貌,只在乎男方殷实的家底或者家庭背景就开亲,这是很多不幸婚姻的开始。
2.哭姐妹。“好姊好妹要分离,九瓣橘子是苦情。一个橘子十二瓣,我们好姊好妹要分散;橘子好吃要剥皮,我们好姊好妹要分离,分离不分心,赶场赶罗又相会,吃起汤巴又团圆”。用橘子来比喻自己与姐姐妹妹之间的姐妹情,分开的时候就像被剥皮的橘子一样痛苦,舍不得与姐妹分离。同时也告诉姐妹们日后一定要利用赶场的时间多在一起聚聚,重温姐妹情。
哭嫁歌细腻地展现了土家族女孩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其中虽包括了指责媒人的花言巧语、控诉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哭诉出嫁离家的痛苦等情绪,但是主旋律还是通过“哭”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及对哥嫂姊妹及亲友的不舍之情。
二、贵州印江土家族哭嫁文化的社会价值分析
(一)社会历史价值。哭嫁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在清代就有准确的文字记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土家族的婚俗有很大的差别,哭嫁内容大有不同。从最初没有章法、嚎啕大哭到后来演变为当地礼仪习俗。哭嫁的演变史就是土家族的婚俗史,这部伟大的婚俗史反映了土家族妇女从一种苦难的境地到后来掌握自身命运、做自己婚姻的主宰者的漫长历史过程。
(二)批判的社会价值。哭嫁是对封建买卖婚姻的强烈控诉和对男尊女卑这一制度的强烈谴责,具有批判的社会价值。实际上,哭嫁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是一个弱女子在面对强大的封建制度的逼迫下,无力抗争,只能采用哭嫁这一方式来进行自我宣泄。
(三)忠孝伦理价值。哭嫁歌的歌词大多是表达对父母与亲人的感恩与不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忠、孝等美德的具体体现。哭嫁歌关乎土家族道德、信仰、礼俗等方面,凝结了千百代土家人的智慧结晶。所以,哭嫁的程度成了衡量女子道德与才能的重要标准。
(四)社会责任感。土家族是将女孩的婚礼与成年冠礼一起举行。即土家族女孩出嫁这天的婚礼也是出嫁女孩的成人礼。在出嫁前一天,女孩要由母亲或者家里女性长辈来进行“上头”、“开脸”等出嫁前繁琐的梳妆打扮。等到第二天正酒,客人都到齐后再进行拜礼、哭嫁,经过这一系列的隆重仪式后,表示新娘已经告别了姑娘时期,媳妇时期开始了。这时新娘应该意识到自己今后需要承担起来自家庭的责任。而哭嫁又是女方婚礼的核心内容,因此,哭嫁会使新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五)社会心理价值。土家族妇女一般都身份卑微,社会和家庭压力较重,心中抑郁。通过哭嫁,可以弥补心灵的创伤,做短暂的心理治疗。因此,哭嫁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价值。在集体场合哭嫁,不管是新娘自己还是陪哭嫁的人都可以凭哭凭歌寄意,借题发挥,尽情痛苦,宣泄心中郁闷,从而取得某种心理平衡。
三、结语
哭嫁歌作为印江土家族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存在的独创性、典型性和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家族的哭嫁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现在的婚礼简单、时尚,只满足于形式的沿袭,走过场,将原本具有特色历史文化底蕴的哭嫁抛弃。对本地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等特有的亮点没有较好传承和保护,造成哭嫁文化逐渐流失。因此,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应该依靠社会大众的力量,一方面,土家族人民本身要了解并传承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应该对少数民族文化更加包容、尊重。唯有如此,土家族的哭嫁文化才有可能在社会变迁、文化融合过程中得到文化延续和文化昌盛。
[1]李北川.保护文化遗产 守卫精神家园——浅谈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保护价值及措施[J].艺术百态,2006,6:124 ~125
[2]王能强.依托区域优势打造“印江旅游”新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0:150 ~152
[3]周丹.中国式的咏叹调——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其社会价值[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1
[4]余咏宇.土家族哭嫁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涵义[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