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的契机

2015-03-18

财经理论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机遇一带一路

徐 杰

(内蒙古财经大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的契机

徐杰

(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向西开放的重大举措,内蒙古自治区由于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与草原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应进一步抓住这一发展战略的契机,努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在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丝绸之路;机遇;策略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思路

201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出访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名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引发各国的高度关注。随后在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的“一带”所指的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而“一路”所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是中国共产党自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全局,加强顶层设计,主动谋划,创新为先,把握底线思维和战略运筹,不但积极运筹与主要大国间的新型大国关系外,还在全力维护、稳定和拓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基础上,大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并加快深入参与和引导多边外交进程,创新的一系列外交领域的理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向西开放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构想。

该思路的宗旨是大力加强中国与周边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之间的合作,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共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太平洋国家和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实施“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战略构想,期望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道路联通、民心相通、货币流通等建设领域达成经济共同体。其中,政策沟通和道路联通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保障,而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要实现的远景目标。内蒙古自治区由于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与草原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应进一步抓住这一发展战略的契机,努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在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作用。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在两会上明确指出,内蒙古自治区要切实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大好机遇,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努力推进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1]。

二、草原丝绸之路的背景

(一)丝绸之路的内涵

俗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才是通向罗马的真正通道。丝绸之路,古已有之,自兴起、鼎盛直到走向衰落,已跨越了数千年。正式的“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籍地理学家费李希霍芬(F.V.Richthofen)在1877年出版的名为《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所提到的。从功能上看,丝绸之路还可以称为“瓷器之路”、“茶叶之路”和“亚欧使道”等;从历史上看,开辟丝绸之路的最初目的,绝不是仅仅出于贸易的角度,而是当时中原王朝为了巩固边界地域安全,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击退匈奴,切断匈奴“右臂”,公元138年,张骞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但从希腊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中就可以发现,公元前6世纪时,中国的绫、罗、绸、缎等丝织品物品就已经传入希腊。公元前3世纪,希腊著名史学家阿波罗多刺斯曾撰写“大夏国王到赛里斯”情景的文字,文中“赛里斯”指的就是中国中原地区[2],而赛里斯就是古希腊语“丝”(Seres)的音译。即在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前,中原内地和西域之间就已经开始进行接触和交往,到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这种交流越来越频繁。古代丝绸之路,跨越20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汉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南北进行商业、贸易、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是联系东方与西方,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交流的重要纽带与桥梁,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往来,是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通道的雅称,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商贸大道。经“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入西方的商品包括丝绸、铁器、陶瓷、漆器、茶叶、糖酒、粮食等,其中以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路上路途遥远、路途艰辛、穿越草原、戈壁荒漠,通过“丝绸之路”运抵罗马等国家的丝绸贵如黄金,却被作为一种彰显自己地位和身份象征的重要物品,被罗马帝国的贵族们争相拥有着;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商品有农作物(包括菠萝、胡桃、葡萄、苜蓿、甘蔗、石榴等)、金银器、香料、珠宝、琉璃、琥珀、汗血宝马等牲畜以及畜产品等。《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到:“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其次,“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开始陆续传入西方,并对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地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元代时期,中国官窑和民窑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器型、图案设计充分考虑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需要,经“海上丝绸之路”销售,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再次,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促进了佛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从狭义上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一般所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而从广义上讲,“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从考证上来看,“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路线:其一,从中原洛阳、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至西域,然后通往欧洲的“沙漠丝绸之路”,也称为“绿洲丝绸之路”,该通道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线路;其二,是贯通内蒙古自治区和外蒙古高原草原地带,经西伯利亚、中亚北部抵达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其三,是中国东南一带,经东海、南海后进入印度洋,凭借苏伊士运河再进入地中海,沿线经过东南亚、南亚印度、西亚阿拉伯等国家最后进入欧洲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四,是从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广西、云南、西藏等地,经东南亚进入印度,以至南亚、西亚等更远地区的“西南丝绸之路”,又称“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最长的一条线路,承载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和历史文化,而“草原丝绸之路”是最典型的“丝绸之路”。

