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服务区域经济职能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2015-03-18任军利霍立静冯亚楠
□任军利 霍立静 冯亚楠
在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效果差强人意。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方向是否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深刻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对于树立正确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内涵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高职教育从规模、质量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做大做强到做精做细的蓬勃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国家就高职教育发展过程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06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政策规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途径。
(一)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宗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河北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和教育强省转变的重要途径。所以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发展,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办学理念,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保证,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特色。唯有此,高职院校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促进就业的高职教育导向。《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已经普遍树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多年以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估计,201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27 万人。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尤其迫切。据报道,京津冀地区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所以,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就业,高职院校应摒除功利主义,避免为了争夺生源而设置过剩专业,应根据区域内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合理设置或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三)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途径。为了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高职教育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职教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校中厂、厂中校、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形式。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寻求发展道路,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与企业联合搭建平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与社会效益。高职院校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技能,而且学生就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前校后厂”等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区域经济需求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
(一)转变教育观念。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发展,打造服务特色,提升服务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保证,从而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职能。河北省将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的步伐,大力发展旅游业、商贸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保险业和服务外包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高职院校就要依据河北省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另外,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时效性的同时,也应具备前瞻性。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需求也不断变化。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从事某些岗位甚至岗位群的工作,还能具备比较宽泛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
(二)密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立足省内支柱产业,深化校企合作。学校要主动为企业服务,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的咨询、策划、培训等多项服务,解决企业技术、管理的难题,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管理方面的需求,使企业首先受益,密切校企关系,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放到企业,由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实现教学和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三)改革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不定期地深入到基层和企业,密切联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明确的专业建设规划,设置专业及专业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岗位群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学习内容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岗位群需求,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要。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增大实践性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教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教室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地点,实训基地、企业车间都可以成为教学场所。
(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作为培养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训指导能力,高职院校应根据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修、培训。鼓励教师企业锻炼,通过定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加大师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打造一支拥有精良素质、高尚师德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聘请行业和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专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
三、结语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区域内支柱产业需求,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目标。
[1]张洪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0