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2015-03-18王静敏
□王静敏 阚 悦
海峡两岸自古以来密不可分,随着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教育联系也日益密切,两岸学术交流越发频繁。目前中国大陆地区31 个省以及台湾地区教育水平差异显著,尽管大部分地区处于教育提升期,但仍有部分区域的教育发展程度落后。“教育为本,笃行在先”,教育的差异性反映出两岸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迥异,反映出发达程度的不同。同时,两岸间教育的发展对于共普两岸经济建设至关重要,对于促进两岸的交融性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两岸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对两岸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促进两岸教育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海峡两岸教育发展的现状
海峡两岸的教育发展无论从发展历史、教育目标、还是办学机制、教育投资方式等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大陆遵从“忠、孝、礼”等传统的教育思想,而台湾省由于政治体制的影响,更早接受西式文化,传播西方教育理念,做到了中西融合。
(一)教育目标。面对中国大陆学生数量众多,竞争压力巨大的局面,教育部门采用应试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的体制,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据统计,自1986年中国大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从微乎其微的3.56%迅猛上涨至2013年的98.3%,可见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同时,为了更好地普及素质教育,更多的心理课程进入学生的日常课程中,心灵驿站等成为学生排解压力的良好疏通渠道,艺术、美学、道德等的培养也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台湾与大陆一样采取九年一贯的教育体制,但台湾侧重通识化教育,台湾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台湾地区的中小学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开办“文艺课堂”、“模型展示月”等活动,充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寓教于乐使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填充着学生的业余生活,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使学生得到综合培养。对于高校学生的通识化培养,2008年,台湾教育部对台湾高校的课程进行改革,全新植入“历史思维”“公民社会分析”等八大领域,取缔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简单的四大模块,将更多的实际案例带入到课堂中。这一革新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不同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别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铭记于心,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办学机制。中国大陆地区遵从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其他民办教学机构为辅助的办学机制。1996年大陆地区民办高校仅有39 所,2005年上涨到1,077 所,此后逐年递减,2013年为802 所。而同时期的公立高校数由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98 所快速上涨到2013年的2,491 所,呈现迅猛递增态势。可见,建设公立学校更加符合当下中国大陆的基本国情,由于中国大陆采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公立学校可享受到更多国家政策,拥有更优良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教育资金。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市场自由化的经济体制,其教育方面也采用了多元化的办学机制,社会各界上至政府、教育部,下至企业、个人均可办学。20 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私立大学有12 所,而国立高等教育学校有11 所,在连续的40年中,台湾地区始终保持着私立学校数多于国立学校数的情况,直至2007年私立高校与国立高校数量持平。2013年台湾地区161 所高校中45%为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毕业生人数多于国立大学毕业生人数15%左右,可见学生更愿意选择到私立学校就读,发展自我。
总体来看,对于教育目标和办学机制等,两岸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经济体制促成了不同的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在向国际化迈进,各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会使其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海峡两岸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
为了反映海峡两岸教育的发展情况,结合两岸发展现状,本文构建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均受教育年限(年)、就业人员受大学本科教育程度(%)、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高等教育净在学率(%)、教育经费(R&D)占财政预算总投入强度比率(%)、各地区人均教育经费(元/人)6 个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31 个省以及台湾地区2013年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经过因子分析计算,提取一个公因子反映6个原指标75.62%的信息,这一公因子主要反映教育发展的综合情况。经过计算公因子得分及排名后,总体来看台湾与北京、上海的教育发展综合排名位列前3。
(一)海峡两岸基础教育水平相当。经过排名得分比较,将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两个指标归为基础教育类,发现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与中国大陆地区平均水平相当。2013年,台湾地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5年,尽管比大陆地区的平均水平6.8年略高,但比最高值北京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了0.04年。台湾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9%,中国大陆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89.1%低于台湾地区10 个百分点。其中,最低的是青海省为66%,因此,中国大陆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差异明显。一国发达与否,高等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等教育毛入率和就业人员本科所占比例,二者反映国家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整体水平。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发达的重要标志,因此分析两岸的高等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来看,台湾地区反映高等教育水平的两个指标均高于中国大陆的平均水平。2013年,台湾地区就业人员大学本科所占比例为28.6%,而中国大陆31 个地区参差不齐,最高值北京仅为17.4%,上海为13.9%紧随其后,但排名第3 的天津却只有7.4%,其余各省均在5%以下,可见台湾地区的就业人员大学本科所占比例之高。对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台湾地区高于大陆地区平均水平8 个百分点,入学率为80.41%的台湾排在所有地区中上等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陆最低的地区为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四省,其均不超过50%。可见,中国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落后,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远不及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区。
(三)大陆地区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教育经费是发展教育的经济基础,有了经济的支撑才会有更广泛的教育资源,更牢固的教育保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本投入占财政投资总额及人均教育经费均逐年递增。从这两方面来看,台湾地区的总体教育经费投入远高于中国大陆,2013年台湾地区的教育资本投入所占财政投资总额为4.72%,而大陆各地区的平均值为1.38%。尽管有50%以上的地区高于平均值,但中国大陆财政部门对于教育的投入仍需大力加强,努力发展经济,缩短各地区间的差异才能带动教育的发展。
综合分析,台湾地区仅有人均教育经费低于大陆的平均水平,随着近几年台湾经济的衰退,对于教育的投入远不及从前,而大陆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2013年大陆的人均教育经费为2 万元,值得关注的是,一直落后的西藏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排在包括台湾在内的32 个地区的第8 位,每人的教育经费多于台湾地区2,000 元,不难看出,中国大陆政府着力加强教育的投入,致力于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水平良莠不齐。随着学习型、经济型社会的逐渐完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背景差异,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差异更是显著,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大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基本持平,因此其教育水平与二者相当。人口稀少、产值丰厚的特点使台湾地区的人均生活水平甚高,2013年台北、高雄两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为3.1、2.3 万美元,而同年的北京、上海仅为1.4、1.3 万美元,相差两倍之多。
2.各地区教育投资不均,两岸教学理念迥异。中国大陆对于教育的投入虽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教育占国家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仍不超过5%,2013年大陆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投入3.5%,尽管提升幅度相对明显,但与当前全球平均水平4.4%相比仍有差距。对于台湾,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投入早在20 世纪90年代就已突破7%大关,减免的学杂费减少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学校中先进的教学设备等随处可见。此外,台湾高校的教师90%以上都有国外留学背景,这也使更多的西方教育理念引入台湾地区,充分使中西两地的教育文化相融合,符合当今及教育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二)对策建议。
1.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尽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等素质化教育,但与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机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应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增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国民的教育素质。
2.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发挥两岸同根优势。为了提高两岸的整体教育水平,应加强两岸间的文化互动,例如增加两岸间的学术交流频率,师生互换的机会,两岸联合办学等。
3.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普及程度。中国大陆一直奉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机制,应积极吸引外资,以此来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同时,可采取地区自治,各高校自筹教育资金和科研经费等以此来满足教育的发展需要。
[1]傅德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检验体系的构建[J].兰州商学院出版,2010
[2]张瑞林,张晓欣.内地素质教育与台湾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0
[3]李春晓.全球化与本土化: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改革的比较[J].才智,2009
[4]黄新宪.闽台教育交融与发展[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健.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