(二)草原丝绸之路的内涵

“草原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体系中形成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久、沿途路程最远的通道,是蒙古草原地带与欧亚大陆进行商贸往来的人文通道。草原丝绸之路作为当时游牧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动脉,由中国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东部、南俄草原,进入中西亚北部地区、直达地中海北部的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据考古资料显示,“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大概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最早可以追溯至青铜器时代,空间范围大致框定为北纬40°至50°之间的这一区域。内蒙古自治区长城沿线是“草原丝绸之路”东段非常重要的起点,曾是“草原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也是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核心地域。辽阔的“草原丝绸之路”上生存的主要是草原游牧民族,从青铜器时代开始,先后有匈奴族、鲜卑族、突厥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多个游牧民族在这片草原上生活。勤劳、智慧、勇敢的游牧民族繁衍生活在这片草原地区,他们是草原文化的创造者,是传承东西方文明的主宰者。

(三)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外部空间条件

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亚欧大陆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地球陆地面积最大的板块。从整个亚欧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析,东方与西方进行交往和沟通非常困难。亚欧大陆北部的北亚包括广大的西伯利亚、乌拉尔山以东、阿尔泰山以北等地区,大部分地带都位于北纬50°以北,并且有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带深入北极圈内,由于地理纬度较高,受到太阳辐射量较少,且受北冰洋、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寒带气候等多种复杂气候类型;由于亚欧大陆西部乌拉尔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等山地对暖湿西风的阻挡,使北亚位于西风带,这里与同纬度的欧洲地区气候条件差异较明显。西西伯利亚虽属于平原地势,但沼泽众多;东部又有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地势较高且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温差较大。因而北亚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不适宜人类的生存,所以自古以来这里虽地域广阔,但却人烟稀少;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地区,以广阔的平原、丘陵为主,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少降雨、属干旱和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中亚土库曼斯坦境内的拥有世界上第四大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广阔的沙漠戈壁、东部的天山地区山势陡峭,再加上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帕米尔高原阻断了东西方的通道,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据环境考古学研究资料显示,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只有位于北纬40°至50°之间的狭长的草原地带是最适合人类进行东西向交通、往来的地带。这条狭长的草原地带上,东部是蒙古高原、哈萨克丘陵,西部是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至黑海南俄草原,整体地势相对平坦、地理纬度大致相似,形成了相似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欧亚草原在地理上的连续性和人文传统上的相似性,形成了一个在内涵、形态上有着密切联系的欧亚草原文化。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恰好位于这片亚欧大草原上,通过这条天然的草原通道,向东南方向可以直抵中国的中原地区,向西可以延伸至中亚和欧洲地区。因此,位于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重要交通要道。

(四)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内部促成条件

对于草原丝绸之路来讲,大概在原始社会中期时, 人类历史上进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时开始,就已经产生了大宗商品交换的需求。中国中原旱作农业发达,盛产粮食、茶叶、丝绸、麻及手工制品,而缺少从事农业生产中大量需要的畜力(如马、牛等);相反北方草原地区畜牧业繁荣,盛产马、牛、羊及乳、肉、皮、毛等畜产品,却缺少粮食、茶叶、丝绸、手工制品和纺织品等。因此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形成了在生活生产必需品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从而在客观上筑成了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内在基础条件。因而草原丝绸之路因其特点还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

三、内蒙古自治区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总体走向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斜伸,呈狭长形状。东、南、西依次与黑、吉、辽、冀、晋、陕、宁和甘8省区毗邻,横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同蒙、俄联邦接壤,国境线漫长。自古以来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纵横驰骋的疆场,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古代北方草原少数民族都先后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草原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独特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

从考古学角度去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早期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最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草原游牧民族的先民就与西方世界有了最原始的交往。史籍中记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伊朗,西至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丝绸之路,全程7000多公里。公元97年,汉和帝永元九年派班超再次出使西域,当时曾足迹远达波斯湾东岸。

