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抵御宗教渗透的对策
2015-03-18□陈徽
□陈 徽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一、宗教向高校渗透的危害
(一)宗教已成为西方社会意识形态输出的主要手段。当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成为西方国家文化输出的一个典型行为,并且矛头直指中国。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信教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高校开展诸如“福音计划”等活动,非法传教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宗教传播,而是进行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宗教在文化上具有道德劝诫、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属性,易于被特殊人群接受,其已成为西方社会意识形态输出的主要媒介。
(二)宗教渗透影响和冲击着青少年的精神信仰。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完善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真正形成,生活经验少,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控能力差,对许多社会现象缺乏判断力,思想单纯、好奇心强,青少年的这种典型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是随着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变化,容易受不良社会现象的侵害。宗教主张“有神论”,混淆科学与迷信的界限,误导青年学生的认知,给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上带来困惑,甚至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
(三)宗教渗透削弱学生的科学精神。宗教强调人命神定、上帝主宰一切,把超自然的对象神灵作为人们崇拜的偶像,让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神灵,不去努力,不去创造,等待神灵保佑,其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相背离,使他们的人生态度变得消极。宗教的教义导向挤压了科学的发展空间,扼杀了学生的进取心和自我超越的动力,窒息了学生正在成长的科学精神。
二、新形势下宗教向高校渗透的方式
(一)以校园的信教师生为基础向其他人群渗透。因区域、家庭及个人等因素,校园内有一部分师生是信仰宗教或有信教倾向的。特别是刚入学的一些信教的学生,境外宗教势力或专业的传教人士利用其初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急需寻找一个宗教场所、加入一个宗教团体而参加宗教活动的需求,以主动出击的方式寻找信教学生,为其提供学校周边便捷的宗教活动场所,定期组织开展丰富的宗教活动,待得到学生信任后,诱导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向周边学生传播宗教教义,吸纳有信教倾向的学生参加宗教活动,进而巩固和扩大信教学生群体。
(二)以教师或外教的特殊身份,在校园教育、教学或课外活动中向学生群体渗透。校内的一些信教教师或涉外人士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通过授课、学术讲座、语言交流等方式,有目的地向学生们灌输宗教知识,向学生们潜移默化地传递宗教观念,使一些处于迷茫而寻找心灵寄托的学生对宗教产生兴趣之后,便进一步抓紧时机,向其宣传和推销宗教教义和价值取向,继而发展为信徒,再为其所用,继续扩大渗透成果。
(三)以公益活动为契机向高校渗透。各类带有政治目的的宗教团体,以捐资助学、学术交流、留学任教、课余活动、组织培训、赞助学生活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为掩护,以多样的渗透形式向特定群体推销其政治和价值观念,拉拢学生信教。
(四)以互联网为媒介向高校学生渗透。高科技时代互联网具有传播隐蔽、迅捷、容量大、监控难、受众广的特性,其被境外宗教势力所利用。契合于互联网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高覆盖特性,他们通过设立宗教网站、QQ 群、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传播视频、电子教义等材料,建成网上教堂、网上弥撒、网上论坛、网上远程进香等互动活动平台;设立宗教网络学校,招收网络学生和信徒,建立宗教电子教务;还通过大量群发电子邮件进行传教等,以广撒网的方式向高校学生渗透。
三、新形势下高校抵御宗教渗透的对策
在以争夺青少年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学校必须高度认识宗教向学校渗透的政治危害,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和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
(一)学校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和宗教相分离的原则。要教育信教师生全面认识、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对信教师生的宗教行为,必须依法依规管理,明确不允许宗教干扰教育活动,不允许教师在校园内宣传有神论思想;学校不是宗教场所,是不可以让师生有任何的传教行为的,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组织或团体,不得进行非法宗教集会活动,对于在校园内进行传教、布道等宗教活动要严令禁止。
(二)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起全方位的反渗透组织网络体系。一是要依法依规建立起学校有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强化对这项工作的监督和执行。二是要建立起广泛有效的信息监督网络,及时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三是要加强与国保等公安机关以及当地行政机关的密切联系,借助强制手段严厉打击和取缔校园非法传教渗透活动。
(三)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普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抵御宗教向高校师生渗透,就要使师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通过开设并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加强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学习,使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要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关于宗教的法律法规,增强青年大学生自觉反渗透的意识和自觉抵制宗教渗透的能力。
(四)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意识。不同于小学、中学的封闭式教育,面对较开放的高校教育环境,学生面对社会交往、交友、学业、经济和未来职业发展等压力,容易遇到挫折,往往产生迷茫。在特定的环境下,学生极易产生逃避心理,此时超现实的、虚幻的宗教教义趁虚而入,就会把学生带入歧途。学校高度重视关注特殊群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及时发现并努力帮助其解决在生活、就业、交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切实体会到学校的关怀,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进而建立起牢固的心理防御机制。
(五)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建立起系统的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引导普遍在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心理,切实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防范意识。
【参考书目】
[1]林萍.建立抵御高校宗教渗透的长效预警机制[J].红河学院学报,2012
[2]谢辉.新时期关于做好预防宗教势力向高校渗透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4
[3]吴静.宗教渗透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
[4]王红,徐海波.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解读[J].肇庆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