隋唐时期,东方与西方交流、交往更加频繁。最为兴盛发达的长安(今西安)汇集了天下财富,据《秦京杂记》记载“西市有蕃商二百许家”,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长安城池面积比古罗马面积要大六倍之多,长安西市热闹非凡,丝绸贸易繁多,胡姬酒肆林立,经济非常发达,与波斯、东罗马、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印度、朝鲜、日本等西亚和东亚等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交往。内蒙古自治区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等地曾出土过突骑施币;在呼和浩特市毕克旗东北还曾出土过罗马时期的索里得金币;在呼和浩特市西北坝口子西南古城出土过波斯萨珊时期的德拉克麦银币、唐代兽面及莲花纹圆形瓦当等物,而坝口子古城位于大青山南麓是经呼和浩特市通往大青山南北的要道, 离唐代单于都护府 (今和林格尔)很近,是草原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这条路就是沿阴山南麓,西经腾格里沙漠后, 进入河西走廊、吐鲁番, 抵达西亚的被学术界称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南路。这些出土的金银币足以见证,早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与西域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在经济和文化上互相往来。据考证,唐代时期金银等贵金属更多的是被制成各种华美的金银器供皇室贵族享用,而很少用于制作金银制的货币。唐代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开元通宝”,自上而下,为开元二字;由右及左为通宝二字,称作“开元通宝”。在民间被百姓按照由上至右,接着由下至左的顺序误称作“开通元宝”,因此后来逐渐就有了“元宝”一词。到了宋代时,金银贵金属才被较多的用于打造成金锭、银锭形式,而金锭昂贵,被用作为皇室的贵重赏赐,因此制作量很少。在唐代时,人们进行大宗货物交易时携带大量的铜钱很不方便,就把铜钱用线绳穿起来,然后绑在腰间,因此,铜钱货币就有了“盘缠”一词的说法。除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外,内蒙古自治区还曾在赤峰市敖汉旗和喀喇沁旗出土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典型波斯式银器[3]。蒙古族以使用和制作工艺精巧的银碗、银壶、银簪等各类银器而闻名,且早在元代以前就已经开始广泛使用。金银器这类贵重金属制品是唐代社会时期被上层社会及达官显贵等富足人家拥有的贵重器物,波斯式银器足以见证唐代时期,中国与波斯等国家的广泛交流。辽代是草原金银器发展过程中最为鼎盛时期,后来到了元明清时期开始,金银器开始逐步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从匈奴时期金银器的表现内容来看,有流行于黑海北岸和北高加索一带的斯基泰民族文化的怪兽纹。斯基泰文化是从公元前7世纪延续至公元3世纪活动在亚欧草原地区上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斯基泰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制作的马具、剑鞘、刀剑等物品,善于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制作手法古拙而有力,巧妙地展示了禽兽搏斗或怪兽交缠吞食等怪兽纹样,因此又被称作“斯基泰野兽纹”。从魏晋南北朝以后,一些反映罗马、波斯、印度等文化元素符号大量融入北方草原金银器中。而在中原地区流行的龙凤、莲花、牡丹、规则变换的几何纹也渗透到北方草原金银器中。因此,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在文化上与西方国家和中原地区彼此交融、相互影响,见证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繁盛与文明。

“草原丝绸之路”是自古以来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在蒙元时期进入到最为繁盛的鼎盛时代。根据历史文献研究和最新考古发现表明,蒙元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起点在元上都,元上都当时作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最重要的商业、贸易集散中心之一,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使者、商旅频繁往来于此,进行政治沟通和商品交易,中原地区盛产的丝绸、茶叶、陶瓷、漆器等琳琅满目的商品经由元上都为起点的草原丝绸之路出发,不仅受到了蒙元帝国的护佑,还远达西亚、东欧。而来自阿拉伯、西欧、中欧、波斯等国家的外来商人、游客、学者、工匠、军人经草原丝绸之路往来于中国,川流不息,商队络绎不绝,沿途的国家互通互助、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公元1275年,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来到元上都,曾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后来在其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元上都蒙古族的生活习俗等一系列文字[4]。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东方与西方进行频繁的文化交流,经济交流、技术交流空前活跃,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甚至对全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交融都产生了深远和重要影响[5]。

四、内蒙古自治区依托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分析

近年来,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提供了财政保障。内蒙古自治区有着悠久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新阶段国家大力推行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战略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系列相继出台的国家政策是推进“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证。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中,讲到内蒙古自治区必须要搞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并且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努力争取将内蒙古自治区向北开放重大事项和项目纳入到国家顶层设计中来。

内蒙古自治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无论向东部、西部扩展,还是向北部延伸,内蒙古自治区广阔草原都处于“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位置。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在“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地位。从当前总体的形势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坚实的、良好的现实基础。从北方边界国家来看,中国的最主要优先合作伙伴——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表示出大力支持和浓厚的参与性。2014年2月,在索契举办冬奥会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曾明确表示,俄罗斯将积极响应中方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的倡导,并愿将俄罗斯跨亚欧铁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对接,争取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与财富。蒙古国总理诺罗布·阿勒坦呼亚格也明确表态,提出蒙古国要积极参加中方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从周边地区来看,中国各省区都在积极开展“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快融入欧亚市场的步伐。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近些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向前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快速增长。在“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内蒙古自治区要更好地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统筹发展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将作为一个重要的纽带和桥梁,在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布局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协调、联通和平衡的角色,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二)劣势分析

从“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范围来看,是以古丝绸之路的路线为基础,始于东亚,途经中亚,延伸至欧洲,辐射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南亚、西亚、北非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以中亚为中心,世界上距离最长、面积最大、影响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合作走廊。但是由于涵盖范围内面积巨大,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地域中的高山、戈壁、沙漠成为阻碍各城市和地区之间互相交流的障碍[5]。另外经济带沿带国家是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交融的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不同,且政治形势较为复杂,经济利益不同,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随着“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的不断推进,沿带国家和地区之间多边贸易的分歧日渐凸显,贸易便利化的实施受到较多的阻碍。另外,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开放进程相对迟缓,且未实现突破性、实质性进展,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在推进“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这一契机下,内蒙古自治区可以调整与周边邻国和国内省区经济合作中的角色、重新定位、重新分工,争取在对外开放中取得实质性新突破。

五、“一带一路”经济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抢抓新机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带国家和地区众多,总人口将近30亿,市场规模巨大,蕴含的市场潜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需求,中国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秉承互利互惠的理念,努力促使西部发展中国家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内经济下行走势的压力下,该愿景构想为国内中部、西部省区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向西出口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进一步扩大“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和辐射范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发展机遇,深化与俄蒙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投资经贸、民生人文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加快建设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抓好蒙西至华中、锡林郭勒盟至江苏等能源通道建设,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

(二)全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建设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

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指出要加强道路联通。全面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加速延伸。加速建设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内蒙古自治区要加快公路、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口岸在11个公路口岸对内连接项目中已经建成一级公路,黑山头、阿尔山、珠恩嘎达布其、满都拉、甘其毛都口岸已经建成二级公路,室韦、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口岸正在按一级一幅公路或二级公路改扩建。阿尔山-乔巴山、珠恩嘎达布其-乔巴山公路升级改造纳入国家规划,高等级边境公路满洲里-黑山头-室韦被列入国家公路网规划。初步形成通往内地和联通俄蒙的铁路运输干线。在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珠恩嘎达布其5个口岸已有铁路的基础上,将室韦、阿日哈沙特、阿尔山等季节性开放口岸的铁路建设纳入自治区铁路建设规划。满洲里、二连浩特两条欧亚大陆桥先后开通渝蒙欧、郑蒙欧等集装箱班列。呼和浩特、海拉尔、满洲里至乌兰巴托、乔巴山、赤塔、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蒙俄地区的国际航线已经开通,鄂尔多斯、二连浩特航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阿尔山机场正在积极筹备临时开放包机业务。

(三)推进与蒙古国在经贸、科技和人文社会等领域进行交流

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的交流、往来、合作都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现如今,蒙古国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重要投资国对象,双向投资量不断发展,双边口岸开放不断扩大,相互之间人文交流日益紧密,已经在教育合作、医疗卫生合作、体育合作和旅游合作方面展开了良好的合作态势,为双方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育合作方面,内蒙古自治区30所学校累计接收来自俄蒙留学生近4000人,并加强了与蒙古国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俄罗斯孔子学院的深入交流合作。在医疗卫生合作方面,2014年共计接诊蒙方患者3万多人次,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开展赴蒙义诊活动深受蒙方人民的欢迎和好评。在体育合作方面,与蒙古国奥委会高层隔年互访,积极策划筹办和参加中俄蒙国际青少年运动会等体育交流。

中蒙共享漫长的边境线,是山水相邻的友好邻邦,是守望相助的合作伙伴,具有发展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中方的市场、经济、技术、资金和蒙古国的资源富集,为双方优势互补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条件。要进一步做好同蒙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工作,这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从全国发展大局的角度来看,也是全国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要统领全局,深化认识,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角度,充分理解与蒙古国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要进一步扩大对蒙古国的开放,加强口岸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多层次合作、提升多领域合作,努力促进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向着更加深远和广袤的方向上快速发展。

2014年8月22日,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中蒙两国签署了建立发展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宣言。2015年9月,蒙古国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来访中国。在两国高层领导不断推进下,中蒙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自治区重要讲话精神,以中蒙联合宣言为依据,2015年10月23日到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了为期5天的首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来自中国、蒙古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德国、法国、日本及港澳台等国家或地区的8000多名政商界重要人士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此次盛会。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同行草原、丝绸之路,联结合作发展走廊”。博览会共设置投资贸易洽谈、会议与论坛、展览与展销和文化交流“四大板块”共32项具体活动。本次展览会的主要展区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该展区重点突出蒙古国形象、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国内各省市形象以及教育、金融、蒙医药、科技、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等多方面成果展示。中蒙合作平台为两国合作与发展创造了机遇与空间,为两国人民利益互惠互赢,在基础设施、消费品工业、畜牧、矿产业、科技、文化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上加强进一步合作。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与蒙古国第一个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双边博览会,成为联结中蒙友谊之路、合作的纽带。对于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战略,建立“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促进中蒙各领域进一步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草原丝绸之路旅游带

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来自四面八方千百条路的汇总,但是没有一条是官家投资修建的钢筋水泥柏油路。其实,在蒙古高原历史上大都是自然形成的马道。直到今天,从中国二连浩特出境到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之间,大约有近200公里路程,仍然是草原沙漠戈壁滩上的千百条马道,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车辙。为了跟上现代文明步伐,为了打通到俄罗斯贝加湖旅游胜地,中蒙俄应在7000公里高铁线上,再增修一条旅游高速公路。如果首期修到伊尔库斯克,有近3000公里的高速公路,若按30公里设一个服务区,增建一座驿站式小城市,那么就可以在修路的同时,规划布置100个新兴旅游小城市。这样加密建设的城市发展带,可以为新兴的“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更多的人气和财富。

2015年10月24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了中蒙俄旅游合作洽谈会。中蒙俄三国旅游部门负责人签订了10项跨境旅游合作项目,意向金额高达13.90亿元。项目涵盖跨境旅游规划、旅游线路开发、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人才队伍培训、酒店建设等多领域。跨境旅游合作是共建中俄蒙经济走廊的重要平台,是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蒙已建立起3国5地旅游联席会议机制,开通阿尔山、珠恩嘎达布其、阿日哈沙特口岸的中蒙边境旅游业务。“草原之星”、“满洲里—西伯利亚号”、“重走茶叶之路”等跨国旅游专列先后开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以发展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重新筑造“草原丝绸之路”旅游带,并且重点利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全线推动“草原丝绸之路”的旅游廊道,重新塑造一条全新的横贯北亚、欧洲的黄金旅游带,促进全方位、全线带动沿带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沿“草原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大体可分为草原民俗风情旅游区、东北三省冰雪旅游区、异域欧洲旅游区和西伯利亚旅游区。草原民俗风情旅游区有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中蒙俄三国异域风情游和蒙古国风情游等;东北三省冰雪旅游区拥有着“天鹅项下的珍珠”、“冰城”、“东方小巴黎” 和“东方莫斯科”之美称的旅游城市哈尔滨和拥有“神山、奇林、圣水、仙果”盛誉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白山旅游胜地;欧洲旅游区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喀斯特地形景观、火山景观、北欧地中海沿岸地区,生物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滨海度假的旅游胜地;南欧有著名的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游、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佛罗伦萨游;东欧有英国的英伦风情游,更有英伦岛上最高纯度的氧气和最纯正的英伦下午茶……;永不停止转动中的风车、盛开的郁金香、为维多利亚女皇王冠打磨钻石的阿姆斯特丹考斯特钻石厂成为荷兰游的典型符号,卢瓦河畔矗立的城堡,普罗旺斯摇曳的薰衣草,蔚蓝海洋的休闲度假,感受法兰西的浪漫之旅;中欧有闻名世界的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还拥有着令游客们神往的施特劳斯旋律中的森林……西伯利亚旅游区拥有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原生态贝加尔湖游、俄罗斯第三大城市叶卡捷琳堡游、风景疗养胜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游和狩猎等独特旅游资源。

(五)加强口岸建设,加快推进向北开放工作

2013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内蒙古建设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规划( 2013-2020)》,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双核、多点”和“七大经济走廊”的概念,并指出预计到“十三五”末期,将建成以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等19个口岸及城镇为桥头堡,汇集着中蒙俄等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人流、资金流,成为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以边境旗市为主体,内联经济腹地、外接俄蒙,承东启西、北开南联的新节点,形成充满活力的中蒙俄经济合作的大走廊。内蒙古自治区有9个边境口岸,承担着中国与蒙古国之间将近95%的进出口吞吐量。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之间的贸易额多达31.56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对蒙古国贸易总额的53%。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古国贸易额40.97亿元,占全区对外贸易额的28%,同比增长29.8%,占全国对外贸易额的56%;对俄罗斯贸易额30.5亿美元,占全区对外贸易额的21%,同比增长16.2%。截止到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在俄蒙投资设立企业206家,其中,投资蒙古国项目13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约16.36亿美元;投资俄罗斯项目71个,中方协议投资额约7.86亿美元。俄蒙在内蒙古自治区投资设立企业61家,投资总额11579万美元。

加强中蒙务实合作,提升口岸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度,并深化双方在旅游、教育、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按照“两国一区、封闭运行、自由贸易、产业多元”的运行模式互动发展,重点发展国际贸易、加工贸易、综合保税等业务,内设金融贸易区、旅游配套区、生产加工区。蒙古国东戈壁省正在加大力度推进生态绿化和旅游基地的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可以在城市生态绿化、区域旅游发展、旅游基地建设中与东戈壁省进一步加强合作。2005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了优化口岸服务、加强口岸建设、深化口岸协作、扩大口岸开放、夯实口岸基础共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在内陆地区的口岸支点布局,并统筹推进全国的一体化通关。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加快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加大口岸建设力度,推进与俄罗斯和蒙古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互惠互助,不断增进人文交流和商贸往来,全面提升内蒙古自治区沿边开发开放水平。

(六)以双边促多边,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

区域一体化新格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目标,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中国和欧亚,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在各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如基础设施、产业合作、能源合作、科技合作、贸易合作、旅游合作、环境保护项目合作、教育合作等。加快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能够使中国从经济发展中得益,而且沿带沿路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从中获益。“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将进一步推进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将更具有实际意义[7]。

以双边促多边,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应给予沿带国家一些单方面政策优惠,增进相互之间的认同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相互需求的程度,稳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区域合作一体化的完善体制,加强政策沟通、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构建贸易政策信息服务平台,提高贸易政策公开透明化。建立专业化云物流,完善贸易运输系统。在大数据时代,可利用互联网建立专业云物流,将收集贸易产品数据分类整理,利用专业软件进行集成整合,建立符合贸易运输需求的云物流平台。自建电子商务贸易运营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一系列互惠互利的创新合作项目,加大“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合作的需求。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统筹兼顾,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沿带国家的发展战略,在贸易、能源、产业、投资、金融、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合作方面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内蒙古自治区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在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作用。

六、结语和展望

“一带一路”构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所提出的伟大战略思想,彰显了大国外交的自信,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在实施中必然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要做好心理准备,长远规划,稳抓稳打,分期、分阶段来实现既定目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将极大改善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西部地区的环境面貌会焕然一新,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会更加殷实,必将加速实现小康的目标。“一带一路”沿带中亚、西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响应和配合,沿带国家和地区将被这条丝带联结得更为紧密,将最大限度地促进沿带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相互包容,促进沿带贸易昌盛、经济繁荣,将会实现亚欧大陆的一体化和全面复兴。这是个伟大的“中国梦”,更是中国人的“世界梦”和全世界人民的“人类梦”!

[参考文献]

[1]王玉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以援助方式促进内蒙古与蒙古国的经贸合作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30-132.

[2]李志伟.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3]翁善珍.内蒙古地区丝绸之路的物证[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37):6-10.

[4]陈永志.草原丝绸之路[J].内蒙古画报,2011,(6):32-37.

[5]丁铭,于嘉.元上都是“草原丝绸之路 ”的起点[N].新华每日电讯,2011-12-02.

[6]李加洞.构筑丝绸之路右翼——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行性分析与内蒙古的路径选择[J].前沿,2015,(3):15-19.

[7]任保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J].开发研究,2015,(2):1-4.

[责任编辑:张晓娟]

On the Opportunity of Inner Mongolia’s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XU Ji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nomy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ohhot 010070,China)

Abstract:“One Belt and One Road ” is a great strategic thought, which China deepens all-rou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in the major move of opening up to the wes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wns the superior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ilk Road in ancient times. In the new stag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rive to develop economic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belt of the Prairie Silk Road.

Key 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Prairie Silk Road;opportunity;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5)06-0012-08

[作者简介]徐杰(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资源环境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1

猜你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机遇一带一路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
内蒙古自治区庆祝关工委成